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梭罗在《瓦尔登湖》里写过:“我愿意深深地扎入生活,吮尽生活的骨髓,过得扎实,简单,把一切不属于生活的内容剔除得干净利落,把生活逼到绝处,用最基本的形式,简单,简单,再简单。” 这话像在说那些咱们平时常见的独来独往的人 —— 有的在公园长椅上安静晒着太阳,手里攥
梭罗在《瓦尔登湖》里写过:“我愿意深深地扎入生活,吮尽生活的骨髓,过得扎实,简单,把一切不属于生活的内容剔除得干净利落,把生活逼到绝处,用最基本的形式,简单,简单,再简单。” 这话像在说那些咱们平时常见的独来独往的人 —— 有的在公园长椅上安静晒着太阳,手里攥着本翻旧的书;有的在咖啡馆角落坐着,面前一杯咖啡,半天不挪地方;还有的买菜路上慢慢走着,不慌不忙,也不跟人搭话。好多人见了会想,这人怕是太孤僻了。其实,真正独来独往的人,不是不合群,是他们心里有更清楚的方向,身上藏着不简单的本事,就像老话常说 “猛兽总独行,牛羊才成群”,那些能把独处日子过明白的人,往往都有过人之处。
第一个特征,是能沉下心做自己的事,不被外界的热闹干扰
这种人心里装着 “大目标”,知道哪些事值得花时间,不会跟着别人瞎起哄。就说古代的李时珍,他要编《本草纲目》的时候,身边人都觉得不现实 —— 当时已经有不少药书了,何必费那劲?可李时珍不这么想,他知道旧药书里有不少错漏,有的药名不对,有的药性写反了,要是医生照着用,会害了病人。从那以后,他就开始了独来独往的 “寻药路”,一跑就是二十七年。
这二十七年里,他没跟人凑过热闹,没参加过无关的应酬,要么一个人翻山越岭找草药,要么蹲在田埂上跟老农请教,有时候为了验证一种草药的药性,还得自己先尝一尝。有次在深山里遇到毒蛇,他吓得差点掉下山崖,可缓过劲来,还是把采到的草药小心收好。后来《本草纲目》写成,里面记载了一千八百多种药,附上了一千多幅图,成了后世医生的 “救命书”。李时珍的独来独往,不是孤僻,是为了心中的事拼尽全力的专注。
现代也有这样的人,钱钟书先生。他写《围城》那几年,几乎把自己 “关” 了起来。那时候常有朋友找他吃饭、开会,还有报社请他写文章、做采访,可他大多婉拒了。有人问他为啥不出去走走,他笑着说 “我要写我的书”。每天早上起来,他就钻进书房,一待就是一整天,连家里的电话都很少接,就怕打断思路。夫人杨绛先生后来回忆,那段时间钱钟书除了吃饭睡觉,几乎都在书桌前,有时候写累了,就站起来在屋里走两圈,然后接着写。就这样安安静静写了两年多,《围城》终于出版,一出来就成了经典,直到现在还有很多人读。荀子说 “锲而不舍,金石可镂”,那些能独来独往沉下心的人,就是凭着这份 “锲而不舍”,把别人眼里的 “不可能” 变成了 “可能”。
第二个特征,是对自己看得特别清楚,知道想要什么、不想要什么,不跟着别人的脚步乱走
这种人心里有杆 “秤”,不会因为别人都抢着做某件事,就跟着去凑数。就像东晋的陶渊明,他早年也当过官,可待了没几年,就发现官场不是自己想要的地方 —— 每天要跟上司阿谀奉承,要跟同事勾心斗角,明明不想做的事,还得硬着头皮做。有一次,郡里派了个督邮来检查,下属告诉陶渊明,得穿好官服去迎接,还要弯腰行礼。陶渊明听完,叹了口气说 “我不能为了五斗米,向乡里小人折腰”。当天他就把官印解下来,收拾好东西,一个人回了乡下。回到乡下后,他过起了独来独往的日子,每天种地、写诗、喝酒,虽然日子过得清贫,有时候连饭都吃不饱,可他心里踏实。他写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字里行间都是自在。要是他当时跟着别人在官场里混,或许能当更大的官,赚更多的钱,可他知道那不是自己要的,宁愿选择独处,也不委屈自己。
杨绛先生晚年也是这样。钱钟书先生和女儿钱瑗先后离开后,她一个人住在老房子里,不接受媒体采访,不参加各种活动,连上门拜访的客人都很少见。有人劝她多出去走走,跟老朋友聚聚,她却说 “我还有很多事要做”。她要整理钱钟书先生留下的手稿,要把两人的书信、日记整理成书,还要写《我们仨》,记录一家人的故事。那些年里,她每天早上按时起床,读书、写字,下午会在院子里走一走,晒晒太阳,日子过得安静又规律。她在书里写 “我们曾如此渴望命运的波澜,到最后才发现:人生最曼妙的风景,竟是内心的淡定与从容”。杨绛先生的独来独往,不是孤独,是对自我的清醒认知 —— 知道自己该做什么,不被外界的喧嚣打乱节奏。
第三个特征,是待人真诚不敷衍,不搞 “表面热闹”,跟人来往要么真心实意,要么干脆保持距离
