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特朗普可谓杀红了眼,于4月2日向所有国家和地区宣布“对等关税”,其中对中国实施34%的“对等关税”。
01
中美贸易摩擦加剧
中美新一轮贸易战开打,这一次作陪的是全球。
特朗普可谓杀红了眼,于4月2日向所有国家和地区宣布“对等关税”,其中对中国实施34%的“对等关税”。
此外,柬埔寨的对等关税税率达49%,越南、斯里兰卡的税率也超过40%;孟加拉国、泰国、印度尼西亚、瑞士、南非、中国台湾等税率位于30%至40%之间。对等关税税率位于20%至30%之间的主要国家及地区包括巴基斯坦、印度、韩国、日本、马来西亚、欧盟等。以色列、菲律宾的税率均为17%。
4月3日,咱们中国宣布反击:
将从2025年4月10日12时01分起,对原产于美国的所有进口商品,在现行适用关税税率基础上加征34%关税。
4月7日,全球资本市场陷入黑色星期一,A股跌幅最大时,遭遇3000股跌停,收盘时超2900股跌停,最终引发中央汇金、中国诚通、中国国新三大央企救市。
在国家队救援资本市场的同时,国务院还发布了一份重磅文件《加快建设农业强国规划(2024-2035年)》,意义重大。
文件明确要求:
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把中国人的饭碗端得更牢更稳。把保障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定安全供给作为头等大事,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筑牢加快建设农业强国的物质基础。
这份文件选在昨天发布,信号意义很强。
中国从美国进口的商品中,谷物(主要是大豆)是重要一项。去年我们进口的谷物金额是147.84亿美元,其中从美国进口的谷物28.94亿美元,对美依赖度19.6%。
如今提高进口关税,谷物价格必然高涨,而最好的平替品,就是我们国家自己生产的谷物。
所以,这份文件才顺势出台。
02
去年1.4万亿斤粮食摊到全国14亿人头上,人均是500公斤,人均500公斤的占有量超过了世界的平均水平。现在的口粮主要是稻谷和小麦,长期以来我们的自给率都超过95%,谷物不包括大豆,自给率保持在90%以上,可以说做到了口粮绝对安全,谷物基本自给。现在应该说口粮供给是充裕的,粮食的产量还有一些缺口,主要是缺饲料粮,需要通过进口平衡国内粮食的供求。
换句话说,口粮我们基本能够自给自足,但用于制作粮油、豆制品以及饲料的大豆存在一定的缺口。
中国经济网去年12月份发布的一篇文章透露:
进入21世纪以后,我国成为全球最大的大豆消费国和进口国,大豆对外依存度超过80%。
所以,4月7日国务院发布的《加快建设农业强国规划(2024-2035年)》,最重要的意义,是强化大豆的自给率。
在该文件第七条明确提到:
实施生物育种重大专项,选育高油高产大豆、耐盐碱作物等品种,加快生物育种产业化应用。
所以,未来大豆的自给率提高,是粮食安全的重中之重。
那么,关键问题来了,我们的口粮(大米和小麦)安全能够得以保障的大功臣是谁?
得归功于北方几个大省。
隋唐以降,江南与华中地区,一度是华夏的粮仓,南粮北调,是古代中国的鲜明特点。
当年隋炀帝杨广修建京杭大运河,目的之一,就是为了调度南方的粮食等物力,快速运往东都洛阳,为东征高丽做准备。
唐朝时期,随着西安人口爆炸式增长,关中地区的物产满足不了首都与周围人民的需求。
关中虽然有渭河航运,但渭河河道弯曲,水量不稳定,历来是一条难行的运输通道。为了满足长安的粮食需求,一般都是从南方调度粮食运往洛阳,然后再从洛阳运往长安。
这是一道复杂的工序,在古代交通不便的大背景下,费时费力,沿路运输的人力消耗,就是一大笔开支。
所以,在唐朝经常发生一些有趣的事情。一遇到粮食短缺,皇帝就带着一大波大臣去洛阳办公就餐,如此可以免去粮食运输上的舟车劳顿。
改革开放之后,粮食工业化生产大面积铺展开来,东北肥沃的黑土地与华北平原的土地构造,改变了中国粮食生产的格局。
东南沿海仍是中国的财富重地,但中国的粮仓则转移到了北方。物换星移,曾经的南粮北调格局,已经演变成了当下的北粮南调。
在全球贸易的当下,各国粮食无论产粮多少,都有进口和出口,无非是产粮多的地方出口多,产粮少的地方进口多而已。
