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我还在上学时,每次走过村口的老槐树下,就听到在树下乘凉的邻居们指指点点。
文:雪妈说故事
"老秦是不是脑子进水了?退休金全给了外人。"
我还在上学时,每次走过村口的老槐树下,就听到在树下乘凉的邻居们指指点点。
大伯气得摔了家里的碗,二叔声嘶力竭地吼着"不认爹了",奶奶整夜以泪洗面。爷爷却说:"我的钱,我想给谁就给谁。"
后来,村里甚至有人说"秦老师疯了"。
直到爷爷走的那天,他的葬礼上,来了一群西装革履的陌生人,有医生、律师、教授……
他们一来,就主动披麻带孝的朝着爷爷棺椁磕头,还哭喊着:"秦老师,我们来给你算账来了。"
我爷爷秦岳山是咱们小县城里的中学语文老师,教了一辈子书,拿了不少荣誉证书,在我们镇上可算得上有名的人物。
不过他出名可不是因为教书有啥了不起的本事,而是因为他那股子"怪脾气"。
用大伯的话说就是"脑子缺根筋"。
说起爷爷这个人,我从小就觉得他跟别家的爷爷不太一样。
别家爷爷都是疼孙子疼得不行,兜里揣着糖果点心,见了孙子就往怀里塞。
我爷爷倒好,见了我们几个孙子倒是笑呵呵的,可兜里从来没啥好东西,问他要钱买零食,十有八九都是摇头说:"爷爷的钱还有他用。"
小时候我还以为是爷爷穷,后来才知道,爷爷不是没钱,是把钱都给了别人家的孩子。
爷爷那股"怪病"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
据奶奶说,早在爷爷还没退休的时候就有这毛病了,只不过那会儿还算轻。
奶奶常念叨:"你爷爷啊,心太软,看见可怜的娃娃就心疼,工资还没到手呢,就惦记着要给哪个学生交学费了。"
那时候爷爷还没退休,父亲和二叔都还在读书。
工资虽不高,但粗打细算,过日子还是够的。
爷爷偶尔资助个学生一点书费什么的,家里人也不会太计较。
直到有一年,爷爷遇到了一个叫魏辰阳的学生,这事儿才闹得有点大。
这魏辰阳是个山里娃,爹妈种地糊口,家里穷得叮当响。
但这孩子脑瓜子灵光,尤其爱写诗,写的那些小诗连爷爷这个老语文教师都直夸好。
可就在初三那年,魏辰阳的爹出了意外,干农活时从山上摔下来,伤了腰,干不了重活了。
全家的担子一下子压在他妈一人身上,魏辰阳眼看着就要辍学回家帮忙了。
那天放学后,爷爷去魏辰阳家家访。
山路陡峭,爷爷走了大半天才好不容易找到了魏辰阳的家。
到了人家家里一看,土坯房,家徒四壁,锅里煮的是白水菜汤。
魏辰阳妈妈又瘦又黑,看到爷爷来,又惊又喜,忙不迭地掏出家里仅有的两个土鸡蛋,说要给老师煮蛋吃。
爷爷后来跟我们说:"那两个蛋啊,我看了心里直疼,哪里舍得吃?那是人家全家的营养啊!"
回来后,爷爷就跟奶奶商量,说要资助魏辰阳上完高中。
奶奶当时就炸了毛:"秦岳山,你是不是疯了?咱家日子也不宽裕,老大过两年要结婚,我们得备着点钱;老二还在上大学,每个月都要固定给他寄伙食费的,家里哪有余钱?"
不管奶奶怎么闹,爷爷就是不吱声,每个月一发工资,留给奶奶日常开支费用后,剩余的全拿给贫困生了。
而他,默默地从自己的口粮里省下钱来。
早饭少吃一个馒头,中午带干粮,晚上回家才吃一顿正经饭。
就这样,爷爷硬是供魏辰阳读完了高中,还考上了大学。
那天魏辰阳拿着录取通知书来家里,给爷爷跪下了。
爷爷赶紧把人扶起来,可眼睛里的光啊,亮得我都记得清清楚楚。
那天晚上,爷爷破天荒地喝了二两老白干,醉醺醺地对奶奶说:"老婆子,我这辈子干得最值的事,就是没让魏辰阳那娃辍学。"
02
转眼到了爷爷退休那年,我刚上小学。
爷爷退休后没闲着。
也不知道他什么时候加入了一个我们当地的民间慈善部门。
退休有时间了,每天总往那跑。
那时候大伯正忙着买房子,手头紧,二叔也刚开始做小生意,都等着爷爷的退休金补贴家用呢。
可爷爷倒好,一拿到退休金,掰成几份,装在信封里,分别送到几个学生家里去了。
大伯气得不行,跑来跟爷爷吵:"爸,您这是干啥呢?我首付还差两万,您不帮我,反倒去资助外人?"
