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从出生那刻开始,我们的人生之旅,已经启程。一路上,我们会遇见一些人,遇见一些事。遇见一些物,一次次遇见,组成了人生之旅一个个心动驿站。
从出生那刻开始,我们的人生之旅,已经启程。一路上,我们会遇见一些人,遇见一些事。遇见一些物,一次次遇见,组成了人生之旅一个个心动驿站。
人生断舍离▲
遇见欢喜,我们的旅程,便是晴天。
那些快乐的音符,点缀在时光的弦上,旋转跳跃,牵引我们的心情,自由飞翔,甚至不舍。
遇见欢喜,我们的旅程,便是晴天▲
笔者遇到断舍离杂物的过程,就像火车起步:
起初缓慢,拖沓,费力,痛苦。一旦“势能”产生并积聚,列车就会越开越快,在铁轨上丝滑如飞。
对爱书人而言,断捨离书籍是天大的难事。北魏人李谧就说了:“丈夫拥书万卷,何假南面百城。”藏书多,家里堆得满坑满谷,左拥右抱,不但带来实实在在的成就感,“大学者”、“爱读书”的人造形象也立即可视化了。客人来访,每每惊叹赞美一番,主人心里美滋滋的,也就忘记,其实那些书自己并未读过几本。它们排列在书架上,只是完成了书籍的不幸使命:招灰。
对爱书人而言,断捨离书籍是天大的难事▲
我曾是这样的“爱书人”。过往人生十多年间,因为种种因缘,接盘老辈儿人的旧藏,塞满三个五层的大书架。
加上四小架自己历年胡乱攒的书,规模就很可观了。巴尔扎克小说《路易.朗贝尔》写爱书少年朗贝尔,一目十行,记忆惊人。他的读书心得令人心有戚戚:“我常驾着一叶词语的扁舟,遨游于黑暗的过去。这种漫游美不胜收,犹如昆虫栖息于一片草叶,听任它随着河水流淌。我从希腊出发,先来到罗马,然后穿越到现代社会的广阔天地。”
在书海中随流漂荡,转眼十来年过去,我这只草叶上的小虫才发现──或者说不得不承认──自己的啃书能力有限,“以有涯随无涯,殆已。”而且,寒暑易节,研究和阅读的兴趣都改变了。从前向往的学术高峰,如今高山仰止,虽不能至亦不悔。有些书则已过时。最主要的是人到中年,在各方面都折腾不动了。所以戒之在得,知止不殆,决意把书断捨离。
所以戒之在得,知止不殆,决意把书断捨离▲
最初当然像火车起步,缓慢而痛苦。
放下这本,拿起那本,每一本都如人生未竟的愿望,以为“迟早”“有朝一日”会实现,但终于无心无力而未成。但想到“生有涯而知无涯”,想到搬家之累,就先从学术书籍下手。太冷门的,尽可去大学图书馆借阅。同类题材的,保留一两本即可。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乃至更早出版的,纸张泛黄,一概请出。如此竟去掉一百本有余,在地板上堆成三座小山。此时“势能”已成,已读而不想再读的书,为应付考试备课写论文而买的书,过去十年没翻过且此后也不太可能去读的书,作者相赠盛情难却的书,翻翻即可迅速做决定,逐一下架。书架上空出四长排,果然感到神清气爽,且有一种“我不装了”的轻松:这些书要一一读之,臣妾做不到啊!
