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0年美国人均GDP是我国的140倍,2000年是我国的38倍,如今呢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09-09 10:50 1

摘要:美国、咱们中国,这俩名字近些年听得太多,你问谁都会说句“老话题了”。可就这两家伙——一个老牌富人,一个后起之秀,还就是怎么聊都停不下来。偶尔夜里刷到“中美PK”的帖子,我都忍不住多看几眼。毕竟,我们以前和美国差多少啊?那会儿改革开放刚起步,有人说中国想追美国,

美国、咱们中国,这俩名字近些年听得太多,你问谁都会说句“老话题了”。可就这两家伙——一个老牌富人,一个后起之秀,还就是怎么聊都停不下来。偶尔夜里刷到“中美PK”的帖子,我都忍不住多看几眼。毕竟,我们以前和美国差多少啊?那会儿改革开放刚起步,有人说中国想追美国,跟蚂蚁搬山似的。可谁能想到,这四十多年,我们竟一步步把差距死死咬住,甚至还在慢慢抹平。

1978年,别说美国,就是日本、德国在我们眼里都像天花板。家里穷,有多穷?那年我大伯修电线,买根铜丝都得攒票,别说吃肉了。全国算下来,一年GDP不到4000亿,人口倒是快十亿,但大家手上的钱远远不能和美国家庭比。美国呢?把腰一挺,GDP两万多亿美元,堆成小山都看不见头。你要真和他们比生产力,那真是没法比。美国那时候造飞机、汽车,咱处处得学人家,每年新车几百万辆,我们自己产的一万来辆,还说不定哪天半路抛锚。

你想想生活,就更扎心。那时候很多农村小学娃娃连课本都借不到——有些镇二十五个孩子共用一本语文书!美国小孩却人手好几本童话。说文盲,咱们国家还真“实诚”:那会儿差不多十个人有八个不识字(我爷爷就是,老说看不了红头文件心里烦),美国同龄人基本上都毕业了初中。别看这只是“识不识字”,这背后是整个工业、科技、城市建设的底层短板。说句难听的,当时中国人和美国人一起搞实验,真是不在一个路数上。

尽管迁移了很多劳动力投入工厂,工厂还真不敢放开手脚,怕亏怕赔。美国企业家还忙着研究股票、兼并快餐巨头,而老百姓家里修个收音机得攒好几年。搞出口呢,咱们只能算是“应付顾客”,进出口加起来,真没个大县的产值多。那个年代,别人一提到中国,常会心生疑虑:你们真能行?我们自己也不会太自信,毕竟天堑一样的差距,靠纯喊口号是填不上的。

不过,能撑下来的事谁也没说死。1978年选了“改革开放”——那是一步险棋。第一步棋下在农村,没敢贸然搞城市。大伙抱着试试看的劲儿,有的包产到户,有的承包地块。我舅舅种田特别有冲劲,后来还靠联产承包添了闺女的缝纫机,喊说“比以前哪年都轻快!”那种干劲,其实已经说明一切。

早期成果看着微小,但拉开一段来看,每一步都很实。比如,黑龙江一家农机厂引进外企设备,过去只会修拖拉机,十年之后已经能自个儿装配收割机,质量也扎扎实实。农村粮食连年大丰收,个体户冒出来,市场边上熙熙攘攘。那会儿谁要说“咱马上能追超美国”,那肯定当笑话听。但,空气里就是有种变的味道。

与此同时,国际上风起云涌。八十年代末南美债务危机,很多发展中国家陷入停滞,但中国叫板“计划经济”,认认真真搞起了外资试点。珠海有人坦言“不怕丢脸先引进”,那时候不仅有来自欧洲的新厂房,甚至美国IBM、香港李嘉诚的投资都敢进来了。按现在的话说,这是一种极大的气量,也是一种胆子——你再牛的美国企业,也得和咱打交道。

到了90年代初,南方沿海城市陆续跑出优等生。深圳,按理说就是个小渔村。可是只花了十年,就闹得全世界投资商连夜排队过关。听深圳本地人说,那阵子摩托车送菜从早到晚没断过,市民工资高得让河北亲戚都发愣。可中国北方一些城市还没彻底尝到好处,每当新闻联播播南方开放消息,乡里人常说“我们啥时候也能赶上啊”。社会有落差,有心气,也有不服输。

中美差距肉眼可见缩小。九十年代美国也在变,他们硅谷上市公司如雨后春笋,可背后产业工人却减少了。咱中国“世界工厂”慢慢成了气候。用不起美国产品,没关系,我们能造出小灵通、红双喜、长虹电视,老百姓第一次用上自己牌子的家电。有些外商当时看衰,说“价格战别玩大了吧?”可中国品牌一不怕苦,二敢低价,结果反抢了外贸单子,出口货柜火车从哈尔滨一路到汉堡码头。那种忙碌和自信,是过去几十年不曾有过的。

进入二十一世纪,变化愈发快得让人眩晕。北京奥运、上海世博、杭州电商崛起……每一步都让中美距离更近点。记得2004年广东城中村里打工妹第一次团购手机,嘴上不说,可心里的自豪都要溢出来。那会儿我们GDP虽然不敌美国,但经济增速每年都能甩开洋人几条街。邻国比如韩国、新加坡,和咱一起涨势,偶尔还开玩笑“咱们得学学中国速度”。

2008全球金融危机那阵,许多发达国家元气大伤。美国人民退休金缩水,房主断供,湾区媒体头版全是“失业潮”。没想到中国反倒乘势扩内需,家家搞家电下乡,城市打通快递网络,农村也能用上城里才有的小家电。从国有企业改制,到民营经济爆发,这波“中国制造”“中国消费”浪潮,让世界都得重新掂量一下中国的份量。

再跨一步,中国加入世贸后的这些年,外贸走上大路,世界各地都离不开“MADE IN CHINA”。2010年一声“超日”,全世界都知道中国制造可以支撑庞大市场,也能影响产业链走向。反观美国,也在折腾产业回流和新科技,但常常进退两难。

再说现在,2020年以后,疫情、外部打压、新技术较劲,中美之间新矛盾越来越多。中国人更自信了。十四亿人口,自己搞疫苗、搞电商直播,外部压力反倒熬出了新的韧劲。年轻人习惯全球网络,外卖、共享单车、移动支付已经成常态。你走在北京、深圳、成都,能感受到一种日新月异、气场不输美国的生活质感。

冷静算账,中国在GDP总量上和美国还差点,但人人心态早不同了。从最初“咱得追上去”,到现在“做好自己”,这一程走得比电影还精彩。我们常说“美国强在历史积淀,中国赢在无限可能”,都是有生活体会的闲话。

回头想想,这几十年,除了政策带队,靠的还有千千万万个像你我一样平凡的人:种田的,打工的,研发芯片的,做核酸的,摆摊卖烤串的……他们撑起了中国的烟火气,也推着这艘巨轮奋力向前。

大家都好奇,中国啥时候能真的“超美”?其实“超不过去”并不丢人,一切追求也不是为比谁更像第一,而是让日子越过越暖乎,让孩子多点盼头,能在世界舞台上拍着胸脯说“这就是中国”。有些问号,也许几十年后还有人讨论。但“要不要和美国比”“要不要争第一”,早已不是我们关心的唯一问题。

日子一天天走着。没人能预料下一场风雨,咱们脚踏实地活着,也许惊喜还在前头。谁说民心所向、时势所趋,不能在家门口慢慢实现呢?

来源:财经大会堂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