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当前中美贸易摩擦加剧、国内就业压力攀升的背景下,文化消费与社会经济稳定之间的平衡问题亟待审慎考虑。下面笔者从经济分配、消费结构、社会心理等几个方面论述"叫停刀郎演唱会″的意义。
在当前中美贸易摩擦加剧、国内就业压力攀升的背景下,文化消费与社会经济稳定之间的平衡问题亟待审慎考虑。下面笔者从经济分配、消费结构、社会心理等几个方面论述"叫停刀郎演唱会″的意义。
首先,高热度演唱会背后让经济分配失去了平衡。刀郎巡回演唱会的火爆现象,表面上看似刺激了文化消费,拉动了当地消费,但其背后的经济分配机制值得国家警惕。一是资本集中化加剧。演唱会门票价格分层显著(内场1280元至看台480元不等),叠加黄牛市场哄抬票价(如南京场次门票被炒至原价十倍以上),实际收益更多流向票务平台、二级市场及资本方,而非直接促进实体经济或普通从业者增收。这种″财富漏斗效益″与"内循环″倡导的普惠性经济增长背道而驰。二是透支性消费风险。刀郎粉丝群体中存在大量中老年观众,部分家庭甚至动员子女通过多平台抢票,形成″代际消费压力″。在居民可支配收入增速放缓的当下,此类非必需的高额支出可能挤压基础生活消费,进一步抑制内需的可持续性。
其二,社会心理与公共安全的潜在隐患
一是群体性情绪极化刀郎演唱会引发的狂热现象(如粉丝自发拉横幅、直播剧透争议),折射出文化消费中的非理性倾向。主办方虽发布倡议书呼吁秩序,但高密度人群聚集仍可能滋生安全隐患,例如南京场次因横幅悬挂不当触发公共管理干预,此类事件若频发,可能加剧社会管理成本。二是对比视角下的消费信心疲软。与刀郎形成鲜明对比的是,韩红等以正能量形象著称的艺术家,其演唱会部分场次出现售票滞缓现象。这一反差表明,普通民众对非必需文化消费的支付意愿显著下降,侧面印证了当前消费信心不足的经济现实。三是刀郎演唱会的特定性群体戾气很重。此前,他们打着捍卫刀郎旗号攻击卫视文旅,攻击官媒、企业,攻击其它艺人,若消费透支,戾气更甚,将成社会不安定因素,影响国家安全。
其三,政策导向与资源配置的优先级错位
一是就业与内循环的核心矛盾在特朗普政府对中国商品加征54%关税的背景下,外贸依存度较高的产业面临收缩压力,劳动力市场亟需通过内需驱动创造就业机会。然而,演唱会产业链(如票务、安保、宣发)的短期收益难以转化为长期就业岗位,反可能挤占本可用于实体产业升级或职业技能培训的公共资源。二是文化消费的结构性失衡。当前文化市场呈现“头部集中化”特征,少数顶流演出占据大众注意力与消费能力,而中小型文化项目(如话剧、公益音乐会)则因资源匮乏难以发展。这种“马太效应”不仅抑制文化多样性,更削弱了文化产业对就业的普惠带动作用。
综上所述,国家应统筹皆顾,叫停刀郎演唱会,阻止地方这种杀鸡取卵式的拉动内需。国家应一是推动文化消费分级化,通过票价补贴、公益场次等形式降低大众参与门槛,同时严打黄牛乱象,确保收益向创作者与基层从业者倾斜。二是强化就业导向的文化政策。将部分演唱会预算转向扶持地方特色文化项目(如非遗工坊、社区剧院),创造更多灵活就业岗位,实现文化繁荣与民生保障的双重目标。三是倡导理性消费价值观。借韩红等艺术家的公益形象(如其线上演唱会强调″非流量导向″′的初心),引导公众关注精神消费的实质价值,而非盲目追逐热点。总之,治理中国的任何领域首先要考虑的是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而不是放任自流的市场经济。
我们应当明白,当″拉动内需″异化为资本收割的工具时,其社会效益必然大打折扣。刀郎巡演之所以引起各方争议,除了带来史上最大的互联网网暴以外,本质是经济转型期资源配置矛盾的具体反应。唯有将文化消费纳入更广泛的社会经济框架中统筹考虑,才能真正实现“内循环”的战略目标:既非扼杀文化活力,亦非纵容资本狂欢,而是在保障民生底线的前提下,探索一条可持续的共赢之路。
来源:浮图15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