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看中国地图时,你是否也曾疑惑:明明讲“不平等条约统统不认”,可那长长的边界线,怎么还是和“瑷珲条约”“北京条约”脱不开干系?每当电视里播到那些事,新闻总不忘带出一脸严肃,历史遗留问题好像总成了横亘在我们心头的疙瘩。为什么新中国明明态度坚决,却又不得不在某些协
在看中国地图时,你是否也曾疑惑:明明讲“不平等条约统统不认”,可那长长的边界线,怎么还是和“瑷珲条约”“北京条约”脱不开干系?每当电视里播到那些事,新闻总不忘带出一脸严肃,历史遗留问题好像总成了横亘在我们心头的疙瘩。为什么新中国明明态度坚决,却又不得不在某些协议上“扬弃中用”?这背后的无奈与权衡,其实值得我们每一个中国人琢磨。
总说“不平等条约都不承认”,可北京条约、瑷珲条约偏偏成了例外?这话乍听真叫人别扭。但若拨开历史的迷雾,会发现脚下的每一寸土地、拉扯着家国情怀的每一刀一笔,都藏着一段既复杂又现实的故事。
我们都明白,不平等条约是国家屈辱的记忆,是祖辈心头的痛。“一切不平等条约都不承认”,新中国成立初期的这句话,的确说得铿锵有力。但历史不是黑白分明的简单加减法,更多时候,是一盘无法轻易推倒重来的棋局。
比如当年清政府签下的“瑷珲条约”“北京条约”,固然是不平等的产物,但往后的百年里,这些条约却逐渐被国际社会当成了“既成事实”。新中国成立时,百废待兴,边疆不稳。如果一味撕毁前人写下的一切协议,现实可能并不会因此更有利。想要收拾好这些“祖宗遗账”,说一声“不认账”容易,要让国际上也服气,恐怕就有难度了。
其实,“不承认”是庄重的承诺,“如何承接”则是生活的智慧。就和家里老人手中的账本一样,以前那笔旧账再气人,你总不能把台账撕了事,还得一点点查明、沟通、协商,才换来日子和顺。
你可能还记得,上世纪五十年代,苏联、蒙古、中亚几个邻国都跟咱们闹边界。“祖国寸土不让”固然是骨气,但往往谈到细致处,对方掏出百年前的地图函件照片、谁是谁的分水岭,对答如流。不管你承不承认,那些纸面证据就摆在桌上。
新中国其实深谙其道,“国际游戏规则多半是西方定的,硬碰硬未必就能落好”,于是便把“不承认”作为态度,同时把部分旧条约内容作为“谈判基础”。你不承认不代表另一方能杜绝依据,最重要的是,怎么把主动权握在手。用旧条约厘清思路,争取话语权,不等于承认其正当性,更不是屈从,只是争取最大化现实利益的一种方式。
甚至有些时候,“嘴上硬气,手里灵活”,是国家在乱世中的一种生存智慧。
村里老人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那片林子,本该是咱的地。”尤其是黑龙江、云南、西藏一带,哪家孩子要是跑远了,大人还得时刻惦记,怕“踩线”。边界的模糊,并非简单的数字游戏,而是真正影响着每个小家的安定。
不少老百姓至今心头有痛:祖辈们用脚丈量的土地,因历史一纸约定而成了遥远的“彼岸”。哪怕后来国家已经极力稳妥、谈判勤勤恳恳,可那抹不去的不甘,仍在一代代中国人心里传递。这些边境线上的犹疑,正是大时代博弈下小人物的真实困惑。
外交场上,哪有绝对的赢与输?谁都希望能把烂摊子一笔勾销,从头来过。但地球不是一张白纸,重画边界哪有那么容易?现实活生生摆着:有时候,“退一步”,是为了安定局势、换来稳定发展更扎实的根基。
政府谈判桌上的一次退让,可能意味着无数家庭安然无忧的明天。与其死扣着历史旧账,不如让千家万户得以安心生活。这不是软弱,而是一种更长远的担当。边界不只是地理的分割,更是心灵的牵绊。
许多上了年纪的朋友常说:“不认不能全不认,不忘也不能一直死磕。”国家利益、百姓安生,才是头等大事。与其幻想一夜之间扫清历史阴影,不如一点点善待它、疏理它、最终让它变得可控可知。
灵活谈判未必代表告别原则,实际上,是在更大格局下实现最大化利益。借用历史的依据,是为了更加主动,而不是说明我们认同当年的屈辱。
---
想清楚历史的弯弯绕绕,未必能让每一寸临界土地都回归,但我们至少能把手上的明天过踏实。无论是家家户户的邻里分界,还是国家之间的边界协定,本质都是“为了子孙后代能有个好日子”。咱们现在的日子能讲安稳,正是因为那些年国家在屈辱与骨气之间找准了最现实的方向。
下次再听到“为何还要用北京、瑷珲条约”时,想想这背后的权衡吧——不是对历史的简单妥协,而是相信智慧和坚韧,能让我们走得更远,也更稳。
有时候,历史旧账搁那,日子还得照样一天一天过。咱中国人能熬得住脚下的崎岖,是因为我们总有把“遗憾”转化成希望的智慧。只要家在,边界再拧巴,也总有安稳的那一天。
来源:漓戈7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