紧急预警!澳洲达尔文出现华人专骗华人骗局,多名留学生已中招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09-14 21:35 1

摘要:近期,有留学生Tom爆料,紧急提醒计划前往澳洲达尔文的背包客们:务必警惕一名自称 “鹿”“Kane” 或本名陆某某的人士(已无中国国籍),此人名下关联公司为 XX Bakery PTY LTD,无论寻找何种工作,都请提高警惕,谨防受骗!

“这,是我能做的最好的反击。”

近期,有留学生Tom爆料,紧急提醒计划前往澳洲达尔文的背包客们:务必警惕一名自称 “鹿”“Kane” 或本名陆某某的人士(已无中国国籍),此人名下关联公司为 XX Bakery PTY LTD,无论寻找何种工作,都请提高警惕,谨防受骗!

该留学生Tom表示,今年5月,该老板以开拓市场开店为由,邀约他合伙经营,声称Tom出资80%、他占20%。随后,该老板伪造设备采购及开店费用发票,骗Tom转账144500元人民币,并骗取10000澳元现金(目前仅退回2000澳元),但至今未提供任何设备。

期间,Tom多次沟通协商,均未获回应,他与Gateway Shopping Centre洽谈的商铺租赁合同也因拖延被商场撤回。

Tom直言,事到如今,追回被骗的财产希望渺茫,但只要能让一个人提高警觉、能唤醒一个潜在的受害者,骗子就少得逞一次。“这,是我能做的最好的反击。”

事实上,该老板的恶行远不止欠薪,其行骗案例更是不胜枚举,从员工到供应商再到合作伙伴,受害者遍布多个行业。

来自马来西亚的打工度假者Jane向留学生日报表示,此前通过Facebook 达尔文工作群组找到一份快闪面包店的工作。“该老板(Kane)承诺一切合法,还提及正在装修两家新店,我便提交了个人资料,但未签订正式合约。”

然而七个星期的工作中,Jane从未收到过澳洲法律规定必须提供的工资单。按双周发薪制度,Jane应得四次工资,实际仅收到三次,且被扣除15%“税款”,老板却未为Jane缴纳任何养老金,Jane已就此联系澳洲税务局(ATO)。

后续Jane多次与老板太太沟通薪资问题,她却以“不清楚情况”推脱。最后两周,Jane的工时从每周30小时骤减至3小时,此后老板对Jane的信息、电话、邮件均无回应。Jane向澳洲公平工作委员会(FairWork)投诉,购物中心管理方却告知该店已停止运营。更令人气愤的是,老板太太发短信称,因Jane举报,帮Jane追薪更难,还否认知晓欠薪事宜。

Jane向留学生日报表示,目前公平工作委员会仍在尝试联系老板,工作人员表示若三周内仍无法联系上该老板,Jane需自行支付300澳元费用,通过小额法庭追讨欠薪。

“老板正是利用打工度假者和留学生的顾虑钻空子。”Jane直言,除了耗时费力外,不少受害者因签证限制(如学生签证打工超时)不敢维权,只能拿现金工资,无法通过法律程序追讨。

而在Jane将遭遇发到网上后,众多曾在该老板手下工作的人联系她,均反映未收到工资单和养老金。

另外,据达尔文打工度假群友反映,此人有赌博恶习,赢钱就随意发钱,输钱就骗薪赖账。多年前做团购时,收了钱就以“商品丢失或损坏”为由拒不履约,还存在打老婆、无证驾驶等劣迹,甚至自称撞死过土著。

此外,他还拖欠建筑商XXXXX PROJECT SOLUTION PTY LTD上万元澳币,同样试图用假发票蒙混过关,失败后导致工程停工;因欠款从North Lakes Shopping Centre跑路,且被Casurina Shopping Centre终止合同;另拖欠一名教育系女性合伙人数万元澳币,多名曾为其工作的人至今在辛苦讨薪。

为帮助大家防范此类骗局,有群友总结了该人士的典型行骗套路:

首先,操作者会主动出击寻找目标,尤其瞄准小商户、摊位老板等群体,以合作做生意为噱头四处询问,凭借热情主动的态度降低对方的防备心。

紧接着,为了获取初步信任,他会极力营造自身实力雄厚的假象,不断强调自己有钱、有强大背景,用虚无的“硬实力”为合作画下美好蓝图。

在勾起对方兴趣后,他便抛出具体合作条件:由自己“提供技术支持”,而合作方则需要承担资金投入。由于他在沟通中表现得十分专业且自信,条理清晰地阐述“合作方案”,很多人在这一步便信以为真,愿意投入资金开启合作。

然而,一旦合作启动,各种不合法、不合规的问题就会暴露。他不仅不按规定出具工资单,还拒绝为员工缴纳养老金,甚至频繁拖欠工资,让合作方和员工的权益受到严重损害。当受害者提出质问时,他又会使出推卸责任的招数,要么以“自己忙”“正在开新店”为由拖延搪塞,要么让妻子出面声称“什么都不知道”,将责任推得一干二净。

若事情进一步闹大,他的态度便会彻底转变,要么对消息视而不见、拒不回应,要么突然反咬一口,威胁质问者涉嫌诽谤,试图用恐吓手段让对方知难而退。

如果说被合作人欺骗是孤立的单个事件,其伤害局限于一对一的信任崩塌,那么,还有不少人遭遇的,则是更令人防不胜防的“团伙式围猎”:他们不仅陷入了有预设剧情的“剧本”、扮演各色角色的“演员”、伪造关键凭证的“道具”所构建的骗局。

