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维破局:破解职业教育发展瓶颈,激活大国工匠培养新动能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04-09 14:44 1

摘要:在全国总工会近年来评选的“大国工匠年度人物”中职业院校毕业生占比高达80%,充分印证了职业教育在技能人才培养体系中的主体地位。然而,作为大国工匠摇篮的职业院校,正面临多重深层困境:社会认知层面的 “学历歧视”、产教融合层面的“校热企冷”、政策保障层面的“支持断

摘要:上海第二工业大学职业技术教师教育学院社会实践调研团队围绕高精尖技能人才成长规律与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展开调研。

在全国总工会近年来评选的“大国工匠年度人物”中职业院校毕业生占比高达80%,充分印证了职业教育在技能人才培养体系中的主体地位。然而,作为大国工匠摇篮的职业院校,正面临多重深层困境:社会认知层面的 “学历歧视”、产教融合层面的“校热企冷”、政策保障层面的“支持断层”等。唯有以个人、企业、学校、政府协同发力的“四维破局”思路,方能破解职业教育发展瓶颈,激活大国工匠培养新动能。

从“被动选择”到“主动觉醒”

—— 构建尊重个体发展的职业启蒙体系

当前职业教育认知面临的核心困境在于学生被动选择与职业认同缺失。许多学生因中高考分数不足而“无奈”进入职业院校,对职业教育的认知停留在“低人一等”、“混文凭”的刻板印象中,缺乏对技能型职业的价值认同。职业院校的课程设置、教学模式与产业需求脱节,部分教师缺乏实践经验,校企合作流于表面,导致学生难以建立清晰的职业认知。加之社会对“蓝领”职业的偏见和上升通道的模糊性,学生普遍对技能学习缺乏内在动力,职业规划意识淡薄,甚至陷入“躺平”心态。这种状态下,培养具备工匠精神的高素质技能人才面临巨大挑战。

职业院校需构建“以职业认同为起点、以实践能力为核心”的培养体系。其一,重塑职业认同感:从入学起开设职业启蒙课程,邀请行业工匠、优秀毕业生进校分享,组织学生深入企业体验真实工作场景,打破对职业教育的偏见;将工匠精神培育融入思政教育,通过技能竞赛、成果展示等活动增强学生成就感。其二,完善成长支持:建立个性化职业规划档案,联合企业提供职业咨询、技能进阶培训,打通“学历+技能”双提升通道;其三,将职业素养、创新能力纳入考核范围,增设技能段位评定(如学徒→能手→大师),激励学生主动追求技术精进,让学生看到职业价值、掌握核心技能、拥有发展信心,为其成长为大国工匠奠定坚实基础。

从“各自为政”到“利益共生”

—— 深化产教融合创新机制

学校以人才培养为核心目标,而企业更关注短期经济效益,导致合作动力不足。企业参与校企合作往往停留在“挂名实习基地”或“提供短期兼职岗位”层面,缺乏深度参与课程设计、教学实施的意愿。学校与企业在设备、师资、技术等资源上未能实现有效共享。学校实训设备落后于企业生产一线,企业技术骨干难以常态化参与教学,导致学生技能培养与产业需求脱节。政府对校企合作的税收优惠、资金补贴等政策覆盖范围有限,企业参与合作的成本与收益失衡。同时,校企合作缺乏统一的质量评价标准,合作效果难以量化评估。在此基础上,企业人才评价体系与职业教育定位的错位矛盾尤为突出——企业在招聘和晋升中普遍设置“学历门槛”,将全日制本科/研究生学历作为核心岗位准入条件,使校企合作培养的高技能人才面临“技能达标但学历受限”的双重困境,既削弱了企业参与合作的积极性,也挫伤了学生技能提升的主动性。这些问题导致校企合作难以深化,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严重脱节,制约了高技能人才的供给能力,进而影响大国工匠的培育进程。

职业院校应通过校企深度协同来重构人才培养体系。在培养模式层面,通过推行“订单班”实现人才供需精准对接,同步建设“双基地”打破物理空间壁垒,形成“校中有厂、企内有课”的共享型育人平台;在课程体系方面,重点开发“岗课赛证”融合课程,即将企业岗位能力标准、技能竞赛评价维度、职业资格认证要求三重元素系统化嵌入课程设计;在教学组织上,实施“工学交替”的培养周期,通过每学期交替进行的学校理论教学与企业真实场景实操,使学生实现从职业认知到岗位胜任的螺旋式提升。

为突破学历评价桎梏,需要构建技术能力本位的新型评价体系。一方面将产业级项目作为课程载体,使学生毕业时即具备经企业认证的工程实施履历;另一方面建立“技能成就区块链”系统,通过实时记录关键技能数据,形成不可篡改的能力凭证。这种以真实技术成果为核心的评价机制,能够帮助职业教育学生凭借解决复杂技术问题的实践能力,在产业升级中形成独特的市场竞争优势。

