摘要:财经圈的朋友们,有没有发现一个细节?最近“自动驾驶”突然从科技圈的“概念炒作”,变成了财经新闻里的“硬通货”——
【前言:当“自动驾驶”不再是PPT故事】
财经圈的朋友们,有没有发现一个细节?最近“自动驾驶”突然从科技圈的“概念炒作”,变成了财经新闻里的“硬通货”——
上周,某头部自动驾驶解决方案商官宣与三家一线车企签下合计超百亿的量产订单;特斯拉最新财报显示,其FSD(全自动驾驶)订阅服务收入环比暴涨300%;更震撼的是,深圳正式允许自动驾驶出租车(Robotaxi)在核心区域全时段运营,路边招手即停的“无人车”再也不是科幻片场景。
这一系列信号都在呐喊:下一个风口,自动驾驶真的来了。它不是短暂的题材炒作,而是足以重塑汽车、交通、科技乃至金融市场的“万亿级产业革命”。今天,我们从财经视角深度拆解:这场风暴里的机会、风险,以及和每个普通人的命运交织。
很多人对自动驾驶的印象还停留在“测试车龟速爬行”“雨天就失灵”,但行业真实进展,早已超出外界想象。
自动驾驶按“L0(无自动化)到L5(完全自动化)”分级,L3是“有条件自动化(人类需随时接管)”,L4是“高度自动化(特定场景无需人类干预)”。过去两年,L4突破呈“井喷”态势:
算法层面:AI大模型的Transformer架构被引入感知算法,让系统识别复杂路况的准确率跃升至99.9%以上。比如Momenta的算法,能在暴雨天精准区分“积水潭”和“干燥路面”,避免误判。
硬件层面:激光雷达成本“大跳水”。2019年,一台高性能激光雷达售价超8万美元;如今禾赛科技的车规级激光雷达已压到1000美元以内,为大规模量产扫清成本障碍。
数据闭环:特斯拉的“影子模式”(车辆人类驾驶时,同步用自动驾驶算法模拟决策、收集数据),已积累超200亿英里真实路况数据,让FSD迭代速度呈“指数级增长”。
全球范围内,自动驾驶法规正从“谨慎开放”转向“积极拥抱”:
美国加州DMV已向12家企业发放全自动驾驶(L4+)商用许可;
中国上海、深圳、北京先后出台《智能网联汽车道路测试与示范应用管理办法》,不仅允许Robotaxi收费运营,还开放高速、城区等复杂路段测试。
政策松动的本质,是对技术成熟度的认可——当自动驾驶事故率能被证明低于人类驾驶时,“无人车”就从“未来科技”变成了“民生工程”。
麦肯锡《全球自动驾驶市场报告》预测:2030年全球自动驾驶相关市场规模将达1.6万亿美元,其中中国市场占比超30%(约4800亿美元)。
拆解这块“万亿蛋糕”:
出行服务(Robotaxi、无人货运):2030年全球Robotaxi市场规模超3000亿美元;
硬件与软件(激光雷达、芯片、算法):仅自动驾驶芯片市场,2028年就将突破500亿美元;
衍生服务(车险、地图更新、数据服务):“按里程付费”的车险模式,将颠覆传统保险业盈利逻辑。
自动驾驶产业链像一座“金字塔”,从感知(看世界)、决策(想策略)到执行(做动作),每个环节都暗藏“造富机会”。
自动驾驶要“看”清世界,靠激光雷达、摄像头、毫米波雷达组成的“感知矩阵”:
激光雷达(精度之王):禾赛科技(科创板)的AT128激光雷达,凭借128线超高分辨率,拿下理想、集度等多家车企订单,2024年营收同比增长超200%;海外玩家Velodyne因成本过高,逐渐被国内厂商超越。
摄像头(性价比之王):舜宇光学(港股)的车载摄像头模组,市占率全球第二。其800万像素高清摄像头,能在夜间识别200米外的行人,是特斯拉、比亚迪的核心供应商。
