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生活中,你是否常常不自觉地陷入对 “坏结果” 的担忧之中,仿佛大脑不受控制,各种糟糕的可能性在脑海中轮番上演?如果这种情况频繁出现,可能是焦虑症在作祟。焦虑症常常引发过度思虑,给我们的生活带来诸多困扰。让我们一起深入了解这背后的缘由及应对方法。
生活中,你是否常常不自觉地陷入对 “坏结果” 的担忧之中,仿佛大脑不受控制,各种糟糕的可能性在脑海中轮番上演?如果这种情况频繁出现,可能是焦虑症在作祟。焦虑症常常引发过度思虑,给我们的生活带来诸多困扰。让我们一起深入了解这背后的缘由及应对方法。
1.焦虑症导致过度思虑的表现
焦虑症患者往往会对各种事情过度思虑,且常常聚焦于负面结果。比如,李女士在孩子参加学校组织的户外活动时,脑海里不断浮现孩子可能受伤、迷路等各种危险场景,尽管孩子身处安全的环境,她却无法控制自己的担忧。这种过度思虑不仅消耗大量精力,还会影响情绪,使她变得烦躁不安。
2.从生理角度看关联
从生理层面来说,焦虑症会引起大脑神经递质的失衡。像血清素、多巴胺等神经递质对情绪调节起着关键作用,当它们失衡时,大脑的 “担忧中心” 杏仁核会变得异常活跃。例如,张先生产生焦虑情绪时,杏仁核过度兴奋,向大脑传递大量危险信号,导致他不由自主地去思考各种坏结果,即使在没有实际威胁的情况下也是如此。
1.影响日常生活
过度思虑会严重干扰日常生活。在工作上,像王女士,因为过度担忧项目失败,在工作时注意力难以集中,效率大幅下降。她反复检查方案细节,却依然觉得漏洞百出,原本一天能完成的任务,现在需要花费数天时间。在生活中,过度思虑也让人无法享受当下。例如,赵先生在计划一次旅行时,满脑子都是旅途中可能遇到的糟糕情况,如航班延误、酒店不满意等,导致他对旅行失去期待,无法全身心投入准备工作。
2.加重焦虑情绪
过度思虑会形成一个恶性循环,进一步加重焦虑情绪。当一个人不断思考坏结果时,会产生紧张、恐惧等负面情绪,这些情绪又会反过来强化过度思虑。比如,孙女士担心自己在重要会议上发言出错,不断想象各种尴尬场面,这使她变得更加焦虑,而焦虑又让她更加难以停止这种负面思考,陷入焦虑与过度思虑的怪圈。
1.认知行为疗法
认知行为疗法是应对过度思虑的有效方法。通过改变思维模式来调整情绪和行为。比如,咨询师会引导患者识别自己过度思虑中的不合理信念,像 “如果这次发言不好,我的职业生涯就毁了” 这种极端想法。然后帮助患者用更合理、客观的思维取代它,如 “即使发言有不足,也只是一次经历,我可以从中学习改进”。通过这样的训练,患者能逐渐减少过度思虑。
2.放松训练
放松训练有助于缓解焦虑,从而减少过度思虑。深呼吸是简单有效的方法,在感到过度思虑时,慢慢地吸气,让空气充满腹部,再缓缓呼气,重复几次,将注意力集中在呼吸上,排除杂念。例如,刘先生每当感觉大脑开始不受控制地想坏结果时,就进行深呼吸放松,一段时间后,他发现自己过度思虑的频率有所降低。此外,冥想、渐进性肌肉松弛等方法也能帮助身体和大脑放松,减轻焦虑和过度思虑。
3.生活方式调整
调整生活方式对改善过度思虑也很重要。保持规律的作息,充足的睡眠可以让大脑得到充分休息,增强应对焦虑的能力。例如,小李以前经常熬夜,过度思虑的情况较为严重,后来他调整作息,每天早睡早起,感觉自己的思维更加清晰,过度思虑的现象有所减轻。适度运动也能促使身体分泌内啡肽等神经递质,改善情绪,减少过度思虑。可以选择适合自己的运动,如散步、瑜伽等。
小周是一名职场新人,最近公司要进行一次重要的项目汇报,他负责其中一部分内容。从接到任务开始,小周就陷入了过度思虑之中。
他不断想象自己在汇报时忘词、数据出错等糟糕场景,担心自己的表现会让领导和同事失望,影响自己在公司的发展。这种过度思虑让他晚上失眠,白天工作时也无法集中精力,对汇报内容反复修改,却始终不满意。
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后,小周决定寻求帮助。他参加了认知行为疗法的课程,在咨询师的引导下,逐渐认识到自己思维中的不合理之处,开始尝试用积极、合理的思维方式看待这次汇报。同时,他每天进行冥想和深呼吸放松训练,还坚持每天下班后去公园散步。
经过一段时间的调整,小周过度思虑的情况明显改善。他以更从容的心态准备汇报,最终在项目汇报中表现出色,得到了领导和同事的认可。
焦虑症引发的过度思虑确实给我们的生活带来诸多不便,但通过认知行为疗法、放松训练以及生活方式的调整,我们能够逐渐摆脱过度思虑的困扰。相信大家在应对过度思虑方面都有自己的经验或见解,欢迎在评论区分享,让我们一起探讨如何更好地应对焦虑,拥抱轻松的生活。
来源:太原科大心理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