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哈斯巴根是克什克腾旗贡格尔草原上的一位朴实牧民。他倾注近二十年心血,坚持守护“草原活化石”——百岔铁蹄马,不仅将这种濒临灭绝的草原名马种群从困境中拉出,更通过产业创新让“吃苦耐劳、一往无前,不达目的绝不罢休”的蒙古马精神在北疆大地焕发新生,成为北疆文化传承与发
哈斯巴根是克什克腾旗贡格尔草原上的一位朴实牧民。他倾注近二十年心血,坚持守护“草原活化石”——百岔铁蹄马,不仅将这种濒临灭绝的草原名马种群从困境中拉出,更通过产业创新让“吃苦耐劳、一往无前,不达目的绝不罢休”的蒙古马精神在北疆大地焕发新生,成为北疆文化传承与发展的生动注脚。
多年来,北疆草原上广泛流传着一句谚语“千里疾风万里霞,追不上百岔的铁蹄马”。作为蒙古马优良品种的百岔铁蹄马,体形矮小,其貌不扬。然而,在风霜雨雪的大草原上,却能不畏艰辛、耐力超强、纵横驰骋,铸就了蒙古马独特的品格和精神。
在哈斯巴根家,处处能看到浓厚的马文化元素。父亲送给他的、与他同龄的马鞍上沉淀着岁月的痕迹,挂在墙上的各种马具仿佛文物一样诉说着主人和马的不解之缘,他的“宝花铁蹄马”在2025“丝绸之路”中国超级马术定向耐力赛上荣获的“中国千里马”荣誉证书格外醒目。哈斯巴根把对蒙古铁蹄马的热爱深深融入到自己的生命里。
哈斯巴根:我们这个百岔铁蹄马是蒙古马的一种,个头小,蹄子也有特点,在我们这边山上跑得快,蹄子硬。
十几年前的百岔铁蹄马曾面临严峻的生存危机,《中国青年报》曾刊发文章指出,百岔川地区基本没有了真正的百岔铁蹄马,这一赤峰地区唯一的优质马品种濒临灭绝。
哈斯巴根:2009年我去了锡林郭勒盟阿尔山跟一个研究马的专家交流了,他说克旗百岔铁蹄马灭绝了,然后我说不可能,从我爷爷那辈就是养马的,我们牧民原来做什么都需要马,所以我们爱马,说蒙古马中的百岔铁蹄马灭绝了谁都不会相信。我从那时起到现在已经做了这个工作都十多年了。
就在这样的背景下,哈斯巴根毅然决然地投身到百岔铁蹄马的保护事业中。他远赴多地,四处寻访,只为寻找纯种的百岔铁蹄马。功夫不负有心人,他先后成功收购到16匹纯种蒙古马,为百岔铁蹄马建立起了核心种群。他说这不仅是对一个马种的抢救,更是对北疆文化根脉的守护。
为了科学证实百岔铁蹄马的存在与价值,哈斯巴根积极寻求科研力量的支持。他与内蒙古农业大学芒来教授团队展开深度合作,通过一系列严谨的科学检测,有力地证实了“百岔铁蹄马未灭绝”,为这一珍贵品种的保护与传承奠定了坚实的科学基础。
为了进一步扩大百岔铁蹄马种群,他累计投入200万元,发起成立了克什克腾旗百岔铁蹄马保护专业合作社。如今,合作社存栏蒙古马已达400多匹,其中哈斯巴根个人保种200多匹。这些数字的背后,是他无数个日夜的坚守与付出,是他对蒙古马深沉的热爱。
哈斯巴根:成立了合作社,国家给的项目挺好的,有棚圈、拉马奶的车,现在合作社有10户,现在挤马奶挣点钱,挣得多了之后别人都想干。
在坚守保种的同时,哈斯巴根并未固步自封,而是积极探索创新之路,为铁蹄马产业的发展注入新活力。2012年,他突破传统养殖模式的局限,创新开发出酸马奶生产线。这一举措不仅拓展了马产业的价值链条,让蒙古马的价值在传统养殖之外得到了进一步挖掘,更让合作社成为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内蒙古农业大学 “畜牧新品种培育与现代牧场科技创新”重点专项、乳用型地方品种马高效养殖模式研究及示范推广项目的示范基地和联合实施基地。如今,这里吸引着高校的博士生、研究生前来实习,成为了科研与实践相结合的重要平台,为蒙古马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培养了后备力量。
内蒙古农业大学博士研究生郭薇:我主要研究的是关于蒙古马,它这个高产马跟低产马之间,它们基因组啊、转录组啊,这些组学上面有什么差异,然后看看我们能不能提高一下这个蒙古马的产奶量,然后(推动)进行下游产品的制造。
面对马奶产业发展不景气等实际困难,哈斯巴根没有气馁,依然坚持积极探索新的马产业发展路径。他希望在政府的支持下,带领合作社牧民发展赛事级种马繁育,通过牧文旅融合发展特色旅游牧家乐,通过品牌打造将酸马奶产品投入到广阔的旅游市场,或通过网络直播销售扩大马奶产业效益,以推动百岔铁蹄马这一文化符号得以延续。
克什克腾旗巴彦查干苏木苏木达孙建东:铁蹄马是我们珍贵的畜牧遗传资源和独特的文化名片。巴彦查干苏木人民政府高度重视其保护与发展,已将其纳入地方种质资源保护规划。下一步,我们将强力推进畜牧文旅产业深度融合。以铁蹄马文化为内核,以现代化畜牧业为基础,以旅游体验为延伸,构建集遗传资源保护、特色养殖、文化体验、休闲旅游于一体的现代化产业发展新模式,实现生态效益、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共赢。
当夕阳为贡格尔草原镀上金边,哈斯巴根策马驰向远方的马群。他的背影,是牧民对土地的深情,是传承者对文化的坚守,更是新时代北疆儿女对蒙古马精神最生动的诠释。在这片孕育过无数发展奇迹的土地上,哈斯巴根用近二十年时光书写的传承与创新故事,仍在继续;而蒙古马精神,也将在一代又一代人的践行中,为北疆文化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力量,助力建设亮丽内蒙古、共圆伟大中国梦。
来源:东方红红色文化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