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吃甜食、不喝饮料,血脂真的马上降?最新研究给了惊人答案!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09-15 22:53 1

摘要:可年年体检,他的血脂还是高,总胆固醇、甘油三酯“红得发亮”。医生劝他吃降脂药,他心里不服:“我平时油也不吃,肥肉不碰,晚餐是青菜煮粥,怎么血脂还降不下来?”

老赵今年54岁,是单位出了名的“养生达人”。

别人午休在吹空调,他在楼道走八字步;别人聚会撸串,他点一盘凉拌青瓜。用他的话说:“我都快成食草动物了。”

可年年体检,他的血脂还是高,总胆固醇、甘油三酯“红得发亮”。医生劝他吃降脂药,他心里不服:
“我平时油也不吃,肥肉不碰,晚餐是青菜煮粥,怎么血脂还降不下来?”

直到有一天,他看到了中国疾控中心和多家三甲医院联合发布的一项最新数据:

只要不吃甜食、不喝含糖饮料,8周后甘油三酯平均下降23%,坏胆固醇(LDL)下降12%。

老赵心里咯噔一下。
——他每天晚饭后,必来一碗加糖豆浆。
——工作间隙,来一瓶果汁饮料提神。
——周末约朋友,习惯喝奶茶。

“呀,这不全说到我头上了?”
于是,他立刻开始了**“断糖实验”**——不吃蛋糕、饼干、糖果,不喝奶茶、饮料、甜豆浆,主食不加糖,连零食都换成无糖坚果。

两个月后复检,结果让他差点喊出来——甘油三酯从2.6降到1.8,总胆固醇下降0.6,连肝功能指标谷丙转氨酶也恢复了正常!

他这才真切感受到:
原来,影响血脂的,不只是油,还有

许多人一听高血脂,习惯联想到:“是不是油吃多了?”
但这次研究颠覆了很多人的认知——糖,尤其是饮料里的液态糖,升高血脂的能力,比油还要狠。

你吃下去的精制糖、甜饮料、甜点等,经过消化吸收后,其中的果糖几乎完全绕过胰岛素的调控,直接送到肝脏
这和葡萄糖不同,葡萄糖进肝还要走一道“关口”,果糖则一路畅通无阻。

肝脏的“仓库”被塞满糖后,会立刻启动**“脂肪合成”程序,把多余的糖转化成甘油三酯(TG)**,打包成极低密度脂蛋白(VLDL)放到血液里,于是——血脂水平上去了。

你可能会想:“那我少吃点就行了。”

问题是——饮料不靠咀嚼,吸收特别快,糖一下子冲进血液,肝脏来不及“消化”,只能大量转成脂肪。


这就好比往仓库一次性运来一卡车货物,没地方放,只能随便压缩打包,先塞到血管“过渡”。

所以,一杯奶茶可能比一碗红烧肉更伤血脂。

很多人以为自己不爱甜食就安全,但研究发现,日常饮食中有太多隐形糖

早餐豆浆:很多早餐店会额外加糖,甜得你不知不觉。甜味面点:甜花卷、枣糕、奶黄包,含糖量不低。调味酱料:番茄酱、沙拉酱、烧烤酱,都有糖撑味道。腌制饮品:罐装冰红茶、乳酸饮料,即使标注“低糖”,依旧可能让你超标。

这些糖,加起来就是每天的“血脂催化剂”。

研究中,参与者断糖后的改善并不是立竿见影的“魔术表演”,而是循序渐进的调整:

2周:食欲减少,不再那么馋甜食。第 4周:血脂明显下降,甘油三酯率先改善。第 6周:肝功能指标开始恢复正常。第 8周:坏胆固醇、血压都有下降趋势。

更惊喜的是,很多人的体重自然下降,不是因为刻意节食,而是戒掉高糖食物后,饥饿感明显减轻。

你或许有这种体验:
刚喝完奶茶没多久,又想吃东西。
原因就在于——高糖会刺激大脑的多巴胺系统,让你短暂开心,但随后血糖迅速下降,大脑误以为能量不足,于是驱使你“再来点”。

这是一种“甜味成瘾”的过山车:越吃越想吃,越饿越吃多
久而久之,胰岛素抵抗加重,小而密的低密度胆固醇(sdLDL)大量增加——这是动脉粥样硬化的隐藏杀手,比普通坏胆固醇危险2.6倍。

并不完全,对部分人来说,代糖(如赤藓糖醇、阿斯巴甜)会扰乱胰岛素节律,甚至可能与血栓风险相关联。长期依赖代糖,不是真正解决问题的办法。

水果糖分主要是果糖,也需要控制。建议选择低糖水果(如草莓、猕猴桃、蓝莓),一次不超过一掌心,且最好放在餐后食用。

九、写在最后

看完这个研究,我想告诉你——健康饮食的重点,不只是少油,更要控糖。
很多人控制了肉,却放任自己喝饮料、吃点心,这就像关上了大门,却忘了窗子开着。

糖,不是不能吃,而是要“聪明地吃”

甜,看场合,少量享受。水,首选白水和茶水。零食,多用天然食物替代加工高糖产品。

这种改变,不会让你第二天就“脱胎换骨”,但8周后,你很可能像老赵一样,在体检单上看到意外惊喜。


你日常饮食里,最大的糖来源是什么?如果要断糖8周,你觉得最难戒掉哪一种?
欢迎在评论区聊聊你的挑战和心得,说不定能帮到正想戒糖的人。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 多家三甲医院联合研究报告,2025Te Morenga LA et al. Dietary sugars and body weight: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es of randomised controlled trials and cohort studies. BMJ, 2013.Johnson R.J. et al. Sugar, Uric Acid, and the Etiology of Diabetes and Obesity. Diabetes, 2010.Lustig R.H. Fructose: It's "Alcohol Without the Buzz". Advances in Nutrition, 2013.

来源:呵护健康卞医生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