爷爷坐在院子里的小板凳上,慢悠悠地卷着旱烟,说:"娃他爸,不是爹不帮你,是那些孩子比你更需要这钱。你大了,有手有脚,房子晚两年买也没事。可那些娃娃错过了读书的年纪,这辈子就完了。"
大伯气得摔门而去。
没过几天,二叔也来了,态度比大伯好点,但意思一样,家里人都等着用钱,爷爷凭啥把钱都给外人?
爷爷这次没那么好说话了,直接拍了桌子:"我的钱,我想给谁就给谁!你们成家立业是你们的事,别指望老子的那点退休金!"
从那以后,家里的气氛就变了。
亲戚来了,背后指指点点,说爷爷"人老了,脑子不好使了";左邻右舍也私下议论,说秦老师"重外轻内,晚节不保"。
最难的还是奶奶,街坊四邻都问她:"你家老头子是不是有啥毛病?大把钱往外送?"
奶奶起初还帮爷爷解释两句,可日子久了,她也受不了了。
一来二去,两个老人没事就拌嘴,有时候吵得厉害,爷爷就摔门出去,一整天不回来。
最严重的一次,是爷爷把攒了几年的养老钱都拿出来,资助了五个贫困生。
奶奶发现后,哭得死去活来,说爷爷"把养老钱都搭进去了,是不是想饿死自己?"
爷爷当时说了一句话,把奶奶气得差点背过气去:"我自己的钱还拿不了主了?大不了我去住养老院!或者咱们干脆分开过,你过你的,我过我的!"
那段日子,爷爷消瘦了许多,头发一下子白了大半。
但每次收到学生的来信,他就笑得跟个孩子似的,把信念叨好几遍,再珍而重之地收起来。
我有次问爷爷:"您为啥要帮那些不认识的孩子啊?"
爷爷摸着我的头说:"娃啊,你爷爷这辈子就教了几本书,没啥大本事。可要是能帮几个娃娃走出穷窝窝,将来成器,那就是我这辈子最大的福分了。"
爷爷的资助行动一直没停,退休后将近20年间,他自己到底资助了多少贫困生,多到他记不起来了
爷爷79岁那年冬天。
那年冬天特别冷,爷爷着了凉,又因为年纪大了,一下子就病得不轻,住进了县医院。
当时医院诊断是重症肺炎,需要转去大医院治疗。
可咱们家条件有限,大伯二叔虽然挣钱,可也不宽裕,一下子拿出一大笔医药费实在困难。
正在全家发愁的时候,医院来了个医生,自称是省城三甲医院的呼吸科专家杨明哲。
这杨医生一来就接手了爷爷的病例,带着团队给爷爷做检查、用药,态度特别认真。
我们都很纳闷,一个省城大医院的专家,咋会来咱们这小县城医院?而且还这么上心地照顾一个普通老人?
直到有一天,杨医生守在爷爷病床前,掏出一个泛黄的信封,对着昏睡中的爷爷说:"秦老师,您还认得这个信吗?十五年前您寄给我的,里面是您资助我上大学的钱。要不是您,我现在可能还在工地上搬砖呢,哪能成为医生?"
原来,这杨明哲是爷爷当年资助过的学生之一。
当年他家里困难,读到高三时因家中困难,差点就不能参加高考,是爷爷资助了他,后来每年都给他寄钱,直到他毕业。
如今杨明哲已经是省城大医院的副主任医师了。
杨医生知道爷爷生病的消息,是通过当年受爷爷资助的学生们建的一个微信群。
群里有人发了爷爷住院的消息,杨医生二话不说,直接请假赶来了。
在杨医生的精心治疗下,爷爷的病情渐渐稳定下来。
更令我们全家震惊的是,在爷爷住院的那段日子,病房门口总是站着三三两两的陌生人,有穿白大褂的医生,有西装革履的律师,还有戴眼镜的大学老师......他们都是来看爷爷的,都自称是爷爷当年帮助过的"学生"。
有一天,一个戴金丝眼镜的中年人来看爷爷,西装笔挺,一看就不是普通人。
他给爷爷带了很多补品,又塞给奶奶一个信封,说是"一点心意"。
奶奶哪肯要,那人急了,说:"大娘,当年要不是秦老师,我早就回家种地了,哪有今天?这点心意您必须收下!"
奶奶打开信封一看,里面是一沓红票子,粗略数了数,得有两万多!
