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此前俄军对基辅发动了一次大规模导弹袭击,一次性发射了超过 10 枚不同类型的导弹,包括“伊斯坎德尔”战术导弹和“口径”巡航导弹。
在俄乌冲突中,饱和打击战术让美国引以为傲的爱国者防空系统原形毕露。
据俄罗斯卫星通讯社报道,此前俄军对基辅发动了一次大规模导弹袭击,一次性发射了超过 10 枚不同类型的导弹,包括“伊斯坎德尔”战术导弹和“口径”巡航导弹。
爱国者防空系统理论上具备一定的多目标拦截能力,但当面对如此高密度、多方向的导弹攻击时,它根本无法招架。
从数据上看,美国官方宣称爱国者系统的拦截成功率能达到 80%以上,但在这次饱和打击中,实际拦截率不到 30%。
大量导弹突破防线,使得基辅火光冲天。这就如同用密集的雨点去冲击一把小伞,即便小伞有一定的遮雨能力,也会被倾盆大雨所淹没。
饱和打击战术通过量变引发质变,成功撕碎了所谓的铁穹防线,让爱国者系统沦为废铁。
北约长期以来对自身军事技术充满傲慢,然而俄军的“白菜价”导弹却打破了这种局面。
以俄军的“天竺葵 - 2”自杀式无人机为例,这种无人机成本相对较低,据《简氏防务周刊》估算,每架“天竺葵 - 2”的制造成本约为 2 万美元左右。但它却拥有出色的作战性能。
在实战中,“天竺葵 - 2”能够精确打击目标。它可以携带一定重量的战斗部,对敌方的军事设施、后勤补给点等进行有效打击。
而且,它还具备智能化的飞行能力,能够根据预设的航线自主飞行,避开一些简单的防空拦截。
北约此前认为这种低成本的武器难以对其构成威胁,但在俄乌战场上,大量“天竺葵 - 2”无人机的出现,让北约的防空体系疲于应对。
这体现了俄军在低成本智能化改造方面的成功,将原本看似普通的“铁疙瘩”改造成了战场上的智能杀手。
在俄乌战场上,俄军使用的 3 吨级超级炸弹成为了战场上的一大杀器。以 FAB - 3000 航空炸弹为例,它重达 3 吨,爆炸威力巨大。
据俄罗斯国防部公布的数据,一枚 FAB - 3000 炸弹在爆炸时,能够产生半径超过 100 米的杀伤范围,对地面上的建筑物、工事等造成毁灭性的打击。
在一次对乌军防御工事的打击行动中,俄军战机投放了数枚 FAB - 3000 炸弹。原本乌军精心构建的多层防御工事在炸弹的冲击下瞬间瓦解,大量士兵被掩埋。
这种强大的破坏力改写了现代战争规则,让人们意识到在战争中,重型炸弹的作用依然不可小觑。它就像历史上的钢铁洪流一样,以强大的冲击力冲垮敌人的防线。
西方在俄乌冲突初期对俄军的军事产能存在严重误判。他们认为俄罗斯在长期的经济制裁下,军事生产能力会受到极大限制。
然而,俄罗斯采用了类似“人民战争”的分布式生产体系。
以炮弹生产为例,俄罗斯不仅依靠大型军工企业,还动员了众多中小企业参与生产。
据《纽约时报》报道,俄罗斯在冲突爆发后的几个月内,炮弹的月产量从原来的3万发提升到了 8 万发以上。
这种分布式生产体系就像一个庞大的军火库,源源不断地为俄军提供武器弹药。
西方的防空系统在面对如此大量的弹药攻击时,显得力不从心。
他们的产能无法满足高强度的战争需求,而俄罗斯却能够通过这种特殊的生产体系维持军事供应,这也解释了西方为何拦不住俄式“人民战争”军火库。
从经济视角来看,俄乌战场让人们看到了防空导弹成为赔本买卖的现实。以美国的爱国者防空导弹为例,一枚爱国者导弹的成本约为 300 万美元。
而俄军的一些低成本导弹和无人机,如前文提到的“天竺葵 - 2”无人机,成本仅为 2 万美元左右。
在一次防空作战中,乌军发射了多枚爱国者导弹拦截俄军的无人机和导弹。据统计,乌军发射了 10 枚爱国者导弹,拦截了 3 架“天竺葵 - 2”无人机和 2 枚巡航导弹。
从成本上计算,乌军花费了 3000 万美元的防空导弹,而俄军被拦截目标的总成本不到 10 万美元。
这种巨大的成本差距暴露了现代战争经济学的致命死穴,传统的防御体系在面对低成本、高数量的攻击时,可能会陷入经济困境。
综上所述,在俄乌冲突中,俄军通过饱和打击战术、低成本智能化武器、重型炸弹的运用以及独特的生产体系,让美国的爱国者防空系统失去了应有的作用,同时也展现出了强大的导弹技术和战争潜力。
来源:史地启示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