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我自己其实是不喜欢刷手机的,之前做运营的时候,会下意识关注各种软件每一次更新了哪些功能,因为我喜欢我的工作,所以才会关注app的功能,同时我还会看与运营、活动策划相关的书。
刷手机,真的就那么有意思吗?
我自己其实是不喜欢刷手机的,之前做运营的时候,会下意识关注各种软件每一次更新了哪些功能,因为我喜欢我的工作,所以才会关注app的功能,同时我还会看与运营、活动策划相关的书。
很多事情对我来说,都是从不了解到慢慢尝试去了解,再逐渐发展成喜欢。工作、和人打交道,以及很多兴趣爱好,包括读书、写作、养绿植等等,都是这么一点一点发展出来的。
我和家属去偶尔去逛花卉市场,有时候会带点鲜花回家,有时候会带盆绿植回家,然后再慢慢了解植物对光照的需求,学习怎么配土用药,如何浇水施肥。
这其实就是实实在在的生活。 而不是活在大量用滤镜来粉饰的美好瞬间的集锦中,长期看这些东西,就会失去与人和事物产生深度连接的能力,会失去原本生活的能力。
因为生活的真实之处就是复杂多变的,有可控的、稳定的、平静的、让人紧张的、手足无措的、难过的、兴奋的等等。
而如今碎片内容的出现,要么是填鸭式地、不容你思考地塞给你一个所谓的知识点,让你觉得好像学到了什么,又好像什么都没记住;
要么就是想尽一切办法博取流量和关注,这里面不乏大量无中生有、编造出来的段子,既不真实也无法给人带来启发的内容。
那么有人会问了,刷手机本来就是个娱乐行为,怎么还必须学点啥啊?可仔细想想,刷这些东西真的能得到放松吗?答案是未必。
几天前我还看到有人说自己每天刷手机刷到停不下来,很难受,但又不知道该怎么做,不知道怎么才能不刷。
休闲放松的时刻,原本是让我们能够卸下一些疲惫感,比如泡澡、泡脚、按摩、看电影,甚至是读书,这一点在《深度休息》一书中有提到,阅读时会让人感到放松的。而实际上刷手机的行为,是在给大脑不断注入新的信息,它并不会让放松下来,反而会越刷越累。
但因为人们误认为所谓看点没用的东西,就能让大脑放松下来,于是不论是越刷越兴奋,还是越刷越累,都似乎有足够的理由继续刷下去。
这就很有趣了,似乎只有刷手机的时候能让人“专注”下来,可这又很是个悖论,毕竟你刷到的都是碎片化的、无法拼接起来的信息。
专注于自己手头正在做的事情、专注于生活本身,从来都不是一件简单的事,至少现实中,我很少会见到这样的人。
关注自己想关注的东西,有什么问题?
实际上这个问题并没有字面上那么简单。网络能够搜索到的很多信息并不是自然而然就存在的。
比如你会连续刷到背景音乐完全相同的视频;你会在首页刷到配色类似、内容去完全不同的几篇笔记出现在一屏;当你不小心刷到自己不喜欢却没有屏蔽的内容,后续你就还会刷到非常非常多的同类内容。
人为控制自己会被推荐的内容,不是那么容易发生的事情。并且这个信息茧房,是用户和平台的算法共同建造的,它只会越来越符合人们下意识刷手机的习惯。
但这些信息会刚好打发时间、且不让人沉迷吗?不会;铺天盖地且永远刷不完的海量的碎片化信息占据人们大部分时间。学习、工作、生活、休息、睡觉的平衡早已被打破,刷手机成了绝大多数人的娱乐项目,并且娱乐占据了绝对的主导位置。
而很多视频被创作出来的目的就是为了占据人们的注意力,他们也的确做到了。那对于刷视频的人来说就没这么友好了,毕竟手机上瘾这个行为对我们来说,并不是实实在在的好处。
就算我们与真实的人产生交流,你也可以通过聊天大致判断出对方是不是在深耕自己,或者说好好经营自己。怎样算深耕?有工作有生活,不是只靠刷手机来刷信息、传递信息,或者说不是一个网感很重的人。
不同阶段都会有一些频繁出现的网络用语,但目前为止,我看过的书里还未出现这些表述。可当你和身边熟悉的人交流时,你就算不上网,你也会频繁听到这些词,因为其他人都在频繁刷手机。
集体的阅读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是会逐渐大面积传播的。这对于共同生存的社会环境来讲,用表情、特殊符号和网络用语来代替正常的表达,真的是件好事吗?
