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4年马来西亚媒体上的一则报道挺引人注意,国家新闻社在12月26日发了条消息,说根据默迪卡民调中心的最新调查,马来西亚人对中国的好感度达到了新高度。这事儿不是空穴来风,而是基于一项实打实的全国性民调,数据出来后,媒体圈和政界都议论纷纷。想想看,在东南亚这个
2024年马来西亚媒体上的一则报道挺引人注意,国家新闻社在12月26日发了条消息,说根据默迪卡民调中心的最新调查,马来西亚人对中国的好感度达到了新高度。这事儿不是空穴来风,而是基于一项实打实的全国性民调,数据出来后,媒体圈和政界都议论纷纷。想想看,在东南亚这个多元国家,马中关系一直挺敏感的,现在民意这么正面,说明两国互动越来越接地气了。
默迪卡中心作为马来西亚知名的意见研究机构,他们的报告可不是随便编的,这次调查覆盖了全国不同地区和人群,样本够大,方法也严谨。
为什么会这样?先从经济入手,马来西亚经济这些年离不开中国投资。东海岸铁路项目就是典型例子,中国企业参与建设,带了不少就业机会,本地工人学到新技能,基础设施也升级了。调查里提到,82%的人把旅游当成马中关系的基石,这不奇怪,中国游客回流后,马来西亚的酒店、商场和景点都活络起来。
2023年到2024年,中国游客数量恢复得快,带动餐饮和零售业。教育方面,中国奖学金和交流项目让不少马来西亚学生去那边深造,回国后分享经历,也拉近了距离。制造业和电动汽车领域,中国品牌像比亚迪和宁德时代在马来西亚建厂,创造岗位,还帮本地供应链升级。数字经济更不用说,华为和阿里巴巴的合作项目覆盖电商和5G,普通老百姓用上便宜的手机和网速,自然觉得实惠。
再看族群差异,马来裔的转变最值得说说。过去有些人对中国有顾虑,主要是南海问题和媒体报道的影响。但现在,经济益处盖过了那些疑虑。默迪卡中心的报告指出,马来裔中对投资的认可度高,因为中国企业遵守本地法规,雇佣本地员工,还搞社区项目。
华裔社区本来就和中国有文化纽带,现在好感度稳稳的90%,他们觉得两国合作能保住生意和文化传承。整体上,年轻一代更开放,调查显示18到35岁的受访者正面率更高,他们上网多,接触中国产品和内容也多。相比之下,老一辈可能还停留在旧印象,但比例也在慢慢变。
这数据不是孤立的,跟其他民调也能对上。比方说,2025年5月的Ipsos全球调查显示,49%的马来西亚人对中国持有利看法,超过了对美国的46%。
这在东南亚不算新鲜事,但马来西亚的数字特别突出。ISEAS-Yusof Ishak Institute的《东南亚状态2025》报告也提到,马来西亚民众支持与中国更紧密合作的比例达71%,在东盟国家里排前列。Pew Research Center的2024年全球民调显示,马来西亚对中国的好感度在35个国家中算中上,虽然整体亚洲有分化,但马来西亚的上升趋势明显。
为什么马来西亚特殊?位置好,经济互补,中国是马来西亚最大贸易伙伴,2024年双边贸易额超2000亿美元,棕榈油、电子产品和中国机械交换得顺溜。
背后的原因还得挖深点。南海争端这些年虽有摩擦,但马来西亚政府处理得稳,强调对话多过对抗。中国在东盟框架下推动合作,像RCEP协议让马来西亚出口受益。
疫情后,中国疫苗援助和医疗合作也加分,默迪卡调查显示,健康领域的正面印象占了不小比重。文化输出也帮忙,中国电视剧和短视频在马来西亚流行,年轻人看多了觉得中国不远。
相比美国,中国投资更务实,不带太多附加条件,这在发展中国家受欢迎。马来西亚作为东盟轮值主席,2025年会推动区域经济一体化,中国是关键玩家,这也间接提升了形象。
影响呢?对政策有指导作用。马来西亚政府看到民意支持,会继续深化合作。2024年底,安瓦尔总理访华,签了多项协议,覆盖绿色能源和数字丝路。
企业层面,中国公司会加大在马来西亚的布局,电动车和半导体产业是热点。民众受益,就业和收入稳了,社会稳定也更好。但也不是没挑战,部分人担心债务和环境影响,调查里9%负面观点就反映这点。政府需要平衡,确保投资可持续。
马中建交50周年刚过,2024年两国办了不少活动,展览和论坛拉近距离。过去几年,关系从贸易起步,到现在涵盖高科技和文化。调查显示,82%的人希望在基础设施上多合作,东海岸铁路就是活广告,通车后连接了东海岸经济带,物流快了,成本降了。
制造业方面,中国转移产能到马来西亚,帮本地工业升级。电动汽车是新兴点,2024年中国车企在槟城和雪兰莪建厂,预计2025年产量翻番。数字经济更火,阿里巴巴的云服务和华为的5G基站覆盖率高,中小企业用上后,生意扩展到东盟。
旅游这块,数据最直观。82%受访者说旅游是主要推动力,中国游客2024年超300万,创纪录。马来西亚景点像兰卡威和吉隆坡双子塔受欢迎,中国人消费高,带动航空和酒店业。教育机会也关键,调查提到工作岗位作为催化剂。中国企业雇佣本地人多,还提供培训。过去两年印象改善的62%,多半来自这些实际接触。相比2022年,那时疫情影响大,旅游停摆,投资也慢,现在恢复了,一切都顺了。
族群平衡是马来西亚的特点,好感度上升没忽略这点。马来裔的73%正面率,说明政府宣传到位,媒体报道正面多。华裔的90%,文化因素大,但也靠经济。印裔和土著群体跟上步伐,整体和谐。年轻人的作用大,他们上网看TikTok和YouTube,中国内容多,观点多元。Pew的报告显示,马来西亚对中国领导人的信心也升了,从2022年的低点反弹。
与其他国家比,马来西亚的转变快。泰国和印尼好感度高,但马来西亚的涨幅最大。越南有领土争端,好感低点,但经济合作还在拉。菲律宾分化大,取决于政府态度。马来西亚中立外交帮了大忙,不选边站队,民众安心。Ipsos的2025数据,中国全球好感49%,马来西亚超平均,说明本地因素强。
政策上,2025年马来西亚东盟主席国,会推中国参与的倡议。贸易目标是双边额到3000亿,投资项目多。挑战有,但民意支持是底气。默迪卡的报告给决策者参考,哪些领域潜力大,就多投资源。未来,合作会更深,民生受益最大。
来源:探影局档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