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座城市靠民歌出圈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09-13 18:13 1

摘要:一声起调,千人应和。 在 “放歌陕北 唱响中国”2025陕北民歌榆林合唱大会开幕式现场 , 《山丹丹开花红艳艳》《保卫黄河》 ……一首首镌刻着时代记忆的旋律以多声部合唱的形式次第响起,回荡在榆林的夜空,照进不同年龄观众内心。

为了民歌,榆林很拼

“ 一道道的那个山来呦,一道道水,咱们中央红军到陕北 …… ” 9月6日晚,榆林世纪广场上,74岁的“陕北民歌歌王”王向荣一开嗓,苍劲辽阔的嗓音瞬间点燃全场。

一声起调,千人应和。 在 “放歌陕北 唱响中国”2025陕北民歌榆林合唱大会开幕式现场 , 《山丹丹开花红艳艳》《保卫黄河》 ……一首首镌刻着时代记忆的旋律以多声部合唱的形式次第响起,回荡在榆林的夜空,照进不同年龄观众内心。

2025陕北民歌榆林合唱大会开幕式现场 观众热情合唱

近年来 ,陕北民歌正以崭新姿态 展现在公众面前 。在抖音, “ #陕北民歌” 相关视频累计播放已超146亿次;2024年“歌从陕北来”抖音挑战赛曝光量达5.6亿;90后歌手贰强创作的创新民歌《爱青山爱绿水爱蓝蓝的天》,单平台播放量突破3.9亿。 陕北民歌走红背后,不仅有着民歌文化的创新,更有着城市文化建设的深刻思考。

陕北民歌 为何 走红

陕北民歌能够持续 “出圈”,并不是偶然。作为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承载着黄土高原上人民最真实的生活情感和历史记忆,其高亢激昂的旋律、朴实无华的歌词,淋漓尽致地展现了陕北人豪迈豁达的性格。

“好歌是从心里流出来的,没有对黄土地贴心贴骨的爱,唱不出那股劲儿。”王向荣说。他从府谷县马茹疙瘩村走出,自幼跟随父母学唱二人台,曾在内蒙古赶牲灵时将生活的酸甜苦辣都融进歌声。他带《走西口》走进人民大会堂,也曾在黄河民歌春晚上演唱《天下黄河九十九道弯》,让黄土高原的声音响彻全国。

正因为歌声中饱含真挚的情感,当王向荣在开幕式再次唱起《山丹丹开花红艳艳》时,当那些带有红色记忆的经典旋律响起时,才能引发如此强烈的现场共鸣。

2025陕北民歌榆林合唱大会开幕式王向荣(前排中)与韩军、苏文演唱《山丹丹开花红艳艳》

“一首首经典曲目,不仅好听,更唤起了我们对往昔岁月和奋斗精神的共鸣,这就是文化的魅力。”一位现场年轻观众感慨道。

西华大学 “飙之梦”合唱团领队张国仲也表示:“陕北民歌直白、硬朗、直抒胸臆,和南方民歌是很不同的体验。”

除了情感底蕴,创新表达更是关键。此次参演的许多合唱团都融入了现代元素。山东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合唱团将民歌《五子炮》与现代歌剧形式相结合,令人耳目一新;西华大学 “飙之梦”合唱团和沈阳红星合唱团还精心制作背景视频,增强演出的视觉感染力;开闭幕式上多首歌曲采用“民歌+交响乐”编配,带来震撼听觉体验。

中国音乐家协会陕北民歌研究会副会长韩军指出: “以合唱大会的形式系统演绎陕北民歌,在陕北属于首次。未来我们将邀请更多词曲作者来榆林采风,让这朵‘山丹丹花’在新时代绽放得更绚烂。”

大会特邀顾问、中国音乐家协会顾问孟卫东也强调: “榆林在陕北民歌领域地位关键,不仅榆林小曲广为人知,很多重要曲目也发源于此。本次大会对中国合唱事业有重要意义,将为民歌在全国范围内的传承与弘扬注入新动力。”

榆林真下 “血本”

陕北民歌借势 2025陕北民歌榆林合唱大会 再次走红,是榆林长期系统性培育的一次集中呈现。

陕北民歌起源于原始狩猎,到西汉时期,才出现有明确创作时间并被记录下来的《上郡歌》。明清时期,榆林城建立后,随着大量移民迁徙而来,带来了晋、陇、冀等地的民间曲调,再与陕北本土音乐融合,形成独具陕北特色的民歌体裁。榆林也就成为陕北民歌的重要发源地和传唱地。

