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DC 2025的游戏人工智能:从概念热到务实潮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04-08 22:17 1

摘要:2025年3月21日闭幕的游戏开发者大会(GDC)吸引了全球近3万名从业者参与,游戏+AI成为最亮点议题。大会专门设置了游戏人工智能和机器学习两场高级别峰会,连续3天的圆桌讨论及超过50场专题分享。与去年相比,游戏行业整体展现出对AI应用更理性和务实的态度,讨

胡璇 腾讯研究院高级研究员

2025年3月21日闭幕的游戏开发者大会(GDC)吸引了全球近3万名从业者参与,游戏+AI成为最亮点议题。大会专门设置了游戏人工智能和机器学习两场高级别峰会,连续3天的圆桌讨论及超过50场专题分享。与去年相比,游戏行业整体展现出对AI应用更理性和务实的态度,讨论主题从理念设想转向落地实践。英伟达、Arm、微软、谷歌DeepMind与腾讯、育碧、罗布乐思等科技与游戏企业,以及众多的生态公司和中小型团队,共同分享了AI在前沿技术、研发提效、玩法创新等多领域的应用经验。GDC 2025大会现场随着AI的技术进步和工具普及,AI在游戏行业的落地呈现渐进式推进。2024年初,Steam平台要求新上线游戏披露使用AI的情况,腾讯互娱游戏研究中心统计发现[1],美术、音频等效率类AI工具在新产品中的使用率,从2024年2月的4.8%快速上升至2025年2月的13.6%。另一方面,AI和游戏玩法的直接结合还在早期,在游戏中包含实时AI的新产品数量保持在每月个位数新增。Unity、行业咨询机构的调研也显示,开发者中将AI工具引入流程的比例逐步增多,工具使用类型和深度不断拓展。值得关注的是,AIGC技术也引发行业多样声音,特别是关于「人机协同」的方向探讨:如何形成正向循环,而非吞噬行业的黑洞。GDC组委会2025年1月发起的行业调研显示,30%的开发者认为AIGC的使用对行业带来了一定负面影响,比例较去年高出12个百分点,其中知识产权、就业替代等问题成为争议焦点。但长期来看,AI仍被视为提升游戏创作效率、创造全新玩法和类型的的核心驱动力。