奶奶当场就愣住了。
那人又说:"我在省城开了家律师事务所,这点钱不算啥。秦老师的大恩大德,我这辈子都报答不完!"
那几天,类似的场景不断上演。
每天都有"学生"来看爷爷,有的带东西,有的送钱,有的只是坐在病床边,跟爷爷说说话,道道谢。
我们全家都被这阵仗给震住了,尤其是大伯和二叔,脸上的表情那叫一个复杂。
有一晚,我偷偷听见大伯和他媳妇在病房外说话。
大伯母说:"这么多年,咱们都觉得老爷子傻,原来是咱们瞎了眼啊!你看看,这些人,哪个不是有出息的?都是老爷子当年帮的啊!"
大伯叹了口气,说:"是啊,咱们只看到爸没给咱们钱,没看到他给了那么多人希望啊......"
那一刻,我突然觉得爷爷不再是那个"脑子缺根筋"的固执老头,而是变成了一个了不起的大人物。
04
爷爷的病好了之后,又活了将近一年,但身体大不如前了。
他老人家好像也知道自己时日不多,开始整理自己的东西。
有一天,他叫我去帮他搬一个旧箱子,里面全是信,密密麻麻的,有老信封,也有打印的邮件。
爷爷说:"这些都是娃娃们的来信,你帮爷爷好好收着。"
我随手翻了几封,都是爷爷资助过的学生写来的。
有报平安的,有报喜的,有寻求建议的......字里行间都透着对爷爷的感谢和敬爱。
爷爷又拿出一个小本子,上面密密麻麻记着每个学生的情况:家庭背景、学习情况、资助金额、近况更新......这么多年,爷爷资助过的学生竟然有四十多个!
怪不得家里老觉得爷爷的退休金不够花,原来都用在这上面了。
最让我吃惊的是,爷爷这么多年来,不仅仅是给这些孩子钱,还经常写信给他们,关心他们的学习和生活,给他们精神上的支持和鼓励。这些信件往来,构成了爷爷晚年生活的重要内容。
爷爷80岁生日那天,来了不少"学生",大家都带了礼物,还一起给爷爷唱了生日歌。
爷爷笑得合不拢嘴,对奶奶说:"老婆子,你看我这辈子多有福气,有这么多好娃娃啊!"
奶奶红着眼圈点点头,不再像从前那样抱怨了。
没想到,这竟是爷爷最后一个生日。
冬天刚过,爷爷就在一个平常的夜晚,安安静静地走了。
走得很安详,脸上带着微笑,像是做了个好梦。
爷爷的葬礼本来计划得很简单,毕竟咱们家条件不富裕。
可谁知道,葬礼那天,村口平地上,停了一溜儿的小车,有些还是豪车。
来了足足有二三十号人,都是爷爷生前资助过的学生。
那阵仗很亮眼。
有人拿了花圈,有人送了挽联,最特别的是一个年轻姑娘,抱着一把小提琴,在爷爷的遗像前拉了一曲《思乡曲》,拉得人心都碎了。
她说,当年要不是爷爷资助她学琴,她不可能考上音乐学院,更不可能现在成为省交响乐团的小提琴手。
爷爷的灵堂上,每个人都有说不完的话。
有人说爷爷给了他第二次生命,有人说爷爷是他的引路人,还有人说爷爷改变了他的命运......
听着这些话,我才真正明白,爷爷这辈子虽然没有给我们家里留下多少钱财,但他播下的种子,已经在这片土地上生根发芽,长成了参天大树。
最让我惊讶的是,这些"学生们"不仅仅是来悼念,他们还带来了一个消息。
他们已经自发成立了一个"秦老师助学基金",专门用于资助贫困地区的优秀学生。
基金的第一批受助者,正是爷爷生前一直惦记着的几个孩子。
大伯听到这个消息,当场就哭了。
他对着那些"学生们"说:"对不起,这么多年我们都误会了老爷子,以为他是不顾家......没想到,他是在为更多的家庭点亮希望......"
我站在角落里,看着这一切,突然明白了爷爷常说的一句话:"娃啊,人这辈子,不在乎你攒了多少钱,而在乎你播下了多少种子。"
如今,爷爷离开我们已经三年了。
我经常会梦见他,梦里的爷爷总是笑眯眯的,背着手在田野间走着,身后跟着一群孩子,阳光照在他们身上,亮得耀眼。
我想,这大概就是爷爷留给我们最宝贵的财富吧。
那些被他播撒在贫瘠土地上的希望种子,正在一茬一茬地生长,开花,再结果。
就像奶奶常说的:"你爷爷这一辈子啊,没咋享过福,可他过得比谁都值!"
来源:凉风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