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马的存在,是为了弥补河里没有马吗?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04-09 15:13 2

摘要:随着天气渐热,动物界中的一位成员的“泡澡”时间越来越长,而且是几乎全身淹没在水中的泡澡,只把眼睛和耳朵露出水面。这位成员就是河马。河马看似威武雄壮,整日悠闲地泡在水里,但其实它们生活得相当不方便,因为它们水陆两不栖:既不会游泳,也不吃鱼,因此无法长时间待在水里

随着天气渐热,动物界中的一位成员的“泡澡”时间越来越长,而且是几乎全身淹没在水中的泡澡,只把眼睛和耳朵露出水面。这位成员就是河马。河马看似威武雄壮,整日悠闲地泡在水里,但其实它们生活得相当不方便,因为它们水陆两不栖:既不会游泳,也不吃鱼,因此无法长时间待在水里;又皮肤娇嫩,在陆地久了会被“晒死”,夏天更强的紫外线对它们来说尤其“危险”。对河马的生活习性,有网友调侃:“上岸它嫌晒,下水它窒息,河马存在真的就只是为了弥补河里没有马的空白吗?”

所以,河马是怎么变成今天这样的?

水陆两不栖,浑身敏感肌

河马体型巨大,体长4米,肩高1.5米,体重约3吨,堪比一辆微型轿车,是世界上体型最大的陆生哺乳动物之一。河马的鼻子、眼睛和耳朵都长在头顶上,所以即使泡在水中,只要露出头顶就能观察周围环境。当它们完全潜入水下后,鼻孔和耳朵能够自动完全闭合,最长能够闭气半小时。但是,鼻孔和耳朵的“阀门”结构虽然能够防水,却无法支持它们在水中长期呼吸,每隔3~5分钟,河马就需要浮出水面换气。而且,看似游泳健将的河马,其实并不会游泳。看起来河马在水面上悠闲地漂来浮去,其实水面下,河马指不定正迈着粗短的腿在河床上走来走去,是的,它们要想前进,并不是靠游的,而是通过有力的向后蹬地的动作,来跳跃前进。四肢更短的河马幼崽,还需要踩着河马妈妈的背来“搭便车”。

图源:Apple TV 纪录片《巨兽》之河马篇不过,在水里难以呼吸倒也不是什么“致命问题”,大不了把鼻孔和耳朵露出水面就是了,但是没有食物这事儿,就不好解决了。相比于吃鱼,河马天生更爱吃植物。也因此,河马通常生活在水草繁茂之处,比如芦苇丛、岸边草地等,这样才能有足够多的食物。在水下待饿了,河马就不得不上岸吃草,但是不能吃太久,因为它们怕晒。河马的皮肤厚度堪称动物界的“天然铠甲”,平均厚度为4~5厘米,最厚部位可达5~6厘米,远超犀牛(2~5厘米)和大象(约2.5厘米),是现存陆生哺乳动物中皮肤最厚的物种。但是,这皮肤“中看不中用”,河马的皮肤非常娇嫩金贵。河马没有汗腺,皮肤光滑无毛,长时间离水会在烈日下被晒到干裂。因此,河马进化出了自己特有的“防晒霜”。《Nature》在2004年发表的一篇研究发现,河马表皮层分泌的液体中的微红色黏稠分泌物,即“血汗”,其主要成分是“河马汗酸”,能够在紫外线的光谱下起到防晒霜的作用,既能反射紫外线,又能防止水分蒸发。然而,由于“血汗”的防晒效果只能维持很短时间,再加上自身庞大的体重,所以,离水过久仍然会使得河马身体疲惫、皮肤开裂,必须及时返回水中。

