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隔十二年,再度传递“生命火种”——解码镇报记者接力捐献造血干细胞中的大爱基因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04-09 08:24 1

摘要:“成了!好了!”4月8日中午12时1分,南京明基医院病房里,一台已不间断运转了4个多小时的血细胞分离机终于停止了运转。耿业宏舒了口气,没有疲倦,只有欣喜。成功捐献248毫升造血干细胞混悬液,意味着他和另一个生命——仅有十万分之一概率成功配型——从此建立起了百分

金山网讯 “成了!好了!”4月8日中午12时1分,南京明基医院病房里,一台已不间断运转了4个多小时的血细胞分离机终于停止了运转。耿业宏舒了口气,没有疲倦,只有欣喜。成功捐献248毫升造血干细胞混悬液,意味着他和另一个生命——仅有十万分之一概率成功配型——从此建立起了百分之百的联系。

蒋敬 摄

作为镇江市第132例造血干细胞捐献者,耿业宏更为自豪的是成为镇江报业传媒集团第二例造血干细胞捐献者。因为12年前,刚参加新闻工作的他便见证了同事沈菲成为全省新闻系统第一例造血干细胞捐献者。时隔12年,从一枝独秀,到梅开二度,仅有不足500名员工的镇报集团竟然两次接住了概率仅十万分之一的成功配型捐献。具体到他们捐献时均在金山网工作,在这个仅20多人的采编团队中便出现了两名捐献志愿者,这在全国地市级媒体集团乃至全国新闻网站均属罕见。解码镇报记者接力捐献造血干细胞的传奇,绕不开的是镇江这座城市千万次被赞颂的大爱基因。

德不孤,必有邻,从来不是一个人前行

“能挽救一个生命,是我的荣幸。”这是耿业宏得知与患者初筛配型成功时的第一反应。随后他常常想起2013年刚入职时,参与报道沈菲捐献造血干细胞的点点滴滴,特别是那句“每颗爱心都像投入池塘的石子,终将汇聚成善行的汪洋”更是深深触动着他,“如果沈菲是那颗石子,我就是他和其他前辈激起的浪花”。

因为在金山网负责采访医疗卫生条线,近年来耿业宏对造血干细胞捐献工作非常熟悉,从中也接触并熟悉越来越多的志愿者:从镇江市第一例、江苏省首例女性捐献志愿者戚熙娟,到最近两年来的刘曼秋、黄旭、陈传文等捐献志愿者。“他们中有军嫂,有在读研究生,还有建筑安全员……”耿业宏感慨,投身这项事业从来不是一个人前行,而是一群人在前进。诚如市红十字会常务副会长贺丽娟在欢送会上介绍的情况:仅有300多万人口的镇江有着1.8万名加入中华骨髓库随时准备为他人捐献造血干细胞的志愿者,截至到耿业宏,镇江成功捐献志愿者更是达到132例。成功捐献归来,耿业宏表示收获满满,特别入院当天就交到一个志同道合的新朋友——江苏射阳县第17例造血干细胞捐献者、内科医生姚贵涵。“他比我早一两天,有他在隔壁病房,互相串串门,我心里就更踏实了。”耿业宏表示,交流中,感受到对方医者仁心精神,也学到不少医学专业知识,“这对我今后工作生活都有帮助。”

为梦想,行千里,镇报新闻时时大爱同行

和耿业宏一样,沈菲深深热爱着所从事的新闻事业。特别是2013年成功完成造血干细胞捐献,成为江苏省新闻系统第一人后,他对这份事业有了更深刻同时也更有温度的理解。12年来,沈菲积极投身镇报集团乃至全市多项公益活动。特别注重用把新闻工作和社会公益相结合,以新闻工作者和造血干细胞捐献者的双重身份,记录着、参与着大爱镇江建设。大到社会儿女、社会妈妈和爱心年夜饭、金山e支教大爱中国行等由镇报集团发起并在全市乃至全国产生重大影响的品牌活动,小到镇江网络上的时不时发起的爱心活动,沈菲和同事们都会积极参与。

其中,让沈菲、耿业宏和同事们投入精力最多的无疑是金山e支教大爱中国行网络新媒体公益活动。作为首创团队成员,完成捐献两年后的2015年暑期,沈菲便和同事一起组织镇江爱心志愿者远赴千里之外的甘肃省天水市清水县开展支教活动。除做好活动组织和报道工作外,他还发挥网络技术特长领衔为当地山区困难学校搭建网络支教新媒体教室。

“为梦想,行千里,从事新闻工作时间越长,越觉得有个梦想,并能为之奋斗是多么幸福的事情。”获悉耿业宏也成功完成捐献,沈菲欣慰不已。这12年来,工作岗位几经变化,即将承担起更大责任的他不自觉地谈起了梦想。从日报晚报等纸媒,到新网网站、手机客户端,再到如今的媒体深度融合,沈菲认为变革的是媒体的技术和形态,不变的是新闻工作者的责任与梦想。