本届大会有哪些游戏人工智能的成果发布

GDC 2025上AI相关分享题目的词云图技术进展:神经渲染与通用智能体持续进化软硬一体的神经渲染革命加速前行。黄仁勋曾于2024年提出,未来十年内游戏的每个像素均可由AI生成,核心技术之一神经渲染(Neural Rendering)即由英伟达、AMD、高通等芯片厂商与微软等共同推动。该技术将光线与细节呈现从全实时计算转为“计算+AI预测”结合,能以更低配置生成更逼真画面。英伟达通过《半衰期2》演示了神经渲染与实时光追的协同效果,微软则发布DirectX更新以强化软件支持。此外,提升帧率的DLSS 4已覆盖逾百款游戏,成为推广最快的图形技术。右侧画面显示,开启神经渲染后图像更细腻、内存占用更少通用AI智能体持续进化,玩转更多游戏场景。与“阿尔法狗”只能应对围棋这一种场景不同,谷歌DeepMind持续研究的SIMA(可扩展可指导多世界代理)是一类通用AI智能体,它能够像人类一样理解自然语言指令,并“操作”键盘和鼠标在多样化3D游戏环境中执行超过600种任务。与Manus等智能体相比,SIMA实现了对3D化的多个复杂场景的理解和适应能力,并且能实时响应操作,无需等待。通用智能体不仅验证了游戏作为AI试验场的价值,更为通用人工智能的发展提供了重要参考。基础设施:技术平台、游戏企业和垂类公司共创生态Unity整合的行业调研数据显示,过去一年中,游戏开发者在美术、测试等提效环节使用AI的比例显著上升。因此,游戏AI基础设施建设与工具链优化,成为制作效率提升的关键。Unity此前宣布,Unity6引擎将着力推动人工智能融入整个工作流程,包括集成更多AI模型、借助Unity Muse提供创作辅助、提升AI推理性能、统一本地与云推理体验等,以全方位支持开发者。物理引擎Havok针对虚幻引擎开发的大型世界导航优化工具,可通过分区技术解决NPC寻路的性能瓶颈。Autodesk旗下多个数字内容创作工具,例如用于3D建模的MAYA,也支持用人工智能增强动画工作流;Flow Studio动画软件则可以一键将视频中的真人角色替换为3D卡通人物。大型游戏企业持续加大投入,在技术创新和工具打造方面成为行业引领者。腾讯在此次GDC发布的20项议题中有7项与AI相关,涵盖了从游戏研发、核心体验到游戏安全等不同环节的前沿成果,部分能力已形成工具集向行业开放。游戏AI品牌GiiNEX与《元梦之星》共建的AIUGC平台工具集,提供从灵感到建模的全流程AI创作支持。除此之外,传统的程序化生成方式也有新发展,比如Ancient Cities工具链创新性思考了如何结合中国古代城市的独特人文布局,实现大规模城市的高效生成。游戏安全方面,多模态智能体基于回放(replay)数据识别可疑行为,将复杂作弊场景下的检测覆盖率提升3倍,使用户重复违规率下降超过10%[2]。为契合不同领域细分需求,一个庞大的技术供应商生态系统正蓬勃兴起。国际咨询公司Omdia 于去年 10 月发布的《游戏行业中的人工智能:市场状况》报告中,梳理了 18 个不同的技术类别共119 家相关企业,涵盖 3D 资产创建、游戏世界构建、用户获取等领域。规模上,从初创企业为主到众多大型科技公司纷纷入局,将自身技术能力整合至各自的工具与解决方案中。美国inworld和核心团队来自中国的Meshy、超参数科技,分别从大模型与实时游戏内容结合、3D生成等领域进行分享。Omdia《游戏行业中的人工智能:市场状况》报告中的生态图行业应用:多模态、智能体、AIGCAI队友语音互动成最大亮点,引发体验革新。在这一领域,国内厂商因网络多人游戏侧的丰富积累形成了先发优势。腾讯展示了《王者荣耀》的AI Coaching人工智能辅导方案,以及《暗区突围》中可识别游戏中的数千种物体的AI 队友F.A.C.U.L,实现了自然语言指挥AI队友执行复杂指令和“清理二楼”等模糊指令的能力[3]。网易在《永劫无间手游》PC版中融合NVIDIA ACE技术的智能队友系统,于3月27日正式上线。超参数科技也发布了类似的技术Demo。生成式AI正在重塑开发流程。3D生成迎来较大突破,部分场景下已接近生产可用级别。Roblox开源工具Cube3D的文字生成3D模型能力进一步提升。腾讯的混元3D生成也在近期发布了材质贴图、自动减面等贴合行业实际需求的诸多重量级内容更新[4]。Meshy与Shutterstock Studios则展示了AI生成3D资产的实际应用案例,探讨生成工具与传统建模软件(如ZBrush、Blender)的协作流程,及如何更好处理版权问题。独立开发者在《1001夜》中将LLM作为核心玩法,实现玩家与AI共同创作动态叙事,在从GPT-2到GPT-4的迭代过程中直面幻觉与成本控制挑战。智能NPC行为系统设计进入新阶段。Survios在《异形:叛变入侵》中利用虚幻引擎AI系统与自定义导航技术,打造动态敌人行为系统。战马工作室在《天国:拯救II》中融合目标导向规划与模块化行为树(MBT),构建开放世界NPC的多智能体规划系统。育碧则在《星球大战:亡命之徒》的Sabacc卡牌游戏中,基于人机交互理论与OCC情感模型,设计NPC对手的情绪反馈机制,提升玩家沉浸体验。此前,媒体报道了索尼正在开发中的AI角色的技术原型。机器学习(ML)优化非人类的智能体表现。育碧在《星球大战:亡命之徒》中利用机器学习训练车辆AI系统,通过可靠的训练流程和模型评估方法,解决动态环境下的行为控制问题,同时探讨了ML与传统方案的选择边界。Studio Gobo则在《乐高地平线大冒险》中结合ML与传统方法,控制机器恐龙的复杂运动系统,确保战斗节奏与难度平衡。