我想每天都在熬夜刷手机、闲下来就要刷手机的用户们,可能真的很少有人会思考这个问题吧。
我们可以通过网络了解这个世界正在发生什么,也可以浏览自己感兴趣的内容。但这里面有几点需要特别关注一下。
1、网络上的内容,是你和这个世界产生连接的主要渠道吗?如果是,那你将深深地被大众共同筑起的网络环境所影响。被影响没关系,影响得太深就不太好了。
2、你关注的内容创作者也在整天刷手机吗?他们创作的内容有稀缺性吗?还是说他们只是把自己刷到的碎片内容换个形式输出一下?
3、他们在输出观点时,能否把背后的逻辑,以及自己的思考一并讲清楚?可以刷手机,但刷一些高质量的内容吧。
为什么要聊这些呢?因为网络环境的复杂程度,并不只是算法决定的,而是关乎于每个人会被什么东西所吸引。
还有一点非常值得关注的是,当一个人只习惯于刷短视频、看短内容时,他们不再具备专注力,对于工作、学习等需要沉下心来做事的能力就会慢慢削弱;
他们会变得没有耐心,没有耐心读完几页书,没有耐心听身边的人表达自己的想法,没有耐心去对周遭的人和事感兴趣。
他们甚至不愿再去成长,因为他们为了自洽总能找到对自己行为有利的网络内容来支撑。
如果一定要刷手机,就看点对自己有帮助的信息吧
相比刷手机,我更喜欢把它当作学习工具,想学什么就搜什么教程,包括生活技能、读书笔记、影评等,我会被言之有物,“知道自己在表达什么”的内容所吸引。
那些千篇一律(相互抄袭)的文案、网络用语特别多的内容、各种用“救命、震惊”等起标题的内容,都会是直接标记不想看的内容。大约八、九年前在做互联网运营时就常被督促,要稍微有点标题党思维才行。但当时,我也是有点坚持真诚大于套路的。
可网络环境发展到今天,人人都为它的发展“尽了力”,见到很多用心创作的内容完全没流量,标题党却在持续享受流量的红利,终究还是有些无奈的,毕竟这些内容像是很多年前的鸡汤一样,会被传播很久,造成的影响、制造的焦虑也颇多。
就像我喜欢读非虚构书一样,我也会被真实、真诚的东西打动。那些模版化、大量摘抄的读书笔记,其实在我看来并不算是真正的笔记。
另外,我也很难在线上产生闲逛的感觉,这种感受总会在逛实体店、看见实物的时候才会更加真实。没有智能手机出现之前,我的日常生活就是看书、工作、看电影、外出(包括逛公园、书店、商场以及办理各种业务等)和熟人打打电话或者约见面,相对真实的体验也更明显。
那么对我来说,现在我的生活和那时候相比,其实更加简单了。因为我还是会把大量时间花在这些事情上,而手机的出现,既提供了更便捷的工具,又拓宽了我的学习渠道。它的存在让我的线下生活更加更富了。
想长期学的知识靠读书来获取,想快速掌握某些技能就去线上搜索。换句话说,不论是刷手机、还是真正去体验生活本身,深耕自己,才有的输出。
毕竟我还是有些想要持续表达的东西需要输出,我希望网络环境对普通用户能更加友善。
作为一个内容创作者,我希望自己输出的内容是能区别于那些“只传递情绪、制造焦虑,却言又之无物的内容”。
如今,在这个人人都能做自媒体的时代,没有写过长文的人在教人写作;没有运营经验的人在教人运营;对拍摄和剪辑经验也并不丰富的人,在教大家如何做短视频;读书博主们可以用书籍评分、摘要以及一句话评论套个模板来发笔记......
