岛链上的傀儡与对手:美日反华体制升级,中国如何见招拆招?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09-15 14:18 1

摘要:中日关系再迎敏感时刻。日本国立社会舆论研究院发布数据,57.2%的日本年轻人(40岁以下)对中国持“警惕”或“负面”态度,较五年前上升近10%。同月,美国布鲁金斯学会发布亚太安全报告,明确指出“日本在美国岛链战略中的实际作用已远超传统盟友范畴”。中国如何应对被

中日关系再迎敏感时刻。日本国立社会舆论研究院发布数据,57.2%的日本年轻人(40岁以下)对中国持“警惕”或“负面”态度,较五年前上升近10%。同月,美国布鲁金斯学会发布亚太安全报告,明确指出“日本在美国岛链战略中的实际作用已远超传统盟友范畴”。中国如何应对被系统性塑造的“反华岛链”?现实比想象更复杂。

自冷战结束以来,日本对外战略始终围绕“第一岛链”展开。美国不仅通过《美日安保条约》巩固驻军地位,还在多轮修订中纳入对华遏制新条款。2024年7月,美日联合指挥架构升级,横田基地直接对接印太司令部,日方自卫队高层首次全面入驻美军作战指挥系统。这一趋势背后,是美国对亚洲安全格局的系统再造。

日本自卫队的转型在新安保文件中表现得更为彻底。2025年初,日本国会通过《防卫装备转移法案》,允许防卫装备出口范围首次涵盖东南亚盟友。配合美国2025年度“联合前沿”演习,日美联手在南西诸岛部署远程反舰导弹。岛链的军事意义,从未像今日这样具体而直接。

日本社会右翼倾向的加剧,绝非偶然。2023-2025年间,东京书籍与帝国书院两大历史教科书版本使用率持续攀升,官方数据显示覆盖率已近80%。教科书对“南京大屠杀”等历史事件用语一再弱化,“进军”“事件”取代了“侵略”“大屠杀”,30万遇难者数字被完全删除。日本文部科学省审查标准的逐年收紧,使历史记忆的“去责任化”成为常态。

舆论调查显示,80后及90后日本青年对近现代史的认知呈现“模糊”和“冷漠”两极。新一轮的社会调查发现,超过六成日本年轻人关注中国科技发展与经济影响,却对两国历史恩怨表示“无知或无感”。这种冷漠不是单纯的遗忘,而是制度性选择的后果。

政治层面,2025年7月日本议会大选,极右翼参政党凭借对外强硬立场迅速崛起,40岁以下选民成为主力。右翼社会的结构化形成,已渗透教育、文化及选举全流程。

日本在国际舞台上的“买办”角色逐步明晰。亚洲开发银行自1966年成立以来,历任行长全部为日本人。2025年亚洲金融改革议题上,美日依然掌控IMF和ADB关键否决权,区域金融安全网实质被美日双边架构主导。

美日

在外交与经贸领域,日本积极主导CPTPP、RCEP等多边机制,实质目标并非自身扩张,而在于配合美国“压制中国、破坏中国出海计划”。2025年8月,日方主导的印太基础设施竞标项目,宁可亏损也要与中国国企“死磕到底”,多项数据表明日本企业在东南亚基建市场的利润率已连续三年负增长。

军事上,日本自卫队持续与美军深度协作。2025年,美日联合军演常态化,日方舰队编入美军打击群已成标准配置。日本空军预警机增设美军指挥席位,防卫系统全面向美军标准看齐。岛链军事体系的“买办”属性,由协作变为“嵌入”,日本已非单纯盟友,而是美国全球战略的系统组成部分。

面对美国主导下的日本“人造反华体制”,中国的应对策略正趋于主动。2025年6月,外交部正式启动“东亚多边安全对话”框架,邀请东盟、韩国、澳新等多国参与,绕开美日主导的传统安全体系。新一轮“一带一路”合作聚焦南太与中亚,强化非美日主导区域的经济互联互通。

经济层面,中国加快RCEP高标准协定落地,2025年下半年与印尼、越南达成新基建合作协议,直接对冲日本在区域基础设施的竞争力。中日韩三边机制被中国主动“降温”,转而在中韩、自主多边平台上提升发言权。

军事上,中国东部战区与东海舰队持续强化实战化演训。2025年8月,解放军组织“联合抗岛”系列演练,聚焦岛链突破与体系反制。中国海警、海军常态化巡航钓鱼岛、冲之鸟礁,联合海空力量动态应对日本自卫队挑衅。

值得注意的是,中国舆论层面对日情绪已趋于理性。2025年中国社科院调查显示,70%的中国青年主张“冷静观察、动态博弈”,对日本“既不敌视也不幻想”,更注重系统性、结构性分析。这一转变为中国应对岛链困局、化解区域对抗提供了坚实的社会基础。

来源:钦点历史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