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6岁老妈有智慧,用3200退休金,给自己找到一个不寻常的养老方式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04-08 15:30 2

摘要:"妈,你到底要干什么?租店面?你拿什么钱租啊?"我站在那间破旧的小店前,看着母亲从那个褪了色的老式皮包里掏出皱巴巴的租赁合同,心里直打鼓。

母亲把退休金花在了一个奇怪的地方

"妈,你到底要干什么?租店面?你拿什么钱租啊?"我站在那间破旧的小店前,看着母亲从那个褪了色的老式皮包里掏出皱巴巴的租赁合同,心里直打鼓。

这是东关街一间不足三十平米的小店面,红砖外墙已经斑驳剥落,木门每推动一下都发出吱呀的哀鸣,仿佛在抗议岁月的不公。

隔壁是家卖烧饼的老店,炉火的温度和油烟的气味混着岁月的尘埃,透过那扇常年不曾擦拭的玻璃窗渗透进来,让人闻着就觉得沧桑。

母亲王淑芬今年七十六岁,是个退休小学教师,每月退休金三千二百元。前些日子她悄悄租下了这间小店,这事儿还是从邻居李阿姨嘴里传出来的,她说看见我妈跟房东签合同,我当时就愣住了。

"我有退休金啊,一个月三千二,够了。"母亲脸上带着我熟悉的、教了四十多年书的那种倔强和自信,眼角的皱纹里盛满了笃定。

我叹了口气,脑门上冒出几道深深的褶皱:"妈,您七十多岁的人了,该安安稳稳在家享福,去广场跳跳舞,小区遛遛弯多好。"

我低头看了看那双穿了怕是有五六年的老布鞋,心疼得不行:"租什么店啊?您那点退休金刚够自己生活的,还想做生意不成?"

母亲轻轻推开那扇老旧的木门,锈迹斑斑的门铰链发出令人牙酸的声音。里面积了厚厚的灰尘,空气中漂浮着细小的尘埃,在斜射进来的阳光中飞舞,像是时光的微粒。

她的身影在这光线中显得格外瘦小,却又挺拔,像是一棵历经风霜却依然坚韧的老松。

"我不做生意,我要开读书会。"母亲坚定地说,眼睛里闪着光,"专门给我们这些老年人的读书会。"

我愣住了,一时语塞。这个答案太出乎我的意料,我还以为她要卖些小百货或者开个早点铺子什么的。

母亲的眼睛在暗淡的光线下闪着亮光,那是我小时候最熟悉的神情,每当她站在讲台上讲到动情处,眼里就会有这样的光芒。

第二天,我带着妹妹再次来到小店。老远就看见母亲戴着她那条褪了色的蓝色头巾,正在擦拭窗户。

推门进去,发现里面已经焕然一新。母亲已经清扫干净了地面,瓷砖虽然有些旧,但被擦得反光。几张从旧货市场淘来的桌椅整齐地摆放着,虽然有些磨损,但都很干净。

墙上挂着一块手写的木牌:"夕阳红读书会",下面是一行小字:"退休不褪色,老年不老心"。那字迹工整有力,是母亲教了一辈子书的手笔。

"妈,您认真的?"妹妹瞪大了眼睛,不可思议地环顾着这个简陋却干净的小天地,"您把退休金都花在这上面了?"

母亲从一个纸箱中小心翼翼地往出拿书,一本一本地擦拭干净,然后整齐地摆在简易的书架上。

那些是她几十年收藏的书籍,有些已经泛黄,书脊上的烫金字都模糊了,但被她保存得很好。我看到了《平凡的世界》《红岩》《围城》,还有一套《红楼梦》,都是她教书时常提到的经典。

"我这辈子没什么爱好,就爱读书。"母亲把一本《平凡的世界》轻轻放在桌上,手指温柔地抚过封面,就像抚摸一个老朋友的脸,"现在小区里的老年人,有的打麻将,有的跳广场舞,热闹是热闹,可我总觉得少了点什么。"

她停顿了一下,目光投向窗外,那里是一个正在迅速变化的城市:"我想做点不一样的,让我们这些老人也能有个精神寄托。"

我和妹妹面面相觑。在我们的印象中,母亲一直是家里最节俭的人。她的衣服总是穿好多年,就连小区门口新开的水果店,她都嫌贵,非要坐公交车去老远的农贸市场买便宜的。

现在她却要拿出每月微薄的退休金来租店面,只为了一个老年读书会?这在我们看来,简直是天方夜谭。

"您一个月就那么点退休金,房租水电都交了,您自己怎么过?"我揉了揉太阳穴,忍不住问道。

母亲收拾着书籍的手顿了顿,她轻声说:"你爸走得早,我一个人也没什么大开销。老了,钱再多也带不走,我想做点有意义的事。"

她看向窗外,声音轻了几分:"你爸生前最大的遗憾就是没时间看书,他总说等退休了要好好读读那些他一直想看的书。可惜..."

