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我其实一直在强调父母无条件接纳对于孩子走出抑郁的重要性,但是很多人依然意识不到。就这么说吧,只要你做不到无条件接纳,那你父母就必然无法帮助孩子走出抑郁。
我其实一直在强调父母无条件接纳对于孩子走出抑郁的重要性,但是很多人依然意识不到。就这么说吧,只要你做不到无条件接纳,那你父母就必然无法帮助孩子走出抑郁。
看清楚,是必然,是绝对性的表述,不是可能。
当然,我这样说肯定很多人不服,你凭什么断定做不到无条件接纳,父母就必然无法帮助孩子走出抑郁。
道理其实很简单,因为是否无条件接纳会影响父母表现出什么样的语言行为,而你父母所有的帮助孩子走出抑郁的技巧方法,都必然要用语言行为去展现。换句话说,是否无条件接纳决定了那些方法技巧能否真正的发挥作用。
网上有很多老师在教父母如何帮助孩子走出抑郁,父母肯定也学习了很多相关的技巧方法,但是这些技巧方法要想真正的发挥作用,有一个必要的前提,那就是你父母需要用正确的语言行为去展现。
要知道,同样的方法技巧用不同的语言行为去展现,得到的效果是完全不同的。
这也是为什么大家用同样的技巧,那些专家老师用出来就管用,你父母用出来就不管用的原因。为什么?就是因为你用的词语、语气、神态、微表情等各个方面不对,自然也就无法有效的发挥这些方法技巧的作用了。
所以如何用正确的语言行为展现我们学习的方法技巧,从而达到帮助孩子走出抑郁,就成了决定父母帮助是否有效的关键了。
而我们用什么样的语言行为展现,取决于我们内在的心态。
当我们喜欢一个人时,自然而然的就会表现出喜欢的语言行为;而当我们讨厌一个人时,自然就会表现出讨厌的语言行为,内在的心态决定了外在的语言行为。
所以你要想用正确的语言行为去展现那些方法技巧,那关键就不是去学习那些沟通表达的技巧,而是去改变自己的心态。
但很多父母,包括很多老师都没有认识到这一点,我就在很多直播间,看到老师在那里手把手的教父母怎么跟孩子沟通。
这样的技巧掌握有什么用?只要父母内在心态不变,他们就还是只会继续顺应原有的心态表现出原有的语言。即使父母刻意控制自己去使用,也因为内在心态不对,父母的表达就不走心,方法技巧也就无法发挥作用。
所以要想改变外在语言行为,用正确的语言行为去展现那些方法技巧,关键是改变内在心态,而这心态的改变,就是变不接纳为接纳,就是要做到无条件接纳。
当父母内心不接纳孩子时,他们就会认为孩子有问题,基于这种心态,他们就会挑孩子毛病,然后就会批评否定孩子,监督控制孩子去改变。
那你用这种批评否定的语言、监督控制的行为去展现那些方法技巧,你觉得那些方法技巧能发挥作用吗?孩子会听吗?
显然这就是在用错误的语言行为展现技巧方法,当然他们也就无法发挥积极的、正面的作用。
只有父母的心态改变了,变不接纳为接纳了,实现了无条件接纳孩子,父母认为孩子没有问题了,然后父母才不会挑孩子毛病,也不会监督控制孩子去改变,父母就会更多的表现出接纳的语言行为,而孩子肯定欢迎父母的这种语言行为。
用这样的语言行为去展现那些技巧方法,孩子就愿意听,也愿意配合,方法技巧才能真正的发挥作用。
现在明白无条件接纳对于孩子走出抑郁的重要性了吧?
简单的说,父母是否无条件接纳,决定了父母会打造一套什么样的底层操作系统。只有底层操作系统正确了,上面运行的软件才能正常的发挥作用。否则底层操作系统有问题,软件再好也没用。
当然,尽管我已经表达的很清楚了,但可能还是有很多父母不服,觉得我说的不对。他们可能会说了,那XXX,他就没有做到无条件接纳,那他孩子怎么就走出抑郁了呢?
确实,现实中就是有这样的情况,很多父母就明显没有做到无条件接纳,但是孩子却也依然走出抑郁了。
但是,你得搞清楚一个问题,他们走出抑郁是你父母帮助的吗?