从“政策独角戏”到“校政协奏曲”

—— 职业教育生态重构的双向赋能路径

部分地区技能人才流失严重,中西部技能人才向东部沿海地区单向流动的“虹吸效应”显著;入学途径单一化导致职业教育沦为“末位选择”,多数仍依赖传统中考分流模式;就业政策落实不到位,技能人才职业发展通道模糊,“学历歧视”现象普遍存在。这种政策生态一定程度上使职业教育陷入“招生难—培养难—就业难”的闭环制约,技能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结构性错配。

为破解人才流失困境,职业院校应通过系统性改革将区域人力资源转化为发展动能。首先,建立“产业-专业”动态调整机制,依托智慧教育平台预测人才需求,联合政企共建“技能人才储备池”,同步强化文化传播与技能可视化工具开发,增强学生对本地产业的认同感。其次,创新“技能+素养”双轨选拔体系,将技能竞赛、发明创造等纳入招生标准,并创设弹性学制为退役军人等群体拓宽入学通道。最后,通过产业学院实施“企业新型学徒制”,通过“特长选拔-职业启蒙-多元发展”路径重构,使职业教育成为学生的主动选择。

从“发展瓶颈”到“三链协同”

——职业院校破局重生的系统性改革

当前职业院校存在教师能力滞后,多数专业课教师缺乏产业一线实践经验,教学内容与生产实际存在代际脱节;课程设置失衡,理论教学占比过高,实践教学多停留在演示层面,学生缺乏真实场景操作训练;评价体系单一,过度依赖笔试考核,忽视技能熟练度、创新思维与工匠精神的培养;资源转化低效,校企共建的实训设备与技术资源未能充分转化为教学效能,学生接触前沿技术的机会有限。这些问题导致职业教育培养的技能人才难以满足产业升级需求,制约了工匠的规模化成长。

职业院校系统性改革示意图。调研团队制图

职业院校应以“产教深度融合、能力本位重构”为核心实施系统性改革。具体而言,首先通过推行“产业导师制”,让企业专家深度参与技术攻关项目,将生产标准实时转化为教学案例。在此基础上,重点打造“双师型”教师队伍,建立校企人员双向流动机制:专业课教师按需在企业积累实践时长,企业技师驻校授课纳入职称评定条件,同时引入技术骨干担任“驻校工程师”,形成“教师进企业、技师进课堂”的双向赋能格局。与此同时,构建“基础实训-专项技能-综合项目-创新实践”四级递进式实践体系。借助“校中厂”生产性实训、虚拟仿真系统及工业元宇宙场景,实现高危复杂工序的沉浸式训练,从而提升学生实践创新能力。为深化资源转化,校企共建协同创新平台,通过产业技术研究院形成技术研发与教学应用的闭环,并搭建设备共享云平台和智能转换系统,确保企业前沿技术及时转化为教学资源。在培养模式创新方面,推行“招生即招工、入校即入企”的现代学徒制,通过校企双导师制实现人才培养与岗位需求的无缝对接。此外,强化数字化赋能,建设XR实训中心、5G +工业互联网平台及AI训练系统,构建动态更新的数字化资源库,形成“线上学-虚拟练-实操作”的混合教学模式。最后,完善制度保障体系,推动校企合作立法,建立产教融合税收激励机制,将教师企业实践纳入职称评审,并通过四方协同监控平台动态优化培养体系。通过上述改革,最终构建起“教育链-人才链-产业链”三链融合的生态系统,实现职业教育与产业升级的同频共振,为工匠人才规模化培养提供可持续支撑。

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中,职业教育肩负着培养大国工匠、支撑产业升级的历史使命。唯有以个人觉醒为根基,厚植工匠精神培育沃土;以企业协同为纽带,深化产教融合创新机制;以学校改革为引擎,重构能力本位育人体系;以政府支持为保障,完善政策保障长效机制。四维联动、协同共进,方能激活职业教育新动能,推动形成 “人人皆可成才、人人尽展其才” 的良好生态,为培养大国工匠注入强劲动力,加速实现从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的历史性跨越。这不仅是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更是支撑中国经济转型升级、实现民族复兴伟业的战略选择。

作者:王璐瑶,上海第二工业大学职业技术教师教育学院24级研究生,研究方向:职业技术教育(电子信息);覃发源,上海第二工业大学职业技术教师教育学院24级研究生,研究方向:职业技术教育(电子信息)

头图为本文作者王璐瑶和覃发源。劳动报记者 贡俊祺 摄影

来源:劳动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