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滋去世的人越来越多?医生再次强调:宁可去约会,也别做这6事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09-05 19:30 1

摘要: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为了方便大家阅读理解,部分故事情节存在虚构成分,意在科普健康知识,如有身体不适请线下就医。

本文1818字 阅读3分钟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为了方便大家阅读理解,部分故事情节存在虚构成分,意在科普健康知识,如有身体不适请线下就医。

“你还年轻,不会得艾滋的,别太紧张。”

“现在不是都有药了吗?得了也能活很久吧?”

在很多人眼里,艾滋病似乎已经成了一个“老掉牙”的话题,甚至有人觉得它离自己很远。然而,现实却狠狠地打了脸。

根据中国疾控中心公布的数据,近年来我国每年新报告的艾滋病病毒感染者病人依然在不断增加,尤其是在20-39岁青壮年群体中,占比超过70%。而令人担忧的是,很多感染者直到发病才被发现,错过了最佳治疗时机。

艾滋病没有远去,它只是悄悄靠近。

让我们摆脱误解,用科学的眼光看清这个“隐形杀手”,也提醒大家:宁可大胆去约会,也别做下面这6件事!

很多人对艾滋病的印象还停留在“高危人群”和“特殊职业”,但事实上,性传播已经成为我国艾滋病传播的主要途径,占比超过九成。

尤其是年轻男性,在性观念开放、信息获取不均、缺乏防护意识的多重影响下,成为感染的高风险群体。

2023年,仅高校学生中就报告了超3000例新发病例。这不是个案,而是趋势。

不要以为“我不乱来就不会感染”,只要存在无保护的性行为,就存在风险。

“现在不是有鸡尾酒疗法吗?得了也能活几十年。”

这句话并没错,但少了一个前提:早发现、早治疗

艾滋病毒一旦进入人体,会悄无声息地破坏免疫系统。刚感染时可能没有任何症状,但病毒却在体内疯狂复制。如果不检测、不治疗,等到免疫力几乎崩溃、出现发热、腹泻、反复感染等症状时,治疗效果已经大打折扣。

而且,病毒一旦发展到艾滋病期,死亡率会显著上升。很多人不是死于艾滋本身,而是死于它带来的各种并发症。

所以,别再拖延,也别再侥幸。早测、早治,才有希望。

与其担心“约会会不会出事”,不如先避开真正的高风险行为。医生一再强调,这6件事,真的比约会危险得多。

1.从不使用安全套

无保护的性行为是艾滋病毒传播的“高速通道”。很多人觉得“熟人没事”“看着干净就行”,但病毒不会看脸。

任何时候,正确使用安全套都是防护的第一道屏障,无论对谁、在哪、何种方式。

2.通过非正规渠道输血或注射

虽然现在正规医疗机构的输血/注射都非常安全,但一些非法场所仍存在交叉感染风险。

纹身、穿耳、打针、采血等,一定要确认器具为一次性用品,操作人员有正规资质。

3.以为“无症状”就代表“没感染”

艾滋病毒有窗口期,即感染后的一段时间内,体内病毒水平低,检测可能呈阴性,但仍具有传染性

很多感染者因为没症状而放松警惕,结果既传染了他人,也耽误了治疗。

4.频繁更换性伴侣却不检测

性行为并非洪水猛兽,但频繁更换伴侣、缺乏防护意识,就会大幅提高感染风险。

定期进行HIV检测,是对自己负责,也是对伴侣负责。国家疾控中心建议:有高风险行为者每3-6个月检测一次。

5.轻信“偏方”或虚假“治愈”广告

目前,艾滋病尚无彻底治愈的方法,所有声称“根治艾滋”的产品或疗法,都是骗局。

相信科学,遵循医生建议,才是唯一正确的选择。

6.忽视心理健康,陷入自暴自弃

部分感染者在确诊后出现严重心理问题,有的甚至放弃治疗或故意传播病毒。

这不仅违法,更会加剧疾病恶化。国家和各地都有心理辅导与支持服务,感染者应及时寻求帮助。

艾滋病并不是“绝症”,更不是“道德问题”。

它是一种病毒感染,与感冒、乙肝一样,关键在于科学预防、规范治疗。只要早发现、早治疗、规范用药,携带者可以像普通人一样工作、生活、结婚、生育

目前,我国已将艾滋病抗病毒治疗纳入国家基本医疗保障,免费提供药物,并建立了覆盖全国的随访与支持系统。

疾病不可怕,可怕的是无知与偏见。

我们鼓励健康的情感和性生活,但前提是——有知识、有防护、有底线

别让“怕艾滋”成为拒绝爱情的借口,更别让无知成为染病的导火索。

宁可大胆去爱,也别做那6件事。

守住底线,保护自己,也是对爱负责的表现。

参考资料: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中国遏制与防治艾滋病“十三五”规划》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我国艾滋病疫情最新数据通报》

中华医学会感染病学分会.《艾滋病抗病毒治疗专家共识(2021版)》

北京佑安医院.《艾滋病防治基础知识》

感谢每一位关注我们的你!有你在,我们会更好!

来源:健康新宠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