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置星标 关注摘要:money,这似乎是人类社会生活中一个相当敏感微妙的话题,不同人对它有不同的态度,但真正谈论起钱来,有的话只能藏肚子里,有的话则要声情并茂地表达。
,从此你的世界多点科学~
钱,money,这似乎是人类社会生活中一个相当敏感微妙的话题,不同人对它有不同的态度,但真正谈论起钱来,有的话只能藏肚子里,有的话则要声情并茂地表达。
英国公平基金会(Fairness Foundation)基于数据指出:2011至2019年间最富裕与最贫困家庭的财富差距增大了50%。(此种分化在美国社会更严重。)心理学家根据研究成果发表见解:金钱不仅仅是支付账单的必需品,更承载着意义与信念,金钱话题有时是个情感话题。
如今学者专家们正努力围绕金钱揭示相关的心理学现象和原理。例如我们对金钱的认知形成于何时?又例如所谓健康或不健康的人-钱关系是怎样的?
若回顾心理学家的工作,我们会看到许多令人惊讶、有时甚至反直觉反常识的结论——它们可助我们用更多新视角去解读金钱与人心间的复杂纠缠。
金钱能买来幸福吗?
首先,一个毋庸置疑的基本事实就是钱能保障生存。那么,钱买得来幸福吗?这问题似乎也是秃子头上的虱子,但若要高调宣布答案,找科学家来发声或许比较妥当,例如诺奖得主、认知心理学家丹尼尔·卡尼曼(Daniel Kahneman)。
卡尼曼与同事在2010年提出了“幸福平台期”(well-being plateau)理论:年收入7.5万美元(现约10.85万美元)就是财富能带给美国人幸福的阈值,超过阈值后,幸福感不再随收入增长而提升。不过后续针对3.3万美国人的调查显示,越过阈值后的收入依然与幸福感正相关;2023年的研究也指明了这一点——至少对多数人来说成立。
金钱能买来幸福,缺钱、亏钱会带来痛苦!不信你看脑成像:当人们遭遇财务损失或收到意外账单,其大脑活跃区域竟然与经历通常意义上的痛苦时(尤其是像被朋友孤立这类所谓的“社交性疼痛”)高度重合!神经影像也展现了人类“输钱的痛感>赢等量钱的快感”的心理偏见,即卡尼曼等人首先提出的“损失厌恶”(loss aversion)现象。
更扎心的是,根据意大利圣心大学心理学家朱莉娅·塞西尼(Giulia Sesini)的说法:当经济拮据达到一定程度后,杏仁核和海马体里的神经元将激动难抑,触发生理应激反应。“持续为钱焦虑就是让大脑超负荷运转,当认知资源全用来防范潜在威胁时,我们反而会做出更糟糕的财务决策乃至人生决策。”
英国方面的调查显示,2/3的年轻人认为金钱是禁忌话题。当然,嘴上不谈钱,身体会很诚实地朝钱看。哪怕是尿布都没脱的小宝宝也不例外。
研究发现,15个月大的婴幼儿已经会通过财富标志来“评判”他人,并且更喜欢与“看起来更有钱的人”互动。咋这么小就“势利眼”了?!
进化心理学给出了合理解释:“人前显贵”其实是在展现“一种反映生存能力的可靠指标”;小家伙亲近掌握丰富资源的个体,不过是写进DNA的生存策略罢了。
既然人类从婴幼儿阶段就开始了解谁有钱以及有钱的意义,那么父母的收入、社会阶层和消费习惯当然会深刻影响孩子的金钱观。用塞西尼的话说:“家庭环境对于金钱观的塑造至关重要。”
但小时候形成的观念不会一成不变。由于年岁增长,由于经历诸如为人父母或遭遇破产等人生重大转折,人们的金钱观和财务行为模式都可能发生天翻地覆的变化。另一方面,在同一家庭中成长的两个孩子,可能因其对父母财务压力(或挥霍行为)感知程度不同,加上性格和经历的差异,最终形成大相径庭的金钱观。
金钱面面观
为深入探究人们的金钱观,心理学家准备了各式各样经过精心设计的问卷,以求观察受访者精神世界里的钱财维度:是今朝有酒今朝醉地花在当下,还是未雨绸缪、储蓄为先?会否时常为钱焦虑?一到用钱时就不舍又纠结?是否觉得财富是用来炫耀自我和掌控他人的工具?研究人员的量表可记录下我们渴望财富、渴求致富的程度,以及对金钱价值与重要性的认知。
年轻人更重财更焦虑
塞西尼团队此前回顾分析了226篇相关研究并发现了些有趣规律:年轻人往往更看重金钱,将其与“权力”和“自由”更紧密绑定,但同时也更易为钱焦虑。以美国样本为例,对很多美国年轻人来说,飙升的学生贷款、高不可攀的房价和原地踏步的工资的确有道理让他们焦虑。
看性格,关道德,论万能
某些性格特质也会产生影响。例如,更加神经质和更有责任心的人更容易经历财务焦虑;尽责靠谱的人也往往不那么物质;内向者比外向者更有可能把金钱视作罪恶;此外,对金钱的痴迷与诸如撒谎等不道德行为存有关联。
另有研究(主要来自美国)显示,有钱人更相信钱是万能的;但英国的一项研究发现,金钱万能论反倒在低收入群体中更普遍……
两性的金钱观差异
塞西尼还与同事研究了男女之间的差异。在回顾分析了100份相关论文后,他们发现:
男性倾向于将金钱视作权力和威望的象征,视作控制、影响、打动他人的工具。无论在富裕还是贫困国家,情况都如此。此外,男性对金钱的渴望普遍高于女性,且更相信财富能让自己更有吸引力、更受欢迎。
女性对金钱的态度更为矛盾复杂。一方面,她们更易因金钱而感到焦虑;另一方面,她们往往将金钱与安全感和爱相联。
不同的文化会塑造不同的金钱观吗?