然而,一旦遇到突发情况,比如战争或者贸易限制,那粮食大省便是全国粮食的安全垫,可以平衡全国粮食消耗。
国家统计局披露的数据显示:
2024年,全国粮食总产量70650万吨(14130亿斤),比2023年增加1109万吨(222亿斤),增长1.6%。其中谷物产量65229万吨(13046亿斤),比2023年增加1086万吨(217亿斤),增长1.7%。
制图:城市财经;数据:国家统计局
70650万吨粮食,其中黑龙江一省就贡献了8001.7万吨,占比11.33%,是中国产粮第一大省。
除了黑龙江,北方的河南、山东、吉林、内蒙古、河北与南方的安徽、江苏、四川、湖南都是中国的产粮大省,共同组成了中国的十大产粮大省。
十个产粮大省,北方占了6个,其中前四都是北方省份。而且,东北占了两个。
从南北大区域来看,北方6个产粮大省2024年粮食总产量达到32706.6万吨,占全国46.3%,撑起了中国粮食安全底座的半壁江山。
而这6个省的总人口为3.5亿,占全国比重比为24.9%。这意味着,大部分粮食被输送到了粮食产量少但人口众多的南方。
从区域来看,黑龙江、吉林、辽宁东北三省去年产粮总量14768万吨,占全国20.9%,超过了五分之一。
而人口全国第一的广东省,2024年年末常住人口12780万人,占全国人口比例为9.08%,2024年产粮只有1313.4万吨,占全国比例仅为1.86%。
这意味着广东需要大量的北方粮食和海外进口粮食来填充。同样的,北京、上海、浙江、福建这些地方,也需要大量粮食供应。
这里就牵扯出了另一个问题,谁是粮食贡献第一省。
03
谁是粮食贡献第一大省
首先我们要明白一个道理,在全球自由贸易的当下,产粮大省多余的粮食,并不一定全部供给到缺粮的地方,有相当一部分出口到了国外。
另一方面,缺粮的地方,需要购买的粮食的来源,并不都是产粮大户,有相当一部分是从海口进口。
中国是全球主要粮食出口第三大国。
同时,也是进口第一大国,主要进口的是大豆。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4年中国进口大豆10503万吨。
和平年代,缺粮之地,可以依靠进口来满足缺口,但一遇突发状况,则需要全国一盘棋来调度和平衡需求。
如果遭遇突发状况,谁能成为全国粮食安全贡献出更大的力量,当然是自给率更高的地方。自给率高,有富余,才能有力量去贡献。
自给率这个数据怎么计算?
国际公认的人均粮食占有量标准线为400公斤/人的标准线,我们的人均已经超过500公斤/人。
以此标准可以计算出各省市粮食自给率。
制图:城市财经;数据:根据国家统计局、地方统计局数据计算而得
黑龙江是全国粮食产量第一大省,也是自给率第一大省。这意味着,在突发情况下,黑龙江会成为全国口粮安全的最大安全垫。
除了黑龙江,吉林、内蒙古这两个产粮大省与自治区,也有超高的自给率。此外北方的新疆、河南、辽宁、山东、宁夏、河北、甘肃、山西,南方的安徽、江西、湖北、湖南、江苏、四川、云南,也有富余。
粮食无法自给自足的省市自治区,内地有13个,这意味着,全国仍有将近一半的省市自治区粮食需要外援帮助。
这13个省市自治区包括四大直辖市,广东、浙江、福建三个东南沿海富裕大省,以及海南、青海、广西、贵州等弱省,陕西是唯一一个粮食无法自给自足的北方省份。
这些粮食无法自给自足的地区,需要调动北方的粮食来满足巨大的缺口。
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
这就是大国的优势,大国的优势在于,有充分的资源调动补给能力。东南沿海富裕地区的财政,每年都通过中央调剂的方式,往东北、华北、西部地区补贴。
南方的水资源通过南水北调通往北方灌溉良田,西部强大的电力资源,通过西电东送线路,满足了东部地区的工业电力需求。而北方的粮食,则北粮南调满足南方需求。
每一个省市自治区,都是中国版图中缺一不可的组成部分,都有着各自的重要性。
最后给投资中的老铁们再强调一下,小鳄鱼认为接下来可以重点关注半导体行业和内循环经济,当下毛衣战的背景下,国产替代和内循环经济是Z策扶持的重点,必然带来新一轮的增量。小鳄鱼也在挖掘潜力板块,接下来就会有分析。
来源:乘风破浪的漂流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