图源:视觉中国在这样的生理特征“加持”下,河马的一天可以说是“夜猫子”附体。它们白天约16小时都浸泡在水或泥潭中,利用水的浮力减轻3吨体重的负担。但等到日落后,河马群就要开始行动了,它们会集体上岸,开始干饭,每天吃下去的草多达50公斤,约等于吃掉7个足球场大小的草地。日本NHK制作的《河马的天堂乐园》纪录片观察到,在非洲的卡津加运河水域,每天太阳落山后,气温降至18摄氏度,养足了一天精神的河马们开始兴奋,它们的雄性首领第一个上岸,其他成员紧随其后,在距离水约200米的距离内,展开“地毯式”觅食。

图源:腾讯视频 纪录片频道《河马的天堂乐园》在旱季食物短缺时,河马会扩大觅食范围,走更远的路,进行“徒步式”觅食,甚至会进入农庄啃食庄稼。河马通常会在3~4小时内完成进食,随后返回水中休息。这种“快速进食”模式既避免脱水风险,又减少遭遇狮子等动物攻击的机会。

问题来了,河马是怎么进化成现在的样子的?

河马进化史

“河马”一词原指“河中之马”,这是希腊人对这种强悍野兽的称呼。由于其胖憨憨的外形、粗短的四肢,人们怀疑河马可能和猪是一个祖先,但其实河马最亲近的亲戚是鲸。在《分子生物学与进化》于1996年发表的一篇研究中,研究者利用化石证据对鲸类和其他胎盘哺乳动物的酪蛋白数据进行系统发育分析,发现河马科偶蹄类与鲸类的关系比与其他偶蹄类(偶蹄哺乳动物)的关系更密切。1997年发表在《Nature》上的一篇文章,也通过对鲸鱼和偶蹄类动物分化过程中可能发生的逆位事件进行了广泛的调查,证明了这一点。最新的理论认为,河马与鲸豚的半水生共同祖先最早于6000万年前与其他偶蹄类动物分化,而河马与鲸豚之间则是于5400万年前形成两个独立的演化分支。其中一个分支演变成鲸类动物,大概5200万年前,始祖鲸对水生化进行了适应,成为完全水生的鲸类动物;而另一个分支变成了石炭兽和河马。石炭兽的很多外貌特征都和河马十分相似,尤其是下颌骨,可能就是河马的祖先形态,不过石炭兽早已灭绝,河马存活至今。

石炭兽复原图|图源:参考资料5也就是说,初代河马与鲸类同出一脉,却在进化路上分道扬镳——鲸鱼知道自己不抗晒,彻底拥抱海洋,而河马选择了“折返跑”,白天泡澡防晒,晚上上岸干饭。有一种有趣的说法是,河马曾经生活在茂密的森林里的陆地上,阳光温暖但不会晒伤它们娇嫩的皮肤,所以它们的毛发稀疏。后来,随着适应生存的环境面积减小,它们被迫进入水中,又因为在陆地上没有毛发容易晒伤,所以大部分时间还是在水中生活,夜间再登陆去觅食。河马历经千万年气候变化,在大自然几乎没有天敌,这样的进化史也告诉我们:真正的强者从不在进化竞赛中追求“完美”,而是用所有特质,包括自己的缺陷,来编织出与环境最适配的生存之网。

参考资料:

[1] Gatesy, J., Hayashi, C., Cronin, M. A., & Arctander, P. (1996). Evidence from milk casein genes that cetaceans are close relatives of hippopotamid artiodactyls. Molecular biology and evolution, 13(7), 954–963.

[2] Shimamura, M., Yasue, H., & Ohshima, K. (1997). Molecular evidence from retroposons that whales form a clade within even-toed ungulates. Nature, 388, 666–670.

[3] 搜狗百科:河马

[4] Saikawa, Y., Hashimoto, K., Nakata, M., Yoshihara, M., Nagai, K., Ida, M., & Komiya, T. (2004). The red sweat of the hippopotamus. Nature, 429(6990), 363.

[5] 罗劲松.(2021-11-11).邂逅石炭兽,广西日报,009.

作者:敏敏 昂国梅编辑:田纳西值班编辑:敏敏

点击图片阅读 | 餐饮排队王,流行“吃木头”了?

点击图片阅读 | 为什么睡衣口袋要设计在胸口位置?

来源:壹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