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科学家是如何发现,躲在盲区的美航母,获得了800万奖金的?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09-16 02:32 3

摘要:我国科学家刘永坦,从小经历过战乱,长大后一头扎进雷达研究里头,花了几十年工夫,搞出了一种新雷达,能把传统雷达看不见的地方给照亮了。尤其是那些躲在地球曲率后面的目标,比如美国航母,以前总能利用盲区溜进来,现在可没那么容易了。

我国科学家刘永坦,从小经历过战乱,长大后一头扎进雷达研究里头,花了几十年工夫,搞出了一种新雷达,能把传统雷达看不见的地方给照亮了。尤其是那些躲在地球曲率后面的目标,比如美国航母,以前总能利用盲区溜进来,现在可没那么容易了。

刘永坦因为这个贡献,拿到了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奖金足足800万。不过他没留着自己花,全捐给了学校,用来培养后辈。这事儿不光是技术突破,还体现了老一辈科学家的家国情怀。

刘永坦是1936年12月1日出生在江苏南京的一个知识分子家庭。那时候正赶上抗日战争爆发,他小时候就跟着家人到处逃难,从南京跑到武汉,再到宜昌,最后落脚重庆。

战火连天,生活颠沛流离,让他从小就明白国家弱了老百姓就得遭罪。1947年战争结束,家里才回南京,他上了中央大学附属中学,那里的物理老师陈杰夫对他影响很大,激发了他对科学的兴趣。

1953年,他考进哈尔滨工业大学无线电工程系,学习特别用功,同学们都叫他“小老师”。1956年,因为院系调整,他转到清华大学继续深造,师从常迥教授。1958年毕业后,他回到哈工大当老师,从此就开始了无线电领域的钻研。

刚留校那几年,刘永坦参与了不少国家研究项目,比如1965年他领头设计了单脉冲延迟接收机,解决了当时的一些技术难题。

不过那时候国内条件有限,雷达技术跟国外比差得远。传统雷达主要是微波雷达,信号直线传播,遇到地球曲率就没法探测低空或远距离目标,形成大片盲区。

尤其是海岸线长达1.8万公里,海防压力大,美国航母这种大家伙总能利用盲区靠近,威胁很大。刘永坦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他知道,要想赶上世界水平,得去国外学学先进的东西。

1979年,他作为公派学者去了英国伯明翰大学和埃塞克斯大学进修,师从雷达专家谢尔曼,参与了民用海洋遥感信号处理器的项目。那两年,他学到了很多前沿知识,比如超视距雷达的原理,利用电离层反射或地波传播来绕过曲率限制。

1981年10月,刘永坦回国后,立刻把精力投到国内雷达升级上。他发现我国的雷达体系还停留在模仿苏联的阶段,自主能力弱,设备依赖进口。面对海岸监控的短板,他决定研发新体制雷达,重点解决盲区问题。

1982年,他组建了一个6人小团队,开始地波超视距雷达的研究。这种雷达用低频波沿海面弯曲传播,能过滤海浪干扰,探测范围扩展到数百公里。

起步阶段难得很,技术没先例,经费紧张,团队成员还得自己动手组装设备。1980年代中期,项目正式立项,他们写了厚厚的可行性报告,层层上报才获批。

研发过程一步步推进。团队先从理论计算入手,推导波传播路径,模拟信号干扰。然后建实验站,在山东威海和浙江舟山等地测试。威海站偏远,条件差,但他们坚持做上千次实验,逐步解决海杂波问题。

1989年,我国第一台新型雷达问世,探测距离超过100公里。1990年,系统进一步完善,能全天候捕捉目标图像,不受时间和天气限制。这时候,雷达已经跳出旧框架,实现了中国制造。

进入1990年代,刘永坦带队开发逆合成孔径雷达,结合地波技术,提高了分辨率。1994年,通过国家鉴定,标志着我国在该领域进入世界前列。

关键的突破发生在1995年的一次测试中。团队在东部海岸秘密实验,用新雷达扫描海域,结果捕捉到一个150公里外的目标信号,经过确认,正是美国航母隐藏在传统雷达盲区的位置。

传统雷达有效范围只有40公里以内,目标在地平线以下就失踪了。但地波雷达不同,它沿地球表面传播,绕过曲率,灵敏度高,能排除自然干扰,直接锁定大型舰船。

这次发现证明了技术的实战价值,从此我国海域监控从覆盖不足20%提升到全覆盖。美国航母再想利用盲区靠近,就得掂量掂量了。因为这个雷达不光探测远,还能实时跟踪,辅助海防部队快速响应。

刘永坦的贡献没止步于此。2000年代,团队继续迭代,开发多条件自适应雷达,适用于各种海况。2011年,新体制雷达项目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表彰了在国防科技上的成就。

2015年,又拿了一次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聚焦关键技术和应用。到了2018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授予刘永坦,2019年1月8日正式颁发,奖金800万元。这是我国科技界的最高荣誉,认可了他三十多年在雷达领域的坚持和创新。

这个奖项不光看成果,还看对国家的实际贡献。刘永坦的雷达体系,让我国在对海探测上领跑世界,核心技术自主可控,打破了国外垄断。

拿到奖金后,刘永坦没想过个人享受。2020年8月3日,他和妻子冯秉瑞一起,把800万元全捐给哈尔滨工业大学,设立“永瑞基金”,专门支持电子信息学科人才培养。

冯秉瑞也是哈工大校友,1953年两人一起入学,感情深厚。刘永坦说,这笔钱是国家给的,得回报国家,用来培养更多人才。

他俩的举动,体现了老科学家对后辈的关爱,也激励了年轻人投身科研。哈工大用这基金推进教学改革,资助学生项目,至今已惠及不少人。

刘永坦的团队从最初几人,扩大到30多人,形成老中青结合的梯队。他本人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和中国工程院院士,还是雷达与信号处理专家。2021年,他被评为“时代楷模”,表彰在海防科技上的作用。

他的工作不光解决了盲区问题,还延伸到气象预报、资源勘探等领域。比如,雷达能监测海浪和风暴,帮助渔业安全;还能探测地下资源,提升勘探效率。这些应用,让技术从军用到民用,惠及老百姓生活。

以前,美国凭借隐身技术和盲区优势,在西太平洋活动自如。现在,我国雷达网布开,监控到位,战略平衡变了。这不光是军事意义,还体现了科技自立的重要性。

科研不是一蹴而就,得耐得住寂寞。很多人看到800万奖金眼热,但他捐了出去,换成基金,等于把火炬传下去。哈工大现在有以他命名的班级,学生们学他的精神,专注国防电子。

未来,这些年轻人会继续推陈出新,让我国雷达技术更强。说到底,国家强大靠科技,科技靠人才。刘永坦用一生诠释了这点,从战乱小孩到科技大牛,他的路走得踏实。

来源:恰似江楼月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