芝加哥大学学者丹尼拉·梅德韦杰夫(Danila Medvedev)与同事2024年发表了一项突破性研究,通过调查对比所谓WEIRD国家和非WEIRD国家民众对待金钱的态度差异,指出 “越落后国家的居民越能受到金钱激励,越以酬劳为工作目标”的固有印象并不正确。
这里的“WEIRD”代表西方的(W)、受过良好教育的(E)、工业化的(I)、富有的(R)、民主的(D)。WEIRD国家以美国等西方发达国家为代表,非WEIRD国家则包括印度、墨西哥、南非等。
梅德韦杰夫等人惊讶地发现:WEIRD国家居民将职业道德更紧密地绑定酬劳,例如来自美国的参与者中超半数都会在工作量达标后躺平摸鱼;而非WEIRD国家居民看起来不那么功利,例如,面对同样情况,超90%的墨西哥参与者选择继续工作。梅德韦杰夫认为,这种现象的根源可能是非WEIRD国家的用工环境缺乏契约约束。
当你财务自由后,你可能会更爱惜身体,更容易担心自己的健康受损,当然,可以肯定的是,能损害你健康的不会是财务压力。但需要注意,即便财务自由,如果你的财富观念过于偏颇,对财富过度推崇,这反而可能侵蚀幸福感。
圣路易斯华盛顿大学学者加布里埃尔·普方德(Gabrielle Pfund)与同事发现,一个人越看重金钱,其人生目标感越模糊,个人成长满意度越低,越难以接纳自己,对环境的掌控感越弱,生活幸福感越少,负面情绪却越多。
至于为什么会有这种现象,塞西尼的工作提供了一些线索:那些将金钱等同于权力、地位和声望的人,往往表现出更强的冲动性、更低的亲和度,以及更明显的马基雅维利主义倾向——也就是更狡猾、更精于算计、更不择手段。
炫富不利于人际交往与合作
或许有人觉得展现自身财富有助于结交朋友。科研证据告诉你,炫富可能适得其反!
密歇根大学的行为科学家莎莲娜·斯尔纳(Shalena Srna)曾与同事观察到一有趣现象:在需要合作的网络游戏中,玩家更愿意选那些穿着普通衬衫而非带品牌logo的衬衫的合作伙伴,即便他们自己就穿着品牌衬衫。
耶鲁大学市场营销学教授德博拉·斯莫尔(Deborah Small)道出其中缘由:“炫富行为传递了两个信息。第一,这人有钱;第二,他爱炫耀有钱。而正是这种显摆的心态损害了他作为合作者的形象。”
一个人如果太物质,太追求财富以及其他彰显地位的身外物,他的人际关系可能因此受损。
英国卡迪夫大学奥拉娅·莫尔德斯(Olaya Moldes)等人2024年发表论文指出:当我们接触诸如奢侈品广告之类强调金钱和地位的信息,就可能产生对他人更高的期待,期待伴侣更具魅力,期待朋友更上进,而这种心态往往导致对身边人的不满。
不过走向另一极端也未必就好。塞西尼等人发现,太不物质的人往往趋于保守型金钱观,往好听了讲是“精打细算”,说难听点就是“抠门小气”。这类人确实更少负债破产,但也更易陷入财务焦虑,甚至会出现过度、非理性的储蓄行为。
怎样与金钱健康地相处?科学家给了几条幸福指南
利他消费:有余钱时适当捐助他人,可提升幸福感。
体验至上:购买能让自己更快乐的经历而非实物。
寸金寸光阴:通过花费钱财来为自己省下时间,例如选择离家更近却收费更高的健身房,购买送货上门服务,必要时下馆子吃饭以免去烧菜洗碗的费时工作……
当然,上述建议都基于经济宽裕的前提。当生存都成问题时,所谓的幸福指南就成了“何不食肉糜”。
心理学家还发现,贫困会直接削弱认知功能,让人更难做出明智的财务决策;而一次性的债务减免不仅缓解压力,还提升认知功能,能助人跳出贫困陷阱。
Psychology is revealing how to have a better relationship with money
来源:世界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