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这个消息一出,我身边不少人都在议论,有人觉得可惜,有人觉得宗馥莉太急,三方坐下来好好谈,总能找到共用“娃哈哈”的办法吧。
娃哈哈作为一个老品牌,伴随了许多人的童年。
然而谁能想到,这个陪着一代人长大的名字,居然要被“娃小宗”替代?
这个消息一出,我身边不少人都在议论,有人觉得可惜,有人觉得宗馥莉太急,三方坐下来好好谈,总能找到共用“娃哈哈”的办法吧。
毕竟那商标估值超900亿,就这样放弃了多可惜,但事情没这么简单,这里面藏着个绕不开的死结,股权结构。
章程中写得明明白白,商标使用得三方一致同意,可文商旅投控占46%,宗馥莉占29.4%,职工持股会占24.6%,没有任何一方持股超50%。
这不是“好好谈”就能解决的事,职工持股会哪怕占比最低,只要投反对票,谁都不能动。
也就是说宗馥莉,要想继续使用,就要冒着踩法律红线的风险,所以不是她不想谈,是制度卡得太死,谈的空间实在太小。
还有种看法是,“娃小宗”这名字,是蹭“娃哈哈”的情怀。
把“哈”换成“宗”,明显是想借老品牌的热度搭便车,这话听着有点道理,但细想就不对了。
宗馥莉要是真只想蹭热度,没必要早在宗庆后去世不到一个月就注册一堆商标,除了“娃小宗”,还有“宗小哈”“娃小哈”,覆盖的类别从饮料、方便食品到教育娱乐、住宿餐饮,简直是把“独立商业帝国”的架子都搭好了。
而且发通知的7家公司,全是她实控的“宏胜系”,跟娃哈哈集团本身没关系。
这哪是蹭热度,分明是提前铺好后路,既然“娃哈哈”的商标拿不到全权,那我就建一个完全归自己掌控的品牌,既不用看别人脸色,也不用担法律风险。
“娃哈哈”这三个字,早不是冰冷的商标了,是一代人的味觉记忆,是刻在生活里的温暖符号。
相必宗馥莉她比谁都清楚这个品牌的分量,毕竟那是父亲一辈子的心血,可她还是要推出“娃小宗”。
这背后真不是任性,而是无奈,她不能拿着整个公司的未来赌股东们能达成一致,不能让经销商们等着商标问题解决而错过市场,更不能让父亲的心血因为商标卡壳而慢慢沉寂。
所以她选择另起炉灶,选择在断裂里找延续,这份勇气,比死守“娃哈哈”的名字更难得。
娃哈哈的股权结构就像是房产证,三方都有话语权,谁都不能独断,那900亿的商标,就是老宅子里最值钱的古董花瓶,谁都想护着,但谁都不能单独碰。
宗馥莉这波操作,就是早看出老宅子不好弄,提前找好了新地。
至于“娃小宗”能不能火,还得看后续操作。
其实类似的事,早年间健力宝也经历过,90年代的时候,健力宝可是“中国魔水”,奥运会、亚运会都用它,火得一塌糊涂。
创始人李经纬把品牌做得风生水起,可后来因为股权问题,品牌先是易主,后来又几经波折,差点从市场上消失。
直到后来新的运营团队接手,一点点梳理股权,明确品牌使用权,才慢慢把健力宝拉回来,虽然不如当年鼎盛,但至少保住了这个牌子。
所以说健力宝和娃哈哈遇到的问题本质上一样,都是股权结构不清晰,导致品牌运营卡壳。
不同的是,健力宝是等问题爆发了才补救,而宗馥莉是提前看到了坑,直接绕开,自己建了条新路。
这两种选择没有绝对的好坏,但从企业稳定的角度看,宗馥莉的“未雨绸缪”显然更稳妥,毕竟市场不等人,经销商不等人,消费者的记忆也不会一直停留在过去。
咱们再把这事往深了掰扯掰扯,娃哈哈换品牌根本不是“改个名字”那么简单,而是中国家族企业传承的一个缩影。
老一代企业家,比如宗庆后,靠的是个人魅力、市场敏感度和敢闯敢拼的劲儿,把企业从无到有做起来。
那时候公司小,股权简单,什么事老板拍板就行,可等企业做大了,股权里加了国资、加了职工持股,就成了“多方共治”的局面。
老一代能靠自己的威望把各方拧成一股绳,但新一代接手时,没有了这种“个人威望”的加持,只能靠制度和规则办事。
宗馥莉遇到的,就是这个坎,她不是没能力守“娃哈哈”,是制度不允许她单独守。
所以“娃小宗”的出现,不是对“娃哈哈”的否定,而是一种“曲线传承”。
它保留了“娃”字里的消费记忆,又加上“宗”字里的家族印记,既给了老消费者一个情感锚点,也给自己一个全新的起点。
至于市场认不认,答案从来不在名字里,而在产品里。
就像当年大家买娃哈哈,不是因为“娃哈哈”三个字多好听,是因为AD钙奶好喝、营养,是因为矿泉水解渴、实惠。
只要“娃小宗”能守住这份初心,能让消费者喝到熟悉的味道,感受到不变的品质,那就算换了名字,大家也愿意买账。
毕竟,真正的品牌从来不是写在包装上的字,而是刻在消费者心里的信任,往后再想起“娃哈哈”,可能会想起童年的甜味,但说起“娃小宗”,或许会看到一个企业在传承里的韧性。
这大概就是商业的温度吧,既有对过去的怀念,也有对未来的勇气。
来源:ho侯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