人们真的喜欢这些内容吗?不过是所谓创作者们都希望自己的账号爆火,才会持续制作这样的东西。相比这些内容,我会看那些真实吐槽的声音,比如为什么网上戾气那么重?为什么读书博主不读书,只分享摘要不分享读后感?为什么认真创作的内容还没有抄袭的内容流量好?
这些声音恰恰是人们希望在网络上看到更多正向一点的内容才会发出的疑问。换句话说,刷到什么全看平台觉得用户喜欢什么,或者说可以尝试推给用户什么,而不是用户真正喜欢的内容。
实际上所谓有活人感、相对真实的内容、高质量读书笔记、对社会现象的深度哲思等在网络中不存在吗?当然不是,而且非常多,只是很少被刷到,尤其主页推荐量极低。
这也是我为什么不喜欢这样在网络中大海捞针的感觉,而是更倾向于直接去书店,去阅读作者们最直接地表达,去阅读他们对某个话题展开的深度思考。
甚至有时候需要读同一个作者写的几本书,才能捋清楚他们究竟经历了什么才会产生那些思考。
所以,网络上那种被人反复用了无数次的素材、文案、金句,又怎么能让我感兴趣呢?
好好参与自己的真实生活
我自己的理解是,我会大量分享能够给我带来帮助的内容,如果也能解开大家的一些困惑,或是提供不同的看问题的视角,那么阅读我输出的内容,就不算是浪费了大家的时间。
现在人与人之间很容易就建立联系,好像微信要随时在线,但真要聊起天来,却发现很多人都是无法与人进行有效沟通的。
就算是和熟悉的人面对面沟通,聊天也很难深入。人们总是会一边刷手机一边应付着自己对面的人。
对人和事的观察、了解、理解等极具深度的能力,正逐渐溜走。就像人们发现电视机的出现偷走了生活、剥夺了人们的注意力一样,如今手机也是如此。
如果人们见面是为了看对方刷手机,那么见面的意义何在?如果人们能随时发起浮于表面的沟通却常常不能深入交流,那沟通的意义又何在?
对每个人来说,自己的生活里都有需要面对和需要成长的部分,不是说无意义的事情不能做,当然要做,因为很多时候这些体验都是很难得和有趣的,只是无意义在全部生活中的占比要不要重新权衡一下呢?
我们需要把大量自己能够掌控的时间花在更重要的地方,比如对自己的需求、感受更加了解和理解,能够把自己的情绪捋顺,能够提升一些专业能力等等。
总之有意义和无意义是需要有意识去平衡的。被无意义填满的生活,就只能额外去寻求意义,这才是更大的困境。
过真正值得去过的生活,深刻体会生命中那些值得关注的人和事,也包括每天从不同渠道获取来的信息。
上个月逛了几次书店,每一次体验都特别好,印象最深的一次,我去了一家开在商场里的二层书店,一层多数是家长带着孩子各自读着自己喜欢的书,还有些上了年纪的老人,都独自去逛的,也有和老伴挽着胳膊一起选书的。
我是在一层选好了书去二层读的,座位大概被占了多半,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事在忙,期间我观察到的确除了偶尔有人会出去接电话之外,并没有人刷手机。大家都在自觉维护着这个书店里的宁静。书店外的声音倒有点像是白噪音。
有那么一瞬间,有点恍惚,让我想起很多年前我也是这样逛书店的,没有咖啡和圆桌,也没有那么静。那天书店里的那份宁静,就像是大家刻意在保护的这个时代正在缺失的东西。
来源:空气能厂家说宠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