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从个人与集团利益考虑,内塔尼亚胡也面临个人政治生存与法律困境,弹丸之地,空间有限,客观来说此人又是雄才大略又不甘心“隐藏才华”的人,所以需要通过持续制造安全危机,转移国内矛盾,维护自身政治地位甚至规避法律风险。
内塔尼亚胡的意志太坚定了!公开宣称摧毁加沙城、打击任何一个不驱逐哈马斯的国家、让数万妇女儿童丧生而毫无愧色……内塔尼亚胡为什么如此疯狂、强硬或者说意志坚定?
内塔尼亚胡及其政府当前表现出如此强硬甚至极端的姿态,背后是国内政治
内塔尼亚胡 图据《以色列时报》
压力、个人政治生存、地缘战略算计、历史意识形态,以及国际环境尤其是美国的态度等多种因素复杂交织的结果。
从国内政治与舆论方面来看,他必须回应国内右翼及强硬派诉求,在执政联盟依赖极右翼势力支持下,采取更强硬政策。
特别是去年10月7日袭击带来的安全创伤与民意压力,政府面临必须强硬回击的巨大压力。
从个人与集团利益考虑,内塔尼亚胡也面临个人政治生存与法律困境,弹丸之地,空间有限,客观来说此人又是雄才大略又不甘心“隐藏才华”的人,所以需要通过持续制造安全危机,转移国内矛盾,维护自身政治地位甚至规避法律风险。
从以色列的地缘战略与安全观考虑,对中东各国的深度不信任与战略围堵,让其不愿与阿拉伯国家进行纠缠,而是直接表明态度。
内塔尼亚胡有着 “安全不可妥协”的绝对化安全观,他认为只有武力威慑和绝对军事优势才能保障生存,对谈判和解缺乏信心。
从历史与意识形态方面来说,修正主义犹太复国主义思想认为包括约旦河西岸和加沙在内的“大以色列”地是犹太民族固有家园。
再就是对巴勒斯坦建国诉求的根本否定。内塔尼亚胡公开宣称“永远不会允许巴勒斯坦建国”。最近也再次重申“永远不会有巴勒斯坦这个国家”。
在我看来,更大的问题是美国的纵容与偏袒,美国虽有关切但持续提供军事外交支持,降低了以色列采取极端行动的国际成本和顾虑。而国际社会的分裂与无力,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之间的分歧使联合国难以形成有效制约,以色列可能认为其能承受国际批评压力。
当然,上述的分析是一种基于“客观”的视角,内塔尼亚胡的“疯狂”并非一时冲动,其背后还有一些更深层的个人逻辑。一是“以安全换安全”的绝对化安全观:他认为以色列的安全必须建立在绝对的军事威慑和自身绝对控制的基础上,不能依赖他人的承诺或担保。这种观念导致其倾向于采取先发制人、武力至上的策略。
二是对国际法和人道主义的漠视:在某些情况下,为了实现其认定的安全目标,国际法和人道主义原则被置于次要地位。这从其针对加沙民用设施的高强度轰炸以及针对卡塔尔的跨境打击中可见一斑。
三是“要么胜利,要么崩溃”的生存叙事:他将当前的冲突描绘成一场关乎以色列生死存亡的终极战斗,在这种叙事下,任何手段都被合理化。
内塔尼亚胡的强硬政策短期内可能迎合了国内部分情绪,但其长期代价非常巨大。
一是人道主义灾难。加沙地带已出现“灾难性饥荒征兆”,大量平民流离失所,这不仅是人道悲剧,更会播种下未来仇恨与极端主义的种子。
二是地区对抗升级。冲突存在外溢风险,让整个中东地区更加不稳定。
三是以色列国际形象受损。以色列在国际社会,特别是在西方舆论中的形象正受到严重损害。
四是安全困境加剧。试图通过绝对武力换取绝对安全,可能会陷入“越打击、越仇恨、越不安全”的恶性循环。
总而言之,内塔尼亚胡的“疯狂”是内外部因素共同作用下的产物,既有现实的政治算计,也有深刻的历史意识形态根源,同时离不开其所依赖的国际环境的“纵容”。这种强硬姿态短期内或许能巩固其政治基本盘,但无疑加剧了巴以冲突的复杂性和残酷性,其带来的人道主义灾难和长期地缘政治风险需要国际社会高度警惕。
参考文献及网络资料,感谢作者:
1. 《内塔尼亚胡孤注一掷,以色列军队正在打响“灭国之战”》,腾讯新闻,2025-09-11。
2. 《内塔尼亚胡再放狠话,不会允许巴勒斯坦建国,袭击多哈激化矛盾》,作者“书房点兵”,网易新闻,2025-09-12。
3. 《全面进攻倒计时!以色列总理发出紧急撤离令,50座高楼被毁是开始》,作者“起喜电影”,网易新闻,2025-09-13
4.《剑指加沙城,内塔尼亚胡“别无选择”?》,作者“白波”,北京日报客户端,2025-08-12。
5. 《内塔尼亚胡为何执意占领加沙?哈马斯未根除,以战争保住总理之位》,搜狐新闻,2025-08-09。
图片来源《以色列时报》,本文借助了deepseek的分析框架。
来源:牙牙小语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