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年销千万的门店老板,变身年入过亿的景区操盘手,他只用了10年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09-15 17:54 1

摘要:2011年,陈宏禹还在读大学的时候,就带着自己的“自在游”项目去参加苏州市第一届创业大赛,结果“啪”一声拿了个第二名。

编辑 | 昕昕

这几年,传统旅游业生意越来越难做,简直就像是踩上了“旅游行业的滑铁卢”。

景区、旅行社经营惨淡,老板们的转型升级成了“必须做的事”,不转型就等死,转型也得赌一把,活下去才有机会。

2011年,陈宏禹还在读大学的时候,就带着自己的“自在游”项目去参加苏州市第一届创业大赛,结果“啪”一声拿了个第二名。

当时他和团队就是靠着大学生的出行需求打拼起来的,大学生嘛,活力四射,出行需求大,且传播力超强。

这一波操作,直接给陈宏禹他们带来了第一桶金,赚到了经验和流量,不过大学生市场也有局限,最终他还是决定要走出校园,拓展更大的世界。

2012年毕业后,陈宏禹就加盟了苏州一家知名旅行社,开了第一家门店,做了一个“年销售额过千万”的业务,但很快就意识到:传统旅行社的模式,就是个“死胡同”。

毕竟线下门店受限,流量越来越少,销售增长空间有限,再加上在线旅游平台的冲击,想在原有的模式中突破简直像是“打BOSS没血”,于是他决定转型,寻求突破。

2016年,陈宏禹心一横,决定转型——从做景区门票的“票贩子”转行做景区活动运营方,先是低价卖票,靠量吃饭,但他很快发现,光靠低价贱卖票,景区可不买账。

所以他琢磨了一下,决定做“活动”:灯会、夜游、节庆活动啥的,通通来一发!结果2018年到2019年,他的销售额直接蹭蹭往上涨,毛利率也好得多。

不过真正让自在游“火了”的,是陈宏禹作出的一个大决定:从“活动策划执行方”变成了“投资方”。

他不再只是赚活动策划的服务费,而是直接投资景区,和景区一起承担风险,享受收益。

就像2021年春节,他在疫情期间判断北方景区冬天会开园,结果投入数百万做灯会活动,33天吸引了15万人,销售额几千万,双方都赚了大钱,是不是直接“逆袭”了?

2020年初疫情爆发,旅游业被按下了“暂停键”,不过陈宏禹可不是“死磕”原本的业务,他迅速“开挂”转型:卖菜!不信?大年初五就开始拉蔬菜车,靠着顺丰卖蔬菜礼包硬是撑过了那两三个月。

这事儿说起来轻松,但细想,这可是一个紧急应变的战略,及时调整供应链应对突发事件,也能让公司稳住基本盘。

随着业务量越来越大,陈宏禹做出了另一个“硬核”决定:自己开工厂。

你没听错,直接投资建厂,生产景区活动物料,原本每年采购活动物料得花上几千万,而这些物料活动结束后就得处理掉,既浪费又占地方。

于是他在宿迁买地建了厂,搞起了自家生产,成功从一个“外包商”变成了“供应链大佬”,不仅如此,他的工厂还接到了不少外部订单,帮他带来了额外收入,基本成功打造了一个属于“自在游”的“护城河”。

看完陈宏禹的创业故事,不难发现,几个关键策略简直是旅游行业创新转型的“绝招”。

顺应需求,找准方向:从最开始的校园旅游,到后来的景区活动策划,再到工厂生产,始终围绕旅游大行业,但不断调整创新自己的价值定位。

敢做“重资产”,掌控核心环节:虽然许多公司都在追求轻资产,但自在游直接投资建设工厂,既能降低成本,又能提高竞争壁垒。

风险共担,利益共享:和景区合作时,敢于承担风险,大家共同赚钱。这种模式显然比单纯赚执行费要有吸引力多了。

跨界融合,打破局限:跨界思维,“互联网+旅游”“科技+文旅”做得非常到位,既不被传统束缚,又能抓住市场的创新机会。

如今陈宏禹的自在游已经在全国范围布局,进军了多个省份,2024年销售额超过亿,做了100多个项目,客户涵盖了景区、乐园、政府等各类合作方。

未来他最关注两件事:人才和科技,他已经开始通过AI技术、裸眼3D展品、机器人互动等手段,把传统文旅项目搞得更有科技感、互动感,跟上时代潮流。

陈宏禹告诉大家,做企业最怕什么?不是同行竞争,而是被“行业外的颠覆者”打垮——像携程被美团挤压市场空间,抖音和小红书可能也在悄悄吞噬着旅游市场份额,甚至AI也可能成了“行业杀手”。

所以创业者们得时刻保持开放思维,敢于跨界,勇于创新。

来源:昕昕局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