更可怕的是,这套精密运作的流程,专门针对人性弱点设计,让人一步步从怀疑走向轻信,最终酿成难以挽回的后果。

作为美国藤校的一名研究生,Lisa从没想过看过反诈宣传的自己会被骗掉六十七万人民币。

这场噩梦的序幕,来自3月15日那个自称“纽约总领事馆”的电话。电话那头,对方精准报出Lisa的姓名、身份证号与护照号,又引导她“核实”其官方号码,随即以“护照被冒用”为由,将通话“转接”至所谓的“广州公安”。

屏幕那头,“刘警官”通过Skype视频让Lisa“正式报警做笔录”,还细致地教Lisa“如何保护个人信息”——这一连串看似专业的操作,让Lisa深信自己的身份信息真的落入了他人之手。

几天后,“刘警官”带来了所谓的“案件进展”,语气凝重地告知Lisa涉嫌参与一起跨国电信诈骗案,一张用其身份注册的银行卡,已接收了247万元赃款。紧接着,他向Lisa展示了“逮捕令”与“保密令”,反复叮嘱Lisa严禁向任何人透露案情。

接下来的日子,诈骗团伙用密集的信息轰炸向Lisa灌输“跨国诈骗案”的细节,将Lisa拖入深度精神操控的漩涡,甚至对Lisa实施24小时视频监控。

最终,他们露出了獠牙,要求Lisa缴纳“保释金”,还教其谎称这笔钱是“留学生资金证明”,把筹措资金的压力全部转嫁给了父母。Lisa父母四处奔波、东拼西凑,甚至不惜贷款,一次次将钱转到了他们指定的账户。

Lisa不止一次怀疑过自己被诈骗了,甚至特意跑到纽约总领事馆当面核实,即使在得到疑似被诈骗的信息后,Lisa还是未能识别这场为其量身而做的骗局。

不止是美国,澳洲也有不少电诈洗钱留学骗局,不过app不是Skype而是改用teams、discord或者telegram。

开头的话术也极其相似,不论是银行卡还是电话卡,最终都将矛头指到信息泄露。为使该话术真实可靠,诈骗团队会将掌握的个人信息、出行信息、入住信息、火车票航班信息向受害者确认。

紧接着就是“做笔录”。诈骗分子会通过视频通话的方式,让受害者看着屏幕上的“笔录内容”进行确认,甚至要求受害者手持身份证拍照“存档”,以此进一步获取受害者的信任并固定其“配合调查”的假象。

在这个过程中,他们会不断强调案件的“严重性”和“保密性”,警告受害者不得向任何人透露,包括家人和朋友,否则将承担“法律责任”,从而切断受害者与外界获取真实信息的渠道,使其更容易被操控。

近年来,针对留学生的电信诈骗案件呈高发态势。诈骗分子精准拿捏留学生身处异国他乡的信息差短板与孤独焦虑、急于求助等心理弱点,不断翻新诈骗套路、精心设局布套,让不少同学蒙受财产损失与心理创伤。

为帮助同学们避坑防骗,留学生日报结合当下常见的诈骗伎俩与核心防范要点,梳理了这份实用避坑指南。

要识破诈骗,首先需明确“真警察、真机构”的行事逻辑即“三不原则”:不“线上办案”、不“秘密办案”、不“电话审问”。

一般来说,国内警方绝不会跨国开展“线上办案”或“远程录笔录”,澳洲本地警方办案也必须当面出示证件,不会仅靠电话下达指令;若真涉及案件,警方会第一时间联系你的家人,或通过合法途径上门沟通,绝不会要求“保密”“不许告诉亲友”;无论中外警方,都不会通过电话、FaceTime对“嫌疑人”进行审问。

这些电视剧都不敢上演的情节,现实中更不可能存在。

既要牢记理论,也要知晓当下诈骗的几大形式。具体来看,针对留学生的诈骗,多以“身份伪装+紧急施压”为核心,其中,“假冒公检法”是最高发类型。

诈骗分子自称“国内公安”“国际刑警”,以“涉嫌洗钱、身份被盗用”等理由制造恐慌,要求提供敏感信息、下载远程控制软件,甚至诱导转账至“安全账户”,还会以“保密”为由阻止你联系他人。这类来电往往主动提供‘中文服务’,口音多带有明显的港澳台地区特征,相对容易识别。

“假冒大使馆”诈骗则以“护照过期”“领取文件”为由,索要“补缴费用”;“假冒运营商、银行”则谎称“套餐异常”“账户被盗”,套取密码和验证码,或通过“快递理赔”短信发送钓鱼链接。

若发现情况可疑,首要原则便是“不接、快挂”。

陌生来电尤其是“+86”“+00”开头的国际来电直接拒接,接听后若听到“办案”“转账”等关键词,立即挂断。若心存疑虑,务必通过官方渠道核实:怀疑公检法诈骗可拨打澳洲报警电话000(紧急)或131444(非紧急),或联系中国驻澳使领馆;核实机构信息需查询官方客服,切勿相信来电提供的“转接号码”。

与此同时,坚守“不透露、不转账”底线,绝不泄露个人敏感信息,凡是要求转账的全是诈骗。若不慎受骗,立即冻结账户并报警,及时告知父母和学校寻求帮助。

诈骗套路虽多,但只要保持冷静、擦亮双眼,牢记“不轻信、不透露、不转账”,就能守护好自身财产安全。

正如Tom 所言,只要能让一个人提高警觉、能唤醒一个潜在的受害者,骗子就少得逞一次。“这,是我能做的最好的反击。”也是本文存在的意义。

来源:留学生Daily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