榆林市政府非常重视陕北民歌的传承与发展。 2025年7月,榆林发布了《榆林市陕北民歌保护传承和发展条例(草案)》的说明(下简称《条例(草案)》),拟通过立法建立系统性保护机制,明确政府职责、资金保障和传承人权益,推动民歌的活态传承。该《条例(草案)》还从保护传承、人才培养、传播发展、保障措施、法律责任等多维度为陕北民歌在榆林的发展规划出清晰蓝图。

事实上,榆林对民歌的保护很早就已开始。 2018年,全国首家陕北民歌博物馆在榆林建成。漫步其中,泛黄的老照片、斑驳的手稿、古老的乐器,无不讲述着陕北民歌如何从黄土地里破土而出,又是怎样历经风雨洗礼,化作永恒的旋律。如今,这座博物馆已成为黄土高原上一座新的文化地标,吸引着全国各地的游客慕名而来参观游览。同时,博物馆持续开展“民歌进校园”活动,开办了两所少儿陕北民歌传习所,现有学员超过160人,为民歌传承储备后续人才。2023年,榆林学院还将陕北民歌和陕北说书纳入公需课,标志着非遗正式进入高校课堂。

陕北民歌博物馆全景

榆林还构建了国家、省、市、县四级陕北民歌非遗名录体系,其中有关陕北民歌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 4个、非遗传承人4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有8个、非遗传承人13人。收集整理各类陕北民歌3000余首,编辑出版《陕北民歌大全》《府谷二人台艺术》《陕北道情》《永远的信天游—榆林印象》等书籍。

为促进民歌融入现代生活,榆林积极拥抱新媒体,运营 “榆林非遗”抖音号、开设“陕北民歌”专栏,培育“陕北之声”“黄土风情网”等自媒体账号,目前相关平台总粉丝量已超700万,构建起立体化、广覆盖的宣传矩阵。据悉,榆林还在推动陕北民歌影视化创作,计划拍摄主题短剧、微短剧和影视剧,进一步拓展其现代表达路径。

从政策制定到具体实施,榆林正用实际行动打造陕北民歌文化多元发展模式。随着未来民歌资源与地域文化、文旅深度融合,榆林已然将陕北民歌打造成为展示城市魅力的重要名片 。

重塑城市名片

陕北民歌的走红,不仅关乎艺术本身,更与城市发展深度关联。榆林正将这一文化 IP融入城市肌理,重塑其外在形象与内在精神。

“榆林将以此次大会为契机,进一步挖掘陕北民歌的文化内涵与时代价值,将民歌资源与地域文化、文旅发展深度融合,让陕北民歌成为展示榆林魅力、讲好榆林故事的重要名片,让这片土地上的音乐瑰宝焕发出更持久的活力。”榆林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徐刚表示,本次合唱大会,既是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赓续弘扬,更是榆林坚定文化自信、建设文化强市、唱响中国声音的生动实践。

事实上,榆林在打造这张 “音乐名片”上早已多方发力。2024年,榆林在北京举办为期半年的“榆林·陕北民歌展”,参观总人数近30万人次。全市80余项非遗代表性项目、500多名传承人参与展示,非遗文创和农副产品销售额超120万元。

同年,中国展团亮相 2024年柏林国际旅游交易会。在“文化陕西”推介会上,榆林带来的陕北秧歌、横山老腰鼓、陕北民歌等非遗项目惊艳亮相。郭涛、雒胜军等民歌手现场演唱《山那边》《赶牲灵》《泪蛋蛋抛在沙蒿蒿林》等歌曲,极大提升了榆林在国际上的知名度。

近年来,榆林还持续加强民歌创作,《走榆林》等新创民歌与《歌从黄河岸边来》《岁月韶华》等民歌剧,纷纷成为塑造城市形象的重要文艺作品。

9月9日,榆林在世纪广场举办“2025陕北民歌新歌发布会暨非遗惠民演出”,新发布《黄土恋歌》《黄河儿女情》等三首原创歌曲,进一步丰富了陕北民歌的时代内涵。

2025陕北民歌新歌发布会暨非遗惠民演出现场

值得一提的是,合唱大会同期举办的 “美好生活周”,集文化展销、非遗体验、农特品推广于一体,成功打造“民歌+文旅”创新模式,将文化流量转化为消费场景,吸引更多游客体验地道的榆林风情。

从民歌 IP打造到文旅融合推进,榆林不仅传递着音乐本身,更弘扬了其中所蕴含的坚韧、乐观、奋斗的精神品质。这座城市通过民歌的传唱与创新,凝聚出积极向上、开放包容的城市精神,为高质量发展注入了持久的文化动力。

余音绕梁,合唱大会虽然已经落幕,但这场民歌盛宴,不仅是传统文化焕新的见证,更是一座城市文化自信与创新实践的生动表达。榆林正在用实际行动证明,传统文化不仅能 “活下来”,更能“火起来”,成为照亮未来的一盏灯 。

来源:看世界(精选)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