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苏尼特右旗碱矿附近的治沙项目现场,一台形如“巨型插秧机”的机械正匀速前进,所过之处草帘沙障被整齐插入沙丘,形成一道道防风固沙的“生物篱笆”。
内蒙古防沙治沙面积
位居全国第一
通过科技创新
在荒漠中筑起生态安全屏障
先看一组内蒙古治沙的硬核数据
库布其沙漠
30年绿化6000多平方公里
毛乌素沙地治理率达80%
沙丘彻底“锁喉”
浑善达克沙地
南缘建起400多公里长的“生态长城”
内蒙古荒漠化和沙化土地面积
连续多年“双减少”
……
作为我国治理荒漠化的主战场
内蒙古担负着
国家“三北”工程六期
沙化土地治理
60%的任务量
各地纷纷采用
新技术、新装备治沙
科技感满满
彰显内蒙古智慧
在内蒙古治沙一线
科技带来的改变随处可见
仅2024年
内蒙古就投入1.06亿元
用于防沙治沙技术攻关
以“揭榜挂帅”的方式实施了
15个防沙治沙科技创新攻关项目
如今
智能植树机器人
多功能立体固沙车
“光伏长城”等一系列“黑科技”
已广泛应用于治沙现场
有效阻挡风沙侵袭
在科技的加持下
内蒙古各地防沙治沙进入“倍速模式”
↓↓↓
在通辽市
一场依托科技力量的
防沙治沙攻坚战
取得突破性进展
自治区“揭榜挂帅”防沙治沙
科技创新重大示范工程
“内蒙古防沙治沙空天地协同监测与
诊断评估关键技术与示范”项目
建成“空天地”协同监测评估体系
实现沙区生态环境
全方位、立体化监测
在精准化与智能化技术创新中
可科学评估生态修复成效
预判沙化风险
为全国同类沙区治理
提供“通辽样板”
科尔沁沙地南缘植被修复成效模拟数据图。
在锡林郭勒盟
科技赋能让沙海变绿洲
以科技创新为引擎
锡林郭勒盟在浑善达克沙地治理中大胆尝试
无人设备、智能机械
草种质资源研发等先进手段
推动治沙模式从
“人海战术”向“智慧治理”转变
昔日风沙肆虐的“生态痛点”
正在成为科技治沙的“创新高地”
在苏尼特右旗碱矿附近的治沙项目现场,一台形如“巨型插秧机”的机械正匀速前进,所过之处草帘沙障被整齐插入沙丘,形成一道道防风固沙的“生物篱笆”。
牵引式沙障车,每小时能够铺设10至25亩方格草沙障,实现高效快速大面积治沙,相对于人工,效率提升了50倍不止。
在鄂尔多斯市
植树机器人
每天可植树约180亩
是人工作业的数十倍
成本仅为人工的30%左右
沙障铺设灌木扦插一体机
实现可降解的植物纤维沙障铺设
与沙柳扦插同时进行
大大降低了治沙成本
提高作业效率
飞播无人机
种植效率较人工种植提高100倍
较普通机械种植提高10倍……
全天候无人植树机器人实现开沟、植苗、浇水、覆土全流程作业,有效提升治沙效率。
在鄂尔多斯市鄂托克旗,一架大型燃油无人机悬吊着稻草,飞至10公里外的治沙目标区域后精准投放草料。
在阿拉善盟
阿拉善右旗
低空加生物治沙项目日前正式启动
数10架无人机低空盘旋
掠过沙丘
它们播撒的草籽经过包衣处理
裹挟着高频震荡因子与微生物助剂
精准嵌入沙地
这场“空中革命”破解了
阿拉善盟人力难及的地形与治沙困局
目前
全盟已累计在腾格里沙漠
乌兰布和沙漠东南缘飞播造林639万亩
成林面积368万亩
无人机在沙地上空飞播作业中。
科技治沙并非单纯追求
植被“绿起来”
而是要遵循
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的理念
以水定绿、适地适树
因地制宜、分类施策
确保治沙成果具有可持续性
库布其沙漠被绿色植被覆盖,水草丰茂。
乌兰布和沙漠西南缘的阿拉善盟百万亩梭梭生态林基地绿意盎然。
内蒙古立足干旱少雨的区情
选育推广沙柳、柠条、梭梭等
耐干旱、耐贫瘠
抗风沙的乡土树种草种
并积极推广滴灌、微灌
容器苗等高效节水技术
在全区新建项目中
灌草种植比例达90%以上
通过科学配置乔灌草植被
构建起了更加稳定
可持续的生态系统
如今
内蒙古
通过一代又一代人的接续
实现了
从人海治沙到机器治沙
从经验治沙向科学治沙
的转变
为世界荒漠化防治贡献中国智慧
文案:马铃翔
统筹:包荭
监制:戴宏 赵静
素材来源:新华网、央视网、内蒙古日报、内蒙古自治区林草局、锡盟融媒等
来源:正北方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