毫米波雷达(全天候之王):华域汽车(A股)的77GHz毫米波雷达,可穿透雨雾、探测距离达300米,配套上汽、长安等整车厂,2025年产能将扩充3倍。
感知到的数据,需“芯片+算法”组成的“大脑”决策:
芯片(算力即权力):英伟达的Orin-X芯片,算力达254TOPS(万亿次运算/秒),是小鹏G9、蔚来ET7的“智能座舱核心”;国内地平线的“征程6”芯片,算力突破1000TOPS,且支持“车规级安全”,已被长安、比亚迪纳入供应链。
算法(软件定义汽车):百度Apollo的算法,在国内Robotaxi市场市占率超70%,其“点到点自动驾驶(从A地到B地全程无需人类干预)”已在武汉、重庆商用;小马智行(未上市)聚焦“无人货运”,与顺丰合作的无人卡车已在广州港口试运行。
决策下达后,需“线控底盘、转向系统、制动系统”等“手脚”执行:
线控底盘:拓普集团(A股)的线控转向系统,能实现0.1度精准控制,是“高阶自动驾驶”必备硬件,客户涵盖特斯拉、小鹏;
域控制器:德赛西威(A股)的自动驾驶域控制器,集成芯片、算法接口与冗余系统,市占率国内第一,2024年营收中,自动驾驶相关业务占比超40%。
传统车企与新势力在自动驾驶赛道上演“换道超车”:
新势力代表特斯拉:靠FSD订阅服务(每月99美元),2024年Q2单季收入超10亿美元,毛利率达70%,成“软件定义汽车”标杆;
新势力代表蔚来:推出“按月付费的自动驾驶服务(每月680元)”,与整车销量形成“硬件+软件”双增长;
传统车企代表比亚迪:虽以“电池+电驱”为核心,但秘密研发“磷酸铁锂版激光雷达(降本)”,计划2026年推出L4级车型;
传统车企代表大众:豪掷200亿欧元与地平线合作,放弃自研芯片,转走“中国算法+德国制造”路线。
资本市场对自动驾驶的热情,早已从“讲故事”转向“看业绩”。
在AI大模型融资降温的2024-2025年,自动驾驶是少数能持续拿“巨额融资”的赛道:
自动驾驶卡车公司图森未来(美股),2024年获沙特主权基金15亿美元投资,用于在中东建“无人货运网络”;
国内元戎启行(未上市),完成D轮30亿元融资,投后估值超200亿元,投资方包括广汽、腾讯等产业资本;
激光雷达公司速腾聚创(科创板),IPO募资超50亿元,市值突破300亿元,营收中来自自动驾驶的收入占比超85%。
A股自动驾驶板块(选取50只核心个股),2024年以来涨幅超50%,远超沪深300指数,但分化极其明显:
业绩兑现型:德赛西威、拓普集团等“真龙头”,因订单饱满、财报超预期,被社保基金、公募基金重仓,股价沿均线稳步上行;
题材炒作型:部分“沾边”小票,因发布“与某自动驾驶公司签框架协议”的公告,被游资短炒,股价几天内暴涨暴跌;
机构动向:据Wind数据,2025年上半年,超2000家机构调研自动驾驶板块,易方达、华夏等头部公募,对激光雷达、自动驾驶芯片公司的调研频次同比增长400%。
机构扎堆押注的底层逻辑,是“技术+政策+需求”三重拐点叠加:
技术上,L4级自动驾驶“事故率”已低于人类司机(如Waymo在凤凰城的Robotaxi,百万英里事故率仅为人类的1/10);
政策上,“商用许可放开”让“营收”从想象变现实;
需求上,消费者对“解放双手”的付费意愿陡增(特斯拉FSD订阅用户超200万,国内“高阶辅助驾驶”选装率从2023年的15%升至2025年的40%)。
自动驾驶不是遥不可及的“科技秀”,它正实实在在影响每个人的生活与财富。
普通投资者的参与方式有三(提示: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不构成具体建议):
