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法言》中记载:"或问:' 蒙恬忠而被诛,忠奚可为也?' 曰:' 壍山,堙谷,起临洮,击辽水,力不足而尸有馀,忠不足相也。'" 扬雄以冷峻笔触直指蒙恬修长城的代价 —— 开山填谷的壮阔工程背后,是 "力不足而尸有余" 的人间惨剧。这位西汉大儒认为,单纯的忠诚若
今天《资治通鉴》,内容是:
扬子《法言》曰:或问:“蒙恬忠而被诛,忠奚可为也?”曰:“壍山,堙谷,起临洮,击辽水,力不足而尸有馀,忠不足相也。”
臣光曰:秦始皇方毒天下而蒙恬为之使,恬不仁可知矣。然恬明于为人臣之义,虽无罪见诛,能守死不贰,斯亦足称也。
读后感想是:
一、历史镜鉴:扬雄与司马光的千年对话
1.扬雄的批判:忠不足相的血色长城
《法言》中记载:"或问:' 蒙恬忠而被诛,忠奚可为也?' 曰:' 壍山,堙谷,起临洮,击辽水,力不足而尸有馀,忠不足相也。'" 扬雄以冷峻笔触直指蒙恬修长城的代价 —— 开山填谷的壮阔工程背后,是 "力不足而尸有余" 的人间惨剧。这位西汉大儒认为,单纯的忠诚若以万民血泪为代价,终究难掩其不仁本质。
2.司马光的辩证:不仁之臣的忠节之光
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给出了更复杂的评价:"秦始皇方毒天下而蒙恬为之使,恬不仁可知矣。然恬明于为人臣之义,虽无罪见诛,能守死不贰,斯亦足称也。" 他一方面承认蒙恬作为暴政工具的残酷性,另一方面又肯定其 "守死不贰" 的臣节,这种矛盾评价恰恰折射出历史人物的多面性。
二、山河为证:蒙恬军事工程的地理密码
1.黄河几字湾的战略智慧
蒙恬北击匈奴,不仅是一场军事征伐,更是一次地理战略的精妙布局。他在鄂尔多斯高原构建起 "因河为塞" 的防御体系,将黄河天险纳入军事防线。黄河的几字湾宛如天然的护城河,奔腾河水成为游牧骑兵难以逾越的障碍 。蒙恬又在河岸构筑堡垒、设置关隘,与人工修筑的长城相互呼应,形成双重保险。《汉书》记载其 "树榆为塞",在兰州榆中一带广植榆树,这些榆树不仅起到固沙保土的生态作用,更成为阻滞匈奴骑兵的天然屏障,形成了一道别具一格的 “绿色长城” 。
2.长城修筑的地理哲学
秦长城的修筑,是蒙恬对地理形势深刻洞察的杰作。它并非随意延伸的砖石防线,而是巧妙利用了 400 毫米等降水量线这一农牧分界的自然规律。在鄂尔多斯高原,蒙恬将战国时期秦、赵、燕三国的长城连为一体,筑起了西起临洮、东迄辽东的万里防线。长城沿着山峦起伏、河谷纵横的地形蜿蜒伸展,"因地形,用险制塞",充分利用山川险阻,减少工程量的同时,极大增强了防御效能。长城成为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之间的缓冲带,它是军事防线,也是两种文明在地理上的对话与对峙。
三、千秋评说:从军事工程到文化图腾
1.帝国双璧:长城与直道的时空交响
蒙恬主持修建的直道,北起九原(今内蒙古包头),南抵云阳(今陕西淳化) ,构成了古代的 "高速公路"。这条全长 700 多公里的军事要道,逢山开路、遇谷填壑,“堑山堙谷,千八百里”,与长城形成了 “一横一纵” 的战略网络。直道的建成,使秦朝的军事调动能力大幅提升,骑兵从咸阳出发,数日即可抵达北疆,极大地巩固了边疆防御。它不仅是军事战略的通道,更成为中原文化向草原传播的纽带。后世的考古发现显示,直道遗址至今仍留存着当年车马辚辚的印记,诉说着曾经的辉煌。
2.蒙恬悲剧的现代启示
蒙恬临终所言 “不敢辱先人之教,以不忘先帝”,既是封建忠君思想的深刻体现,也揭示了权力场中的生存困境。他手握重兵,本有反抗的实力,却因忠诚于秦室而选择赴死,这种忠诚与无奈,构成了蒙恬悲剧的内核。他的悲剧提醒后世:真正的忠诚不应是盲目服从,而需以苍生福祉为念。这种辩证思考,恰是历史留给现代人的精神财富。在追求正义与忠诚的道路上,我们应保持清醒的头脑,权衡利弊,不被权力和权威所左右。
四、清平乐・长城怀古
长河落日,万里烽烟没。谁记当年征戍客,血汗凝成城堞。
而今丝路花香,驼铃犹绕山梁。且看春风拂处,青史自有评章。站在鄂尔多斯高原的秦长城遗址上,我们既能触摸到历史的厚重,也能听见文明交融的回声。蒙恬的功过是非,终将随黄河水东流而去,但他留下的地理遗产与精神思考,却永远镌刻在华夏文明的基因里。这或许就是《资治通鉴》给予我们的最珍贵启示: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地为鉴,更能明得失。
来源:第一人称讲地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