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章 “奇石形式的‘符号’世界”之特征10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04-09 02:31 2

摘要:比如“色”派奇石——长江紫砂石《幽兰在空谷》,赏石人从这个奇石表面的石色所形成的兰花构图中可以想象出,兰花生长在那样的人迹罕至的空谷中,是不着泥土、不惹尘埃的,那些被雨露洗净的兰叶,那种绮丽、香泽的兰花的姿态,以及那些清婉素淡的香气,都展现了独一无二的个性。于

三、“奇石阐释”的具体化。

阐释一块块奇石,主要是阐释那些有限中表现出无限、单纯中包孕着深厚的一个个“有别于现实的‘他性’(otherness)。

既然如此,那么,如何使得这个“他性”,即“幻象的效果”纷至沓来呢?

笔者认为,赏石人应该做到“奇石阐释”的具体化。

比如“色”派奇石——长江紫砂石《幽兰在空谷》,赏石人从这个奇石表面的石色所形成的兰花构图中可以想象出,兰花生长在那样的人迹罕至的空谷中,是不着泥土、不惹尘埃的,那些被雨露洗净的兰叶,那种绮丽、香泽的兰花的姿态,以及那些清婉素淡的香气,都展现了独一无二的个性。于是,赏石人自然就明白了作为自然之物——长江丹彩石《幽兰在空谷》表面构图的幽兰之“物意”。这个“物意”就像明末清初·彭孙贻在其《题画幽兰竹木磐石流水》一诗中所说的那样:

“幽兰在空谷,托根竹木林。

高山与流水,何患无知音。”

也就是说,幽兰不以无人而不芳的品质,不是只属于林泉隐士的,也是一种文化人的通性,即一种“人不知而不愠”的君子风格,一种不求仕途通达、不沽名钓誉,只追求胸中志向的坦荡情怀。

于是,“色”派奇石——长江丹彩石《幽兰在空谷》,它在赏石人眼里显然就属于“能指”占据优势的石头,以至于“过目不忘”。

否则,“奇石形式的‘符号’世界”之阐释方法如果多样化,那么,就不利于对每一款奇石形式之细节的考察,也不利于理解赏石人个体的真实处境和心理状态。

再比如长江丹彩石,见图34-10,它表面灰白色

图34-10 《野旷天低树》 长江丹彩石 21*8*17厘米 吕沛霖 藏

的背景上,不同方向的左右长短不等的紫色线条,它们好像是大地上的道路。其中,中部偏下的那根左右延伸到两边的紫色线条,就像横亘在大地的东西延伸的无穷无尽的道路。在那些不同的路上,由于原野空阔,天空似乎显得比树还低。由此,赏石人自然会联想到孟浩然,有一天,他行舟靠于烟雾缭绕的小洲,日暮之际,愁绪仿若潮水涌来。思及自身在外漂泊,日暮时的孤独感尤为强烈。于是,他创作的诗歌《宿建德江》便浮现在脑海:

“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于是,笔者将之题名为“野旷天低树”。于是,这里的阐释必须集中在这个奇石题名上,进行具体化,而不能泛泛而谈。但是,如果将该长江丹彩石题名为《宿建德江》,或者是该诗歌中的“移舟泊烟渚”,或者“江清月近人”,都不妥。赏石人如果不以为然,那么,就结合该石表面石色的构图,进行解读。

至此,有的赏石人可能会问:为什么长江牧羊石,见图34-5,笔者可以将其题名为《春日望海》呢?为什么,长江水墨画石,见图34-6,笔者可以将其题名为《夜雨寄北图》呢?

在这里,赏石人可以结合如何将“奇石阐释”具体化作为思考的思路。

当然,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奇石阐释”的具体化,它多属于赏石人的“一下子生成的东西”。这个“一下子生成的东西”,它实际上就是赏石人对每一块奇石之形式美的瞬间解读。这种解读多是几句话的外貌描写,或者是一首诗词的浅吟低唱,或者是一句话的弦外之音,等等。显然,这种解读具有以下四个特征:1,语句多为短句、断句;2,对奇石之形式美的发现等多是油然而生的、随机的,解读的语言几乎没有描述性的语句、或者是过程性的句子;3,解读的词语多是经过提炼的关键词,其它赏石人只须凭借一些关键词就能掌握到被解读奇石的大体形式等;4,奇石图片与阐释的有机结合等。

四、“奇石展示”的快速化。

这个“快速化”,除非有“奇石博物馆”性质的存在,否则,一切的有关“奇石形式的‘符号’世界”的展示,都是短暂的,具有“快速化”特征。

不可否认,赏石人的那些对每一款奇石之形式美的“碎片化”解读,与当前短信、微博、抖音的兴盛和流行也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同时,这种“碎片化”的解读方式更是对现代人浮躁心态的迎合。

综上所述,“奇石形式的‘符号’世界”之“类型化”特征,它既可以提高玩石人选择奇石的速度,也可以培养赏石人窥探奇石形式美的能力,更可以加速汇集赏石主体领悟奇石形式信息的思路。同时,该世界的“陌生化”特征,又在召唤着赏石人主动地去摄取,并陶醉其中,而不是被动地接受奇石形式之“符号”的刺激。至于这个世界的“碎片化”特征,它既能够沸腾着赏石人的识认热情、挖掘热情、思辨热情以及阐释热情等,也能够促使他们的思维更加活跃地赋予奇石形式以美的联想概念,使之在与其他世界的比较中显得更加炫目。

1.【美】,苏珊.朗格著:《感受与形式》,高艳萍译,江苏人民出版社,2013,第43页。

2.张云鹏、胡艺珊著:《审美对象存在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年版,第105页。

3.法国·杜夫海纳:《审美经验现象学》,韩树站译,文化艺术出版社1996年版,第213页。

④【美】,苏珊朗格著:《感受与形式》,同上,第41页。

《石道》(1-4卷)390

来源:石道讲堂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