接地气,冒热气,记录者践行者未来可期

每一个英雄都是平凡人。每一个平凡人都有英雄梦。“报道好身边一个个凡人善举,把大爱传递给更多。”金山网青年记者蒋敬视频记录此次捐献过程多个重要节点,直言信息量太大,恐怕再长的短视频也无法全面展示。比如沈菲这12年来现身说法,生二胎、做公益,跑马拉松……人生的精彩一样没落下;比如有同事曾经接到通知初步配型成功却因非志愿者个人原因未能成功捐献;比如还有更多人咨询他加入中华骨髓库的种种细节。“要向耿老师他们学习的地方还很多。”蒋敬还表示要向纸媒的前辈们学习,拿出他们办好“心语心愿”等为读者办实事栏目和坚持十余年乃至数十年始终如一策划办好爱心年夜饭、增华阁作文大赛等大型社会活动,让视频融媒体报道同样接地气、冒热气。

“远方的朋友您好,不知该怎么你呼您,就叫你恩人吧!提笔又落笔,提笔又落泪……”展开受捐者亲笔写下的感谢信,耿业宏也模糊了双眼。“救一个人的任务我完成了,但让更多人科学认知并投身捐献的使命,我才刚刚开始!”南京归来,耿业宏不顾家人同事劝阻,还是先回了趟办公室,取上笔记本电脑、小型摄像器材等设备,和部门同事谈起工作来。“打算制作一个vlog,记录从配型到康复的全过程,标题还没想好,暂定《造血干细胞捐献十二时辰》,你们都给我参谋参谋。”他希望以亲历者最鲜活的案例向更多人科普现代造血干细胞捐献的安全性,“破除‘捐献伤身’的想当然误解。”

耿业宏表示接下来还将积极参带头参加各类公益活动,特别是镇报集团一年一度11月8日记者节新闻工作者无偿献血活动,“有前辈羡慕我说,配型成功相当于中了500万彩票,可我觉得比中了500万收获还要多。”耿业宏分享“中奖秘诀”就是参加无偿献血时就申请留血样,免费获取一张中华骨髓库的“大奖彩票”。(记者 张宁 李贝 许益明)

捐献日志:

4月3日:入住南京明基医院。原以为会有一套繁琐流程,没想到镇江市红十字会的工作人员早已为我提供保姆式服务,我只需要拎包入住,事实上有的包也被他们抢过去了。起初心里多少还是有些紧张,但是与刚刚完成捐献的内科医生姚贵涵的不期而遇,让我吃了颗定心丸。“记住一定要多喝水,不要怕麻烦!”他反复叮嘱我的话,简单却温暖。

4月4日:可能是感冒的原因,注射完动员剂,下午开始,我感觉腰部时不时有些若隐若现微微疼痛,好在有心理准备。“白细胞的指数会升高,微微疼痛,但是没事的。”串门到姚贵涵病房,他的专业回复让我心情放松了很多。他挽起衣袖给我看手臂的针孔,笑着说:“你看,咱们现在可是‘血脉相连’的战友了。”这句玩笑让我突然意识到,这份疼痛背后是生命的重量。

4月5日:躺在床上胡思乱想,又开始纠结起自己的福相。以前好几次想要减肥,但是没狠下心。签署捐献同意书后,自己总算开始努力管住嘴迈开腿了,遗憾收效甚微。年后重感冒反反复复,职业病腰椎突出又犯了一回,担心对被捐献者产生不利影响。

4月6日:动员剂带来的反应达到峰值,全身骨头像被无数小锤敲打,连翻身都有点困难。护士长送来一个热水袋,帮我垫在腰下。“很多捐献者这个阶段会后悔,但都挺过去了,你们都是英雄。”深夜辗转难眠时,手机突然震动——家人发来了信息:“注意休息,等你回家。”短短几行字,让我攥紧了被角,眼泪无声地打湿枕巾。

4月7日:采集前的最后准备。医生对着血液分离机的模型,详细讲解四个多小时的采集过程:“就像用筛子把造血干细胞筛出来,其他血液成分会回输体内。”凝视着模型,想象着那台神器,我突然意识到,或许当知道某个生命正悬于一线时,恐惧也会让人坚强,担起这份责任。

4月8日:终于完成捐献了。躺在采集床上,看着殷红的血液在透明管道中循环,左臂的凉意与右臂回输的温热形成奇妙交响。最后一袋干细胞封存时,医护人员突然集体鼓掌,受捐者及其家人也委托工作人员送来了感谢信,热烈的气氛让我心里暖暖的。

此次捐献,使我深深地感到,生命与生命的联结远比想象中紧密。虽然我不知道受捐者是谁,但我知道,当我的干细胞开始在这位素未谋面的血液病患者体内生长时,我们将共享同一片星空下的呼吸。这或许就是人类最原始的守望相助——相逢何须曾相识,能挽救一个生命,是我的荣幸。(记者 耿业宏)

来源:金山网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