产业链个股:优先关注“有明确订单、业绩高增长”的龙头,如激光雷达(禾赛科技)、域控制器(德赛西威)、自动驾驶芯片(地平线,若上市);
行业基金:广发、华夏等推出的“智能汽车ETF”,持仓聚焦自动驾驶产业链,适合风险偏好较低者;
主题投顾:部分券商的投顾组合,会配置“自动驾驶+AI+新能源”赛道组合,省心且分散风险。
自动驾驶会淘汰一些岗位,但也会创造更多新职业:
消失的岗位:出租车司机、长途货运司机、部分网约车司机,可能在10-15年内面临需求萎缩;
新生的岗位:自动驾驶运维工程师(负责车队维护、数据标注)、Robotaxi调度员(管理车辆运营)、算法标注师(为算法训练提供数据),这些岗位薪资普遍高于传统汽车行业(据智联招聘,自动驾驶运维工程师平均月薪超2万元)。
未来5-10年,你的出行可能变成这样:
打车更便宜:Robotaxi省去司机成本,预计 fares 比现在降低30%-50%;
车险更划算:自动驾驶车辆事故率低,“按里程+风险评级”的车险模式会普及,安全驾驶用户保费大降;
时间更自由:通勤时可在车里办公、看剧,“堵车焦虑”大大缓解;
城市更高效:自动驾驶车队能“智能调度”,减少交通拥堵,城市通勤效率提升20%以上。
热潮之下,自动驾驶的“暗礁”也不容忽视,这决定了行业不会一蹴而就。
尽管事故率已降低,但“极端场景”仍是算法软肋:
2024年,某品牌自动驾驶车在“暴雨天+施工路段”,误将“反光锥”识别为“普通路障”,导致轻微碰撞;
算法的“长尾问题”(覆盖99%场景,但剩余1%场景可能引发重大事故),仍是全行业难题。
目前,中美欧对“自动驾驶事故责任界定”“数据跨境流动”等法规存在差异:
中国要求“自动驾驶系统必须具备人工接管能力”,而美国部分州允许“完全无人车”上路;
数据安全法规(如中国《数据安全法》),可能限制自动驾驶公司的“数据共享与训练”,影响算法迭代速度。
自动驾驶是“资本密集型”赛道,目前多数公司仍处于亏损状态:
小马智行2024年营收10亿元,但研发投入超30亿元;
国内Robotaxi公司平均单车日均运营成本超200元,而收入仅150元左右,盈利压力巨大;
据行业测算,自动驾驶公司要实现盈亏平衡,至少需要“千辆级车队+3年以上运营数据”,多数初创公司可能倒在黎明前。
现阶段,搭载L4级自动驾驶的车型,售价普遍在30万元以上(如特斯拉Model S Plaid),普通消费者难以承受。激光雷达、高算力芯片成本虽在下降,但要做到“15万元级车型普及自动驾驶”,至少还需3-5年的技术降本与规模效应。
结语:站在“自动驾驶革命”的门槛上
从财经视角看,自动驾驶不是一场“孤立的科技运动”,而是牵动汽车、交通、芯片、保险甚至房地产(通勤时间改变,会影响城市商圈布局)的“蝴蝶效应”中心。
对于投资者,它是未来10年最值得押注的“超级赛道”之一,但需甄别“真龙头”与“伪概念”;对于从业者,它是职业转型的“机遇窗口”,提前学习相关技能,才能抓住浪潮;对于普通人,它是“生活方式升级”的信号,未来的出行、工作乃至财富配置,都将与自动驾驶深度绑定。
这场革命,你是旁观者,还是参与者?欢迎在评论区分享看法——你觉得自动驾驶全面普及还需要几年?你会考虑投资相关股票吗? 抽3位朋友送《2025全球自动驾驶产业深度研报合集》,咱们评论区见~
来源:星愈情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