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就那么轻飘飘一下,播放量破亿。网友疯了似的循环播放,弹幕里全是“妈呀这个男人”。教练后来说,这孩子紧张就爱做小动作,挑眉只是其中一种。
那个15岁就被200万人围观的少年,一个挑眉破亿次点击,却在捐出200万时选择沉默
说起来也奇怪,樊振东火出圈竟然是因为挑了下眉毛。
就那么轻飘飘一下,播放量破亿。网友疯了似的循环播放,弹幕里全是“妈呀这个男人”。教练后来说,这孩子紧张就爱做小动作,挑眉只是其中一种。
他自己倒是很淡定:“脑子空了,眉毛可能有自己想法。”
但你知道吗,这个会“放空”的大男孩,15岁那年就让整个乒乓球界炸了锅。
2012年的某个下午,别人家孩子还在补习班里刷题,他已经站在了世乒赛的赛场上。史上年龄比较小的参赛选手,这个记录到现在都没人打破。
队友们开玩笑说他应该多喝牛奶长个子。他就真的每天喝,然后趁大家睡觉偷偷去练球。输球了也不哭不闹,就是默默捡球,一遍遍重复动作。
吴敬平那时候就觉得这孩子不一样。“从来不找借口,输了就是技不如人。”
2013年全运会,他把张继科给掀翻了。记者围上来问感受,小孩子脸红红的说:“还差得远呢。”现在听起来,那份谦逊都带着奶味儿。
东京奥运会那场决赛,多少人熬夜看的。2比4输给马龙,他眼眶红了,说龙队是自己要追赶的目标。当时好多人心疼,觉得可惜了。
谁想到半年后休斯顿世乒赛,他4比0横扫对手拿冠军。数据显示反手得分率78%,这什么概念?基本上反手出球就得分。
“以前他是靠力气打球,现在靠脑子。”有球迷这么评价。
他自己说得轻松:“输给龙队那晚上,我想明白了什么叫冠军心态。”但那一夜到底想了什么,大概只有他知道。
去年成都世乒赛前的训练,他陪着小师弟林诗栋加练。半个多小时一直在喂球,连对手的刁钻角度都模仿得一模一样。林诗栋后来感动得不行:“东哥说我像他刚进队那会儿。”
他还经常自掏腰包给省队小队员买球拍。问起原因,就说看到那些孩子鞋底都磨破了还在练。粉丝给他起外号“国乒隐形暖男”,他听了就笑:“队友赢球我比自己赢还开心。”
这些温情故事传得挺广,但有件事直到现在知道的人都不多。
2021年河南那场大雨,他往基金会打了200万。一声不吭,社交平台上什么都没发。要不是基金会公示名单,估计永远没人知道。
记者问起来,他摆摆手:“这点事儿不值得说。”
类似的事多了去了。2019年给山区捐乒乓球台,2020年给武汉医护人员寄签名球拍,都是悄摸摸做的。
室友梁靖崑经常吐槽他有洁癖:“矿泉水瓶都得摆成直线,看着就累。”训练时更夸张,每天击球多少下都要记录,精确到个位数。
德班世乒赛前,就因为场馆灯光角度有点偏差,他非要练到工作人员把灯光调好才罢休。赛前还有个习惯,必须摸三下球台,网友戏称“樊式开光”。
上综艺节目简直是灾难现场。《鲁豫有约》里问他和马龙组双打谁更帅,他想都不想:“肯定龙队啊,我负责打球就行。”《天天向上》玩游戏,他居然在那儿算乒乓球弹跳轨迹,汪涵都笑了:“这是脑力运动员吧。”
这种“综艺黑洞”体质反而让粉丝更爱他。有人专门剪辑他的迷惑行为合集,播放量3000多万。团队说他录完节目会反复看回放,担心自己表现不好。
2022年亚洲杯,有外媒记者故意找茬:“中国球员是不是太依赖教练指导了?”他当场用英语怼回去:“我的每一分都是自己打出来的。”视频传到国外社交平台,点赞数爆了。
其实他每天晚上都在学英语,笔记本上密密麻麻写着战术术语的翻译。网友发现他看《复仇者联盟》原声版练口语,调侃说学霸人设永远不塌房。
和刘国梁的关系特别有意思。台面上刘指导训他:“别以为世界第一就高枕无忧了!”私底下却会亲自给他煮牛肉面。纪录片里拍到,刘国梁会偷偷调训练馆的空调温度,就因为“小胖怕热”。
樊振东每年生日都会给刘国梁写卡片,落款永远是“您的小队员”。这份师徒情,看着就暖。
备战巴黎奥运那个春节,别人都回家团圆,他一个人留在训练基地。日记本上写着:“冠军的路注定孤独。”还主动要求加强“抗干扰训练”——观众席放噪音,他在那种环境下练技术动作。
央视记者拍到他累得连筷子都握不稳的画面,但他还在那儿傻笑:“筷子拿不稳没关系,球拍拿稳就行。”
从15岁的青涩少年到现在的世界第一,中间那些没有镜头记录的日子里,他到底经历了什么,想过什么,恐怕只有他自己清楚。
那个挑眉的瞬间为什么会打动这么多人?可能不是因为可爱,而是因为在那一刻,我们看到了一个真实的人。即使在高压赛场上,依然保持着自己的小习惯。
这样的樊振东,挺好的。
来源:辰东小晨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