她没有继续说下去,但我明白了。这个读书会,或许也是她对父亲的一种纪念。

七月的天气闷热得让人喘不过气,小店里没有空调,只有一台上世纪九十年代的老旧电风扇"呼呼"地转着,发出沉闷的噪音,却只能带来稀薄的凉意。

母亲却像有使不完的劲儿,她从家里搬来了自己心爱的那把藤椅,每天早上七点准时开门,晚上六点关门,雷打不动。

那把藤椅是父亲在我出生那年买的,已经陪伴了她近五十个春秋。椅子的扶手已经磨得发亮,藤编的部分也有些松动,但母亲对它的珍视程度丝毫不减。

起初,来读书会的人寥寥无几。有时一整天,只有楼下卖馒头的张大娘来坐一会儿,翻翻画报就走了。

有天下午,我给母亲送饭,推门看见她坐在那把藤椅上,膝盖上摊着一本书,专注地读着,空荡荡的店面里只有她一个人,显得格外孤单。

"妈,没人来啊?"我放下饭盒,心里有些发酸。

母亲抬起头,笑着说:"刚才有个人来过,是小区里的老刘,他借了本《激流三部曲》回去看。"

她说这话时笑容满面,仿佛这是一件了不起的大事。

"您大热天的在这儿守着,值得吗?"我忍不住问。

母亲合上书,推了推老花镜:"值得啊,能帮一个人找到精神寄托,就值得。"

这种固执,我再熟悉不过了。小时候家里穷,她硬是省下钱给我和妹妹买书,自己的衣服却补了又补。她常说:"人穷志不能穷,有书就有希望。"

母亲却一点也不灰心,每天都把店面收拾得干干净净,还在门口摆了几盆她从家里带来的吊兰,让这个小店面显得生机勃勃。

她还自掏腰包印了些传单,发给小区里的老人,上面写着读书会的地点和宗旨:"老年人的精神绿洲"。

"你妈这是钱多了烧的。"大舅在电话里直摇头,语气里满是不解,"老了老了,怎么越活越糊涂了呢?现在的老年人谁还看书啊?不都是麻将、跳舞、带孙子吗?"

我不知道该如何反驳。在这个物质至上的年代,母亲的行为确实显得有些"不合时宜"。

但每次看到她在那间小店里忙前忙后的身影,看到她专注读书时的表情,我又说不出让她放弃的话。从她的眼神里,我看到的是满足和快乐,那是钱买不来的。

八月底的一天,我去读书会看望母亲,惊讶地发现店里居然坐了五六个老人。他们有的翻看书籍,有的低声交谈,气氛温馨而和谐。

母亲正在给一位老大爷介绍《红楼梦》,眼睛亮晶晶的,像是被点燃了一样。那是我很久没在她脸上看到的神采。

"你妈真了不起。"一位满头白发的老奶奶拉住我的手说,"我们这把年纪了,能有个读书的地方,真是太好了。"

原来这位老奶奶姓刘,是退休前的中学语文老师,已经七十八岁了。她说自从老伴去世后,家里就剩她一个人,儿女们工作忙,很少回来,日子过得很是寂寞。

"自从有了这个读书会,我感觉生活又有了盼头。"刘奶奶说,眼角有些湿润,"每天早上起来,第一件事就是想,今天要去读什么书,要和大家分享什么。你妈真是个好人啊。"

转眼到了秋天,读书会渐渐有了起色。起初是退休的老教师们被吸引过来,后来附近小区的老人也陆续加入。

母亲给每位来的老人都精心挑选书籍,根据他们的兴趣和阅读能力。对于那些文化程度不高的老人,她甚至会亲自念给他们听,就像当年她教我们认字一样,耐心而细致。

每周三下午,是读书会的交流日。老人们围坐在一起,谈论着最近读的书,分享自己的人生经历。

有的是文革时期的苦难记忆,有的是改革开放初期的创业故事,有的是子女成长的点滴感悟。借着书中的人物和情节,他们找到了表达自己的方式,也找到了被倾听的机会。

我偶尔去看望母亲,总能看到那群银发老人眼中闪烁的光彩,那是被岁月和知识同时打磨出来的光芒。

母亲在读书会里放了一个旧收音机,是父亲生前最爱用的那个上海牌收音机。每天下午四点,她都会准时打开,收听新闻和评书节目。

那些老人围坐在收音机旁,有时沉默地听着,有时热烈地讨论着,就像回到了那个没有手机和互联网的年代,靠着广播了解外面的世界。

"王老师,我这辈子没读过几年书,现在跟着您,居然把《平凡的世界》读完了,真解气!"七十多岁的李大爷拍着桌子说,脸上的皱纹都舒展开了,眼里闪着光,"孙少平那个后生,跟我年轻时可真像!"

