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我在异乡的梦里,常常会梦见一座座青翠的山峰,我知道,那是故乡的山。故乡文登,地处胶东隆起区的东部,境内大小山峰2700余座,其中海拔300米以上的有名山峰39座,可谓群峰迭起,连绵不断。这些山总是和我的童年连在一起,曾给我留下了美丽的梦幻,虽然我离家久远,可故
我在异乡的梦里,常常会梦见一座座青翠的山峰,我知道,那是故乡的山。故乡文登,地处胶东隆起区的东部,境内大小山峰2700余座,其中海拔300米以上的有名山峰39座,可谓群峰迭起,连绵不断。这些山总是和我的童年连在一起,曾给我留下了美丽的梦幻,虽然我离家久远,可故乡的山以及发生在这些山上的故事,从没因为时光的流逝而淡远,它们一直沉淀在我心中。
故乡诸山之祖当属昆嵛山,位于境西与牟平、乳山交界处。主峰泰礴顶,海拔923米,为胶东半岛东部最高峰。昆嵛山以自然风光、名胜古迹和胶东革命圣地而闻名。此处山势陡峭,崖谷幽奇,松翠林茂,泉润四野,四季景色各异,真可谓“昆嵛叠翠”,与层层波浪相映;“泰礴云海”,与黄海雾霭共舞。说到古迹,也是数不胜数。远在汉唐之际,山上已有三皇宫、禅教寺、无染寺、岳姑殿等。金元时期,盛极一时的道教全真派发祥于此。
该派祖师王重阳曾率其七弟子修炼传道于昆嵛山区,留下了烟霞洞、神清观、玉虚观、东华宫、朝阳洞、玉皇后阁、契遇庵等道教遗迹。其中的圣经山,顶峰有一巨石屹立,高5米,长15米,状如新月,俗称“月牙石”,上刻老子《道德经》上下卷及附记,共6000余字,为国内道教摩崖石刻之最,世所罕见。1992年被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昆嵛山还是胶东地区的革命根据地。
1935年农历十一月四日,中共胶东特委发动的农民暴动失败后,于得水等率部转入昆嵛山区坚持游击战争;1941年8月,八路军山东纵队五旅十四团和五支二团,在地方武装配合下,向盘居昆嵛山的国民党“抗八联军”发起进攻,激战三昼夜,解放昆嵛山区,从此成为胶东抗日根据地。那时,我正值年幼,常常站在村头,向西北方向眺望这座神秘的大山,听大人讲八路军打鬼子的故事。后来,冯德英的长篇小说《苦菜花》的问世,使这座英雄的大山,更是名播四方。80年代后,政府投资开发昆嵛山旅游区,修复了圣经山道教遗迹,重建东华宫,新塑七真五祖雕像等,架设空中索道1680米,昆嵛山已成为国内有名的旅游圣地,名列《中国名胜词典》一书。
俗话说: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故乡的许多小山,虽然高不出众,却史册有名。
文山,位于文登市区东侧,高不过海拔百米,在现今的文山公园内。据《太平寰宇记》记载,秦始皇东巡时行至此地,见龙石上有黄氏兄弟翻晒片片书写着经文的树叶,又见此处竟家家诗书户户耕读,始皇帝龙心大悦,停车辇登一山,筑就召文台,召天下文人至此,颂四海一统,歌天子功德,一时文人墨客纷至沓来,激扬文字,各领风骚,此地始称“文登”,这片山水养育之人,也被誉为“文登学”之美名。北齐时文登设县,取山为名,沧海桑田历1400多年,文登建制保留至今。1980年于此始建文山公园,占地面积8677平方米。1991年扩建文山公园,占地面积31.6万平方米,投资800多万元修复召文台等名胜古迹。“文山公园”四字系现代书法家启功手迹。
巨大的石坊阳面阴刻对联:“祖龙驻跸文氏登山古县得名自昔始,农夫晒字黔首知书昆嵛佳话至今传”,横幅“秦代遗踪”,为著名书法家、教育家于植元先生撰并书。拾级而上,右有钟楼,左有文星石亭。正面是宏伟的召文台,高12.3米,建筑面积480平方米,由赵朴初书额。台分上下两层,上层为秦始皇召文蜡像馆,下层为“文登学陈列馆”,内展文登历代名人事迹与著述。央视播放的专题片《漫话文登学》,使这座“文山”及“文登学”,更是名扬华夏乃至海外。
天福山,是位于文登大水泊镇西北18华里处一个风光秀美、群峰环抱的小山包。提起天福山名字的由来,有一段典故。
大水泊村,有于氏家族,被称作东海望族,在清朝出现过一位功名卓著者--顺治乙末进士、康熙户部左侍郎于可托。其侧室张氏生有二子,次子于其询出生之日,正是父亲侍郎任上运筹得意之时,举家欣喜,寄予深情厚望,遂命名“天福”,意为天降鸿福。果然,于其珣不负厚望,官拜雍正朝刑部山西司主事、广东肇高廉罗(肇庆、高邮、廉州、罗定卅)道按察司副使--道台。因其为官清廉,业迹非凡,深得雍正帝赏识,连下金版,急令进京,拟委重任。对此,其珣判断失误,疑为奸臣诬陷,大祸临头,呑金死在任上。“天福”归天,朝野痛惜,御批厚殓。灵柩从江南运回故里,葬于那个山包上,后人因敬其人其事,信口习称此山为天福山,久传得名。
天福山的闻名不仅因此,更重要的是发生在这里的天福山抗日起义。
1937年12月24日,中共胶东特委在此举行威震胶东的天福山起义,宣布成立“山东人民抗日救国军第三军”,打响了胶东抗日救国第一枪,一时间,“天福山”三个大字响彻齐鲁大地。1960年,我初进北京,在中国革命历史博物馆见到了这面鲜红的起义大旗时,作为文登人,顿觉无比荣耀。1952年,为了纪念天福山起义,国家拨出专款,在天福山脚下,创建了天福山中学,在建校十周年的1962年,一代文豪郭沫若,亲自题诗志贺。诗曰:“天福原由人力造,前徽专赖后人传”。世人闻此,感叹不已:天福先德,惠及后生!此山现存庙屋5间,是天福山起义时特委会会址。
