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知识】几种春季常见呼吸道传染病防控知识要点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04-08 16:01 2

摘要:随着季节交替,引起呼吸道传染病的病原体也悄然发生了些许变化,流感进入4月份将逐渐回落至非流行季水平,鼻病毒、腺病毒、人偏肺病毒等可能会出现共同流行的态势,但整体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将处于较低流行水平。

随着季节交替,引起呼吸道传染病的病原体也悄然发生了些许变化,流感进入4月份将逐渐回落至非流行季水平,鼻病毒、腺病毒、人偏肺病毒等可能会出现共同流行的态势,但整体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将处于较低流行水平。

流行性感冒简称流感是由流感病毒感染引起的急性呼吸道感染,感染人类的主要型别为甲型流感病毒、乙型流感病毒,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甲流、乙流。流感在我国以冬春季多见,传染性强,易在学校等集体单位引起暴发。

1.传播途径:主要通过飞沫传播,也可以通过接触传播。潜伏期1-3天,发病后1-7天具有传染性。

2.临床表现:发热、咳嗽、咽痛、头痛、全身肌肉关节酸痛、不适和乏力等,以发热和全身症状更为明显,尤其对于儿童、老人和患有慢性疾病的人群,流感可能导致更严重的并发症。

3.健康提示:在症状出现的48小时内服用抗病毒药物,能有效缓解疾病症状、缩短症状持续时间。

人鼻病毒是小RNA病毒科、鼻病毒属的一种,是人患普通感冒的主要病原。大约有10%-20%的成年人感冒是由鼻病毒感染引起,婴幼儿感冒有15%-30%是由鼻病毒致病。

1.传播途径:一是通过飞沫和气溶胶传播;另一种是通过被污染的表面传染,包括直接人与人接触传染。

2.临床表现:咽喉痛、流涕、鼻塞、打喷嚏和咳嗽;另外一些患者同时会出现肌肉酸痛、疲劳、乏力、头痛、肌肉无力、食欲不振等。

3.健康提示:儿童与成人相比更容易感染鼻病毒,儿童每年可感染8~12次,而成人每年可感染2~3次。有文献报道其疾病负担从轻微的普通感冒和急性中耳炎扩展成严重的喘息。鼻病毒的早期发现,让患者在急性感染期间得到有效治疗至关重要。

腺病毒是引起呼吸道感染的重要病毒病原,在儿童中可引起严重的下呼吸道感染。主要发生在冬季和春季,在儿童、生活在封闭环境中的人群、免疫功能低下的人群中普遍易感。

1.传播途径:飞沫传播、接触传播和粪口传播等。潜伏期3-8天。

2.临床表现:多数感染者症状较轻或呈自限性,临床表现与流感相似,多为咳嗽、发热、咽喉痛和流涕,可同时出现胃肠道症状。重症患者可能出现胸腔积液、重症肺炎、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等并发症。

3.健康提示:腺病毒传染性高、致病机制复杂、靶器官多样,常引起呼吸道、消化道和眼等多器官感染。目前尚无特异性抗病毒药物,临床上以对症支持、免疫调节治疗和针对并发症的治疗为主。

人偏肺病毒发现的时间较晚,虽然发现较晚,但血清学研究表明它已在人类中存在60多年,且在世界各地均有分布,在冬季和春季传播最为活跃有关。

1.传播途径:主要通过飞沫以及接触传播。孩子很容易在接触被污染的物体(如门把手、手机、玩具等)后,再摸自己的眼睛、鼻子或嘴巴,导致病毒进入体内。人群普遍易感,潜伏期一般为3-6天。

2.临床表现:发热、咳嗽、鼻塞、流涕、声音嘶哑等。对于高危人群也有可能引发严重的下呼吸道感染。

3.健康提示:大多表现为轻度自限性疾病,多数人的症状在1周左右可以得到缓解。目前临床中并没有针对人偏肺病毒的疫苗和特效药物,目前的治疗手段以对症治疗为主。若感染人偏肺病毒,不可盲目使用抗病毒药物。

肺炎支原体是一种大小介于细菌和病毒之间的微生物,肺炎支原体引起的肺炎是我国5岁及以上儿童最主要的社区获得性肺炎。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但多在秋冬时节。

1.传播途径:主要经飞沫传染。潜伏期2-3周,发病率以青少年最高。

2.临床表现:肺炎支原体感染临床症状轻重不一,大多起病不急,有发热、厌食、咳嗽、畏寒、头痛、咽痛、胸骨下疼痛等症状,以发热和咳嗽为主要表现。

3.健康提示:肺炎支原体具有广泛的呼吸道传播性,起病缓慢,病程迁延,初发时临床症状较轻(多为头痛、咳嗽、发热等呼吸道症状),不具有特异性,甚至根本无症状。肺炎支原体肺炎患儿早期使用抗菌药物治疗,能够有效减轻患儿咳嗽、发热等症状,控制病情进展,缩短病程。

近期,沈阳本地新冠病毒感染总体处于低水平流行态势,病例报告稍有增多,均为奥密克戎变异株。随着新冠感染病例的上升,学校作为传染病聚集的高发场所,学生感染和出现聚集性疫情的风险较大。

预防以上几种常见的呼吸道传染病,建议学校和托幼机构采取科学的防护措施,主要是以下几个方面。

1.学校和托幼机构要做好传染病的防控知识培训和健康教育。应配备专职或者兼职卫生专业技术人员或者保健教师,开展传染病预防控制工作。每学期根据传染病流行特征安排日常的传染病防控知识培训,开展对教职员工、学生及学生家长的传染病预防控制健康教育。

2.严格落实晨午检制度及因病缺勤追踪制度,做到传染病早发现、早报告。学校和托幼机构应每日对学生进行晨检,了解学生的出勤和健康状况,观察学生的精神状态、询问学生健康状况、登记因病缺勤情况。教师应通过观察、询问等手段,重点检查学生中有无发热、咳嗽、皮疹、腹泻、结膜充血等症状发生,做好记录并及时报告学校疫情负责人。学校疫情负责人负责指导各班开展学生晨检工作,对各班晨检结果进行核实、排查和处理,做到传染病病人的早发现、早报告。

3.室内增加通风.天气条件允许时,每天自然通风2-3 次,每次不少于30分钟。使用空调系统的环境通风次数应为每小时2次。

4.个人做好自我健康监测。如出现发热、咳嗽、咽痛等呼吸道感染症状,建议尽可能居家休息,避免参加聚集性活动或前往人群密集的室内公共场所。症状较重时,应及时就诊,注意科学佩戴口罩,以防传染他人。

来源:年年有余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