"我孙子不信我能写读书笔记,我写完给他看,他都傻眼了!"张大娘得意地说,从包里小心翼翼地拿出一个笔记本,上面密密麻麻地记满了字,"他说,奶奶,您老人家可以啊,这字写得比我还好呢!"

读书会甚至带动了一股写作热潮。一些老人开始写回忆录,记录自己的人生经历;有的写诗歌,抒发晚年情怀;还有的写家书,给远方的子女讲述自己的日常。

母亲找了个漂亮的本子,专门收集这些作品,取名为《夕阳文集》。每一篇都是老人们的心血,每一页都记录着他们的智慧和情感。

在这个小小的空间里,这些本该在家中默默老去的老人们,重新找到了学习的乐趣和表达的舞台,找到了同龄人的理解和尊重。

而母亲,则像一盏明灯,照亮着这个角落,也照亮了这些老人的晚年时光。

。十一月底的一天,母亲拿着一张纸回来,脸色不太好看。

"怎么了,妈?"我问道。

"房东通知明年租金要上涨一倍。"母亲坐在藤椅上,叹了口气。

"一倍?这也太黑了吧!"我忍不住抱怨道。

"人家说这条街现在商业价值提高了,周围的店铺租金都涨了。"母亲解释道,语气里没有抱怨,只有一丝无奈,"我们这种非营利性质的,确实占着人家的铺面不挣钱。"

"妈,干脆不租了吧。"我劝道,"您这个读书会也办了小半年了,该证明的都证明了。现在租金涨了,您那点退休金可承担不起。"

母亲坐在她那把藤椅上,久久不语。藤椅发出轻微的吱呀声,像是在替她叹息。

窗外,飘起了今年的第一场雪。雪花轻盈地落在窗台上,又很快融化,就像短暂的梦。

读书会的老人们都已经回家了,小店里静悄悄的,只有墙上挂钟"滴答滴答"的声音,提醒着时间的流逝。

"现在的老年人生活条件是好了,可心里空落落的。"母亲望着窗外的雪,若有所思地说,"读书会给了他们一个寄托,我舍不得就这么结束。"

"要不,我每月给您补贴点?"我试探着问。虽然我的工资也不高,但看到母亲这样,心里实在不忍。

"不用。"母亲摇摇头,语气坚决,"这是我自己的事,不能麻烦你们。你们自己的小家也不容易,我这把年纪了,还能指望什么呢?"

她起身,拿起一本《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轻轻擦了擦封面的灰尘:"保尔·柯察金在生命的最后阶段,得知自己即将失明,还在赶着写完他的书。咱们这点困难算什么呢?"

就在这时,门外响起了敲门声。推门进来的是读书会的老人们,他们穿着厚重的棉衣,帽子和肩膀上还落着雪花。

寒冷的天气没能阻挡他们的脚步,他们是特意赶来的。李大爷的手里捧着一本厚厚的册子,神秘兮兮的。

"王老师,听说租金的事了。"李大爷搓了搓冻得通红的手,"我们商量了一下,有个主意。"

"什么主意?"母亲问道。

"这是我们一起写的。"李大爷将册子递给母亲,眼睛里闪着光,"我们把在读书会的故事和感受都写下来了,大家都写了一篇。"

母亲翻开册子,一页一页地看着。那些字迹有的工整,有的歪歪扭扭,但每一行每一字都写满了真情实感。

有的写了自己从不识字到能写日记的变化,有的写了读书如何缓解了丧偶后的孤独,有的写了因为读书会结识了忘年交的喜悦。

"我这辈子没想到老了还能学这么多东西。"

"读书会让我不再害怕孤独的晚年。"

"谢谢王老师,让我找回了年轻时的梦想。"

母亲的眼眶湿润了。她抬起头,看着围在身边的老人们,轻声说:"谢谢你们。"

"王老师,我们都是有退休金的人,每人每月拿出二十块钱,一起来支持读书会,行不行?"刘奶奶提议道。

"就是,我们也不能光占便宜不出力嘛。"李大爷附和道,"虽然钱不多,也是我们的一点心意。"

母亲连连摇头:"不行不行,我办读书会是希望大家能有个精神寄托,不是为了收钱。"

"可是没钱交租,读书会就要关门了。"张大娘急道,"我们这把年纪了,好不容易有个去处,可不能没了啊。"