这种人不喜欢 “凑圈子”,可一旦把你当朋友,就会掏心掏肺。就说鲁迅先生,他平时看着不爱说话,也不跟那些投机取巧的人来往,常常一个人在书房里写文章,看起来独来独往。可对真正需要帮助的人,他从来不含糊。瞿秋白先生当年遇到困难,无处可去,鲁迅知道后,立刻把他接到自己家里住,还帮他整理文稿,跟他一起讨论文章。瞿秋白说 “人生得一知己足矣,斯世当以同怀视之”,鲁迅就是这样的知己。还有些青年作家,没名气的时候给鲁迅写信,求他指点,鲁迅再忙也会回信,帮他们改稿子,推荐发表。他不跟人搞 “酒肉朋友” 那套,可他的真诚,让很多人记了一辈子。
电视剧《人世间》里的周秉昆,也是这样的人。他没哥哥姐姐那么有文化、有出息,就在酱油厂上班,平时不跟那些爱吹牛、耍滑头的人扎堆,看起来有点独来独往。可他对人特别真诚,郑娟家里困难,男人没了,还带着个孩子,别人都躲着走,周秉昆却主动帮忙,每天给她送钱送粮,后来还不顾家人反对,娶了郑娟,跟她一起撑起这个家。对朋友曹德宝、吕川,他也是真心相待,朋友有事找他,他能帮就帮,从不敷衍。他不喜欢凑那些 “有用的圈子”,可他的真诚,让他身边的人都愿意跟他交心。有时候独来独往,不是不想交朋友,是不想把时间浪费在 “假热闹” 上,宁愿少而精,也不要多而杂。
第四个特征,是扛事能力强,遇到难处不找人抱怨,自己默默扛过去
这种人心里有股 “劲”,再大的困难,也不会轻易低头。就说苏轼,他一辈子被贬了好多次,从繁华的京城,贬到偏远的黄州、惠州,最后还贬到了当时的 “蛮荒之地” 儋州。每次被贬,身边的人都替他难过,可苏轼从没抱怨过,总是一个人默默适应。在黄州的时候,他没房子住,就自己在东坡上盖了间草屋,叫 “东坡雪堂”;没饭吃,就自己种地,种庄稼、种蔬菜,还发明了东坡肉。晚上没事,他就一个人在江边散步,写下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在惠州,他说 “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在儋州,他还教当地人读书、种地,把日子过得有滋有味。他的人生起起落落,可每次遇到难处,他都自己扛着,不跟人诉苦,反而用乐观的心态面对。
还有樊锦诗先生,她被称为 “敦煌女儿”。大学毕业那年,她听说敦煌莫高窟需要人,就主动申请去了敦煌。当时的莫高窟条件特别差,风沙大,缺水少电,晚上睡觉能听到风沙打在窗户上的声音,身边的同事来了又走,换了一批又一批,可樊锦诗一待就是五十多年。这五十多年里,她大多时候都是独来独往,要么一个人在洞窟里修复壁画,要么蹲在地上整理文物资料,有时候为了赶进度,还得住在洞窟附近的土房里。有次她得了重病,医生让她赶紧回北京治疗,可她放心不下莫高窟的工作,稍微好点就又回到了敦煌。她扛过了艰苦的环境,扛过了病痛的折磨,还推动了莫高窟的数字化保护,让更多人能看到莫高窟的美。这种能扛事的人,不是不怕难,是他们知道,抱怨没用,只有自己站起来,才能把困难踩在脚下。
第五个特征,是懂得给生活 “留白”,不把日子过得太满,能享受独处的时光
这种人心里有份 “闲情”,知道日子不是过给别人看的,自己舒服最重要。就说汪曾祺先生,他特别喜欢独处,没事的时候就一个人逛菜市场,看新鲜的黄瓜、通红的西红柿,跟卖菜的大爷聊两句,然后买些菜回家自己做饭。他写《人间草木》,里面全是这些小事:“如果你来访我,我不在,请和我门外的花坐一会儿,它们很温暖”;他写《食事》,把吃咸鸭蛋的小事写得活色生香:“筷子头一扎下去,吱 —— 红油就冒出来了”。他不喜欢赶热闹,宁愿一个人慢慢逛、慢慢写、慢慢吃,把平淡的日子过出味道来。他说 “生活是很好玩的”,这份 “好玩”,就是从独处的时光里找出来的。
电视剧《父母爱情》里的安杰,也是这样的人。她嫁给江德福后,住在部队大院里,大院里的女人喜欢凑在一起聊天、说闲话,有时候还会背后议论人。安杰不喜欢跟她们扎堆,总是一个人在家里看书、养花、织毛衣,把家里打理得干干净净。她会在窗台上摆上几盆花,早上起来浇浇水;会在晚上孩子睡了以后,坐在灯下织毛衣,给江德福织,给孩子织。有时候江德福劝她多跟邻居走动,她却说 “我这样挺好”。她不把日子过得热热闹闹,可她的独处时光,让她保持了自己的喜好,也让家里充满了温馨。其实独处不是孤单,是给生活留些空间,让自己能静下心来,感受日子里的小美好。
咱们身边那些独来独往的人,不是不合群,是他们活得更清醒、更踏实。他们知道该把时间花在哪里,该对谁真诚,该怎么面对困难,该怎么享受生活。就像一颗树,不跟其他树挤在一起,反而能长得更高更直,能扎更深的根,能接更甜的果。所以下次再看到独来独往的人,别觉得他们孤僻,不妨多一份尊重 —— 他们或许正在用自己的方式,把日子过得热气腾腾,把人生过得不简单。而我们也可以学学他们,少一点浮躁,多一点专注;少一点盲从,多一点清醒;少一点抱怨,多一点担当,不管是热闹还是独处,都能把日子过出自己的味道。
来源:淡泊的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