1972年,建筑面积1500平方米的“天福山起义纪念馆”落成,馆内陈列许多珍贵的革命文物。山上的“天福山起义纪念塔”,建于1973年,塔上阴刻毛泽东手迹“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和郭沫若手书“天福山起义纪念塔”。1977年天福山被公布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现在这座名山,不仅是文登的重点旅游区,还是山东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还有两座位于文登南部的小山,也值得一提,它们的出名与李龙爷的故事有关。
一座山叫柘阳山,这是离我家最近的一座小山,在今侯家镇境内,距黄海边只有十华里左右。我就读的文登四中,座落在此山西十华里处。那时,我天天都能与此山谋面,可就是这座近在咫尺的山,我一直认为它的名字是“遮”阳山,当我已年过花甲重回故乡时,方知此山为“柘”阳。
传说秃尾巴老李(即李龙爷)的母亲,家住此山北面的山后郭家村,李龙爷离家出走后,其母病死娘家,被娘家人葬于柘阳山上,于是建祠堂,修庙宇,每年农历3月初,在此赶山会3天,人山人海,香纸缭绕,热闹非凡。虽然后来龙毌坟被迁至父家的昌阳山,但柘阳山的乡亲仍在山上修了龙毌假坟,山会照常进行,到抗日战争前夕方停。1941--1942年,在开展反“扫荡”、反“蚕食”的对日斗争中,为防止日军利用庙宇设据点,文登抗日民主政府,发动群众将山上的庙宇拆毁。2001年我回故乡时得知,现在柘阳山上重新修起了龙毌坟、龙王庙,群众自发赶起了山会,每年正月十五前后,一连数日人们络绎不绝地登山朝拜;谷雨时节,沿海渔民也车水马龙到山上烧香许愿,祈求平安。每当此时,乐坏了商家,他们借机来个“山会搭台,经济唱戏”,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另一座山叫回龙山,原名昌阳山,位于文登宋村镇北5里许。传说中的李龙爷,家住此山东边的山东村。相传清康熙年间,李龙爷交其母坟由柘阳山改葬于此山,乡里百姓纷纷捐款筹资,在山上修起了龙母祠、龙毌庙、龙王殿、龙池及龙毌故居等许多精巧建筑。山上,甬路贯通,石碑、神像、灯塔、戏楼等雕塑设施,各得其位,庄重而气势恢弘。
每年农历3月2日是龙毌生日,人们便将农历3月1日至3月5日定为山会日期,十里八乡的百姓,远近商贾,各类艺人,涌会此处,物资交流,小吃摊点,各种杂耍,京剧戏班等应有尽有,以及烧香许愿的,闲逛看热闹的,人涌如潮,好不热闹。农历6月8日是李龙爷的生日,传说生日这天,李龙爷从黑龙江回来,总会给乡亲带来一场雨,滋润家乡的土地。所以到了这一天,各村百姓都蒸着大饽饽,带上香纸,到山上烧纸上供,祈求龙王爷保佑风调雨顺。人们传说:“李龙爷回来啦!”由此昌阳山改名回龙山。
1941年8月19日,回龙山被日军占领,这座人们祈福的山岭,成为祸国殃民的日军据点。可惜经过这场抗日战争及以后的“文化大革命”,山上的古建筑已被破坏得所剩无几。所幸的是,山上那株距今420余年的古槐仍在,因它树枝盘曲而长,形如伞,故称盘龙槐。提起此树,还有一段传说:相传李龙爷9岁时,在京城张天师家打杂,结识了在京城做尚书的文登籍人丛兰。
一次,丛兰要回文登老家察祖,李龙爷得知后对丛兰说:“咱们是老乡,你回家我没什么送你,就送一把伞吧,路上遮遮风雨。”可临上路也不见把伞送来,丛兰只好起轿登程。一出门,发现有朶浓云飘在半空,轿走云走,轿停云停,那朶浓云始终罩在轿的上空。待丛兰到家下轿后,那尕浓云便飘向回龙山,落地生根,化作一株形态奇异的盘龙槐。现在,这株古槐虽然树干已枯硬,近年却从基部又发出一些新的枝叶,葱郁蓬勃.令人叹为观止。
现在,回龙山和柘阳山一样,在龙毌生日时,人们纷纷上山祭祀,并已列入旅游开发项目。
故乡还有许多名山,如:小孤石、龙门崮、摩天顶、黄道顶等等,每一座山都有一个典故或一个美丽的传说。当我鹤首白发重新回到故乡,面对群峰叠翠的故乡的山,真是百感交集,大有“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之感。但令我欣慰的是,如今故乡的山,真是今非昔比,在家乡的经济建设中,已处于举足轻重的地位,旅游也好,山会也罢,都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查看一份资料得知,1998年文登旅游接待中外来客58.87万人次,其中海外游客6700人次,总收入8.09亿元。可以断言,文登能够取得全国综合经济实力百强县、农村综合实力百强县、文化先进县等荣誉称号,境内诸山是立了汗马功劳的。想到此,我真想放开喉咙,为今天故乡的山而大声喝彩!
来源:半岛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