更令人意外的是,房东的女儿小林也悄悄推门进来了。她应该是跟在老人们后面来的,脸上带着歉意的微笑。

"王老师,对不起啊,我爸不知道您这是做公益。"小林说,语气诚恳,"他只是按市场价来定的租金,没有恶意。"

她从李大爷手中接过那本册子,认真地翻看了起来。室内一时安静下来,只有纸张翻动的沙沙声。

小林看得很仔细,时而点头,时而微笑,眼角有些湿润。

"王老师,真是太感人了。"小林合上册子,深吸一口气,"我爸说租金的事可以商量。其实,我妈前几天还念叨着想找个读书的地方呢。"

小林的母亲今年刚退休,是个中学老师,退休后整天闷在家里,很是无聊。她听说了这个读书会,也想来参加。

"我爸说,租金还按原价,但是希望我妈也能来参加读书会,她退休后整天闷在家里,很无聊。"小林说,"不知道王老师愿不愿意收下这个新会员?"

母亲激动地握住小林的手:"当然愿意!你妈是老师,比我懂得多,能来是我们的荣幸啊!"

就这样,一场危机在大家的齐心协力下化解了。。

他捐了一台旧电脑和打印机,让老人们可以打印自己的作品;还给读书会装了一个小书架,比原来那个简陋的货架要好看实用多了。

"我妈这些天变了个人似的,整天高高兴兴的。"老张摸着后脑勺,不好意思地说,"这比什么都强啊。我那涨租金的想法,真是有眼不识泰山。"

春天来临时,读书会迎来了一周年纪念。小小的店面已经容纳不下越来越多的老人,有时候人多了,大家只能轮流坐,有的就站在门口听。

社区居委会了解到这个情况后,主动伸出了援手,邀请"夕阳红读书会"入驻社区图书馆,提供了更大的场地和更多的图书资源。

社区图书馆虽然不大,但设施齐全,有空调和暖气,还有舒适的阅读座椅。最重要的是,老人们不用再担心租金问题,可以专心享受阅读和交流的乐趣。

母亲虽然不再是读书会的唯一负责人,但她依然每天第一个到、最后一个走,为老人们推荐书籍,组织读书活动。

那天,我看着母亲站在社区图书馆的讲台上,向台下的老人们讲解《红楼梦》中的人物关系。她的白发在阳光下闪着银光,脸上的皱纹里盛满了笑意。

台下坐了二三十位老人,比原来读书会的规模大了好几倍。他们听得入神,不时点头或提问。有人还拿着笔记本认真地记着,像回到了学生时代。

这一刻,我仿佛看到了年轻时站在讲台上的母亲,那样充满活力和智慧。而现在,虽然两鬓斑白,但她眼中的光芒丝毫未减。

读书会已经成为这些老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他们不再是被时代遗忘的一群人,而是拥有自己精神世界和社交圈子的独立个体。

在母亲的带动下,读书会的活动也越来越丰富。有时是读书分享,有时是诗歌朗诵,有时是回忆往事,有时是讨论时事。

每个月,他们还会组织一次"文化小旅行",去博物馆、图书馆或者历史遗迹参观。。

回家的路上,母亲挽着我的手,脚步轻快。夕阳的余晖洒在我们身上,将两个人的影子拉得很长很长。

"妈,您这养老方式挺特别的。"我笑着说,心里满是敬佩。

"养老?"母亲摇摇头,眼神坚定而明亮,"我不是在养老,我是在活着。只要活着,就要有光。"

她指了指远处的夕阳:"你看,太阳快落山了,但它照在云上、树上、人身上,还是那么美。老年人也是一样,虽然生命在走向黄昏,但只要心中有光,就能照亮自己,也照亮别人。"

我突然明白了,真正的养老不是被照顾,而是有尊严地创造价值,照亮他人,也照亮自己。

母亲是对的。。

前几天,我去超市遇到了我们小区的物业经理。他告诉我,小区里的老年人问题减少了,邻里关系也比以前和谐了。

"都是因为你妈的读书会啊。"他感慨道,"那些整天无所事事、爱吵架的老头老太太,现在都有事干了,天天念叨着书啊、文章啊,比天天盯着别人乱扔垃圾、占公共区域强多了。"

听到这些,我心里满是自豪。。

她证明了年龄只是数字,真正的活力来自不断学习和成长的心态,来自与他人的联结和互助。

在这个飞速发展的时代,母亲用她的方式告诉我:人生的黄昏依然可以绚烂多彩,余晖也能映照出生命的华彩。

而我,也在她的影响下,开始重新思考自己的生活和未来的养老方式。或许有一天,当我也到了她这个年纪,我会继承她的精神,用自己的方式活出有意义的晚年。

因为正如母亲所说:"只要活着,就要有光。"

来源:恋过的美丽风景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