AI伦理与法律问题引发深度讨论

生成式AI带来的人力替代,未经授权数据训练对艺术家的威胁,以及高能耗带来的环境问题广受关注。GPT-4o最新图像生成能力的宣传中广泛使用吉卜力风格内容,引发版权争议。AI对重复劳动的高效替代成为共识,但对行业中不同位置的主体和就业者的影响大不相同。基础性岗位、同类的外包岗位受冲击更为严重。而对游戏项目管理者、中小型团队来说,如果AI能深度融合到现有工作管线和流程中,就能进一步释放产能,持续保障内容供给,或者快速完成规模化制作阶段,也利好快进快出的小游戏制作。从历史看,游戏人力资源的侧重,一直在跟随技术进步而发生变化。比如,早在AI时代之前,3D美术流程中的布线、蒙皮、绑骨等流程就已经实现了高度自动化,使美术师得以脱离部分低效、低附加值工作,转向与创作相关的技艺提升。换言之,人在游戏生产中的核心价值要更加聚焦。《愤怒的小鸟》开发商Rovio的看法可以代表一部分行业观点,即AIGC能够在非品牌核心价值的场景中“使艺术家释放时间,而专注于最重要的内容:角色、情感和故事”。Autodesk与Shutterstock Studios在关于道德AI的对话中,同样强调人类艺术家在AI生成内容修正中的核心价值,呼吁建立透明的数据采购协议。尼克松皮博迪律师事务所则聚焦法律风险,分析AI生成内容(代码、美术、叙事)的版权归属困境,探讨玩家对AI创作元素的潜在所有权主张。Rovio展示游戏设计师用AI快速制作“非品牌必要”资产日本一家主营游戏本地化的DMM公司分享了他们探索中的人-机协同新模式。人类扮演语境架构师、质量守门人和创新推动者的角色,专注于构建语境数据库、解决语义歧义和探索新的应用场景,而AI则成为提升效率和扩大规模的强大工具,最终实现“百万字文本1天内处理完毕”、“6个月内完成50款游戏的本土化流程”等能效飞跃。此外,AI在测试、运营环节的自动化应用(如EA的可扩展AI/ML基础设施),进一步降低了全球发行的门槛。AI Agent能力给游戏反外挂、打击灰产带来新挑战。微软、动视、育碧等企业展示了AI在游戏安全领域的应用:《彩虹六号:围攻》通过混合架构分析玩家行为,识别作弊玩家。Twitch与罗布乐思则利用AI参与分析聊天与语音内容中的违规行为。这些技术通过实时数据建模与异常检测,构建了更智能的反作弊体系。

为什么游戏人工智能值得长期关注

游戏被视为AIGC最庞大和最多样化的消费场景,主要基于三个维度的综合优势:其一,作为融合图、文、音视频艺术与交互逻辑的复合型数字媒介,其技术需求严苛性超越了多数消费级场景。高密度CPU和GPU算力集中消耗于顶级视效渲染、开放世界构建及创新玩法开发,加速GPU发展成为大模型核心基础设施。其二,在众多媒介中,游戏能够实现研发、运营、体验全链条AI革新,持续「吃掉」AI上游的技术创新和海量算力。例如《和平精英》接入DeepSeek并将人工智能注入数字代言人「吉莉」后,成为大模型面向用户的全新尝试[5]。其三,游戏是「技术代际跃迁」的显影剂。由2D向3D的升维,促成了《塞尔达传说:荒野之息》式的开放世界与《黑神话:悟空》影视级视效突破。网络化转型孕育出覆盖数亿用户的社交化娱乐体系。AI的进入将很可能再次拓宽游戏的边界,带来「万物有灵」的《头号玩家》《西部世界》级体验。基于以上产业特性,腾讯研究院发布的《2024年度行业大模型发展报告》指出,在主流消费级行业领域,游戏产业与生成式AI技术的融合深度位列第一梯队,应用渗透率和与未来成长性都较为领先,具有潜力。腾讯研究院《2024年度行业大模型发展报告》中多行业的大模型应用情况示意图未来,人们对游戏+AI有更多想象,更高期待。首先是研发助力,AI能否让人人都能做出《黑神话:悟空》级精品作品。虽然现阶段无法实现,但从冯骥等从业者对AI进化的兴奋感不难看出,AI为开发者带来的杠杆力很大,且对越有创意和经验的人的增益越为明显。其次是体验创新,能否深度融入游戏玩法,创造新的类型和千人千面的沉浸式游戏体验。最后,游戏人工智能正结合空间智能、世界模型等前沿方向,增进AI理解人类世界、解决问题的能力。特别感谢腾讯互娱Nicknan、Shutingchen、Joexwyu对本文的支持和建议*大会成果梳理部分,原始资料来自GDC官网会议议程介绍,分析和写作由Deepseek R1辅助进行。

[1] GDC 2025大会官网,

https://gdconf.com/news/welcome-day-1-gdc-2025-connecting-world-through-games[2] 超50场AI演讲登陆GDC,游戏圈集体等待“DeepSeek时刻”, GameLook, https://mp.weixin.qq.com/s/0ZQdTaK4el1P8L1s5cGdTw, 2025年3月25日[3] 全球游戏技术风向标GDC落幕,腾讯游戏分享AI、反作弊等前沿游戏技术成果, 腾讯游戏学堂,https://mp.weixin.qq.com/s/qh0M8OfYJ_Hv-aE4Ruq_8A, 2025年3月27日[4]在GDC上看到如何重建规模宏大的中国古代城市, https://mp.weixin.qq.com/s/PxiMseb8n5tPBQqKS1rn0w, 触乐, 2025年4月1日[5] 游戏的美好:NVIDIA在GDC 2025上揭示了最新的神经渲染和人工智能进步, https://blogs.nvidia.com/blog/gdc-2025-ai-neural-rendering-game-development/, 2025年3月13日[6] 6.GDC25 | DMM分享:六个月翻译50款游戏,AI如何重塑游戏本地化?, GameLook,

来源:烈焰风暴龙王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