书架上空出四长排,果然感到神清气爽▲
淘汰掉的书籍,要为它们妥善安排归宿。
最简单的是装进车里,捐到救世军之类慈善机构。但我的书有些太偏门(论文集、研究专著、外语书籍之类),大概不适合普通读者,最好转赠喜好者。子曰:“道不行,乘桴浮于海,从我者其由与?”“由”指子路(仲由)。孔子的爱徒,颜回第一,子路当属第二。每个学年毕业季,我都会在周围人堆里遇到一两个颜、路之辈,这时让他们来办公室,大包小包带走。晚辈们把书籍装箱时,我在一旁顺手选几本出来閒扯一番,仿佛又重温了旧梦。“哇,老师,你也读漫画!”“我这是博览群书,懂么?”于是皆大欢喜。
成堆书送给晚辈儿读书人▲
书聚书散,就像各种收藏之物,人只是将它们暂时聚集在一处而已。
因为搬家,因为战乱,曾在一起的书又散落四方。《路易.朗贝尔》写法国大革命期间,小城梅尔附近的修道院和城堡被劫,藏书论重量出售,朗贝尔的舅舅趁机购买了两三千册。清朝怡亲王府“乐善堂”搜集江南多处著名藏书楼的书籍。清末震钧《天咫偶闻》记载:“咸丰庚申(一八六0年英法联军攻入北京)以后,人家旧书多散出市上,人无买者,故值极贱,宋椠亦多。”恭亲王奕䜣的智囊朱学勤,高阳历史小说《慈禧前传》写辛酉政变时一再提到的人,就在当时收聚了大量“乐善堂”流散到民间的藏书。
高阳历史小说《慈禧前传》▲
被迫零星出售心爱藏书以餬口的普通人,尤其值得悲悯。
雨果《悲惨世界》描述马白夫老先生(后来牺牲在街垒)靠卖自著《植物图说》度日。“七月革命”一起,图书行业面临危机,首先卖不出去的就是《植物图说》这类书。马白夫卖家具,卖衣物,家里实在揭不开锅了,才忍痛一本又一本卖掉珍版书。“打开他的书柜,好像一个做父亲的被迫交出儿子让人家砍头,不知选谁好。面对那些书,他望来望去,久久不决,继而狠心抓出一本,夹在胳膊下面出去了。”“旧书贩子看见他非卖书不可,只出二十个苏收买他当初花了二十法郎买来的书。”
《悲惨世界》▲
鲁迅《〈死魂灵百图〉小引》,说果戈里《死魂灵》的插画,以十九世纪中期之前俄国画家阿庚的最有名。
其图集在苏联已很难得,却于一九三五年出现在上海一家旧书店,是一八九三年的版本,百图完备。鲁迅推测是十月革命之际,某个热爱艺术的俄国人带了逃到外国,抱守十六年,才不得不出售以换衣食。
生于和平之地,我虽然断捨离掉好些书,却仍能积聚旧版珍藏。但我知道,或迟或早,一本本,一批批,我也将把它们断捨离。李清照《金石录后序》:“有有必有无,有聚必有散”,人失之,人得之,又何怨?
果戈里《死魂灵》的插画▲
接续开篇前言,人生路上,我们需要适时停下来,整理自己臃肿的行囊。
梳理那些让自己不愉快的记忆,梳理那些很沉重而压抑的情感,那些将自己纠缠不清的思绪。学着放手,是一件很难的事。因为抓住,是人的一种本能。而放手,则是人生旅程中我们需要一直学习的本领。
苏格拉底曾经站在繁华的古希腊大街上,说,这个世界上,竟然有那么多东西,是我不需要的。是啊,不需要的东西,就应该清减。人生,需要做减法。人生,需要断舍离。懂得取舍,才会获得人生的自由,获得真正的幸福。
苏格拉底塑像▲
曾国藩说:“既往不恋,未来不迎,当下不杂。”
人生之路,往往是懂得放下,才拥有更多,懂得舍取,才更好的得到。往后余生,生命中的一些人和事,情和缘,当断则断,当舍则舍,当离则离,不要让自己在犹豫和后悔中蹉跎人生。断舍离,是每个人生命中的一剂良药。学会断舍离,便拥有了最顶级的自律,有最好的方式度过余生!
人生无非都是一边得到,一边失去。得到并不意味着可以开心,失去也不代表着可以痛苦,
人生下半场,学会断舍离,才是最顶级的自律。随着时间的推移,有很多东西都会变的非常鸡肋,留之无用,弃之可惜,不仅占据了大量的空间,也会造成内心的负担。而层次越高的人,越是懂得去繁就简,懂得什么该舍弃,什么该断绝。
人生无非都是一边得到,一边失去▲
“表面看断舍离是一种家居整理收纳术,从深层来看是一种活在当下的人生整理观。”——山下英子(生于东京,日本早稻田大学文学部毕业。颠覆百万人生活方式的史上最强人生整理概念"断舍离"创始人。)。
正常来说,断舍离,是指把不必需、不合适、过时的东西统统断绝、舍弃、离开,并切断对它们的眷恋,过上简单、舒适、自在的生活。后来,“断舍离”指的不仅仅是东西,也包括思想、情感、关系甚至是人。
《断舍离》——山下英子▲
断舍离并不是一道必选题,只是生活的一个选项,无论怎么选择,怎样做,做得怎么样,内心高兴便好,生活过得更好便好。
《断舍离▪七律》——佚名
纷繁尘世欲何求,断舍方能解百忧。
旧物堆山遮望眼,新愁积海覆行舟。
抛除赘累心常净,简敛行装意自悠。
舍去浮华归本真,清风明月伴春秋。
来源:鹰瞳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