表面看,你父母没有做到无条件接纳,同时你父母也好像在帮助孩子走出抑郁,但事实上孩子走出抑郁是你父母帮助的结果吗?
不是的,因为当你父母做不到无条件接纳时,你父母所谓的帮助(就是那些监督控制批评否定)其实根本就不是帮助,而是在伤害孩子。
而孩子之所以走出抑郁,可能是孩子本身韧性就比较强,即使你不实行这样的“帮助”,孩子也能走出抑郁。或者说你的所谓“帮助”其实反面刺激了孩子,孩子因为抗拒你,反而激发了斗争的生命力,就走出抑郁了。
明白吗?
在这时候,你父母所谓的“帮助”就根本不是帮助,而是孩子走出抑郁需要克服的障碍,那你好意思说是你父母帮助孩子走出抑郁的?
所以我们的命题依然成立,我们说的帮助,是真正的帮助,是起到积极、正面作用的帮助,而不是打着帮助旗号伤害孩子的“帮助”。
再说了,你这种伤害孩子的“帮助”也配叫帮助?你好意思吗?
现在我们已经认识到无条件接纳对于孩子走出抑郁的重要意义,那如何做到呢?这可能是困扰绝大多数父母的一个问题。
事实上,很多人虽然没有像我认识的这么深刻,但是他们也知道无条件接纳对于孩子走出抑郁很重要,网上有很多老师专家都在强调父母要无条件的接纳抑郁的孩子。所以很多父母其实都意识到无条件接纳很重要,但问题是他们就是做不到。
做不到其实也很正常,因为当下对于无条件接纳的解释就完全是错误的。
当下无条件接纳的一种普遍解释就是接纳情绪但不接纳行为,所有的老师,包括所有的书籍都是这么介绍无条件接纳的。
但问题是行为能跟人分开吗?现实中我们父母根本就不可能在做到在否定人行为的同时还让人感觉接纳。
举个例子,你否定孩子不学习的行为,你否定孩子沉迷手机的行为……你否定孩子各种各样的行为,从孩子的角度来说,他能感受到你的接纳吗?
人跟行为是绑定的,只有行为才能证明我们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证明我们是好人还是坏人,所以我们才会重视行为,因此当一个人否定我们行为时,我们就会感觉自己受到了侵犯,也才会奋起反抗。
所以这种所谓的接纳情绪但不接纳行为的解释,从现实执行角度来说根本就行不通,那父母又怎么可能按照这种解释做到无条件接纳呢?
再说了,只接纳好的行为,不接纳坏的行为,这算是无条件的接纳吗?这不就是明显有条件吗?你按照有效的方法去操作,还想达到无条件的效果,咋想的?
真正的无条件接纳,就是要接纳孩子的一切,不管是情绪还是行为,不管是正确行为还是错误行为,都要接纳,这才能称之为“无条件”的接纳。
当然,这个解释会导致另一个问题,就是如果我们完全接纳孩子了,那我们还怎么教育孩子?是不是就不能纠正孩子问题了?
事实上很多人就是这么理解无条件接纳的,然后走入了另一个极端,就是无条件的放纵,就不管孩子的行为问题了。
但事实上无条件接纳是要接纳孩子的行为,但并不等于就放任孩子行为不管了,只不过他管的方式跟父母以往的操作方式不同。
我给大家举个例子,大家就明白了,就拿孩子沉迷手机来说吧。
按照以往的无条件接纳解释,我们接纳孩子玩手机的情绪,表达共情,跟孩子说知道他很想玩,但是依然要否定他的行为,说他沉迷手机的行为不对,需要纠正。
但显然从孩子角度来说,父母的这种操作根本就无法让孩子感觉自己被接纳,他只会感觉自己是有问题的,是不被接纳的。
但其实我们可以换一种方式,就是我们不去否定孩子沉迷手机的行为,然后我们引导孩子,培养孩子其他的兴趣爱好,比如说让孩子爱上看书。
那当孩子喜欢上看书之后,他就会拿出更多的时间来看书,就没有那么多时间、也没有那么大的兴趣爱好去沉迷手机,那孩子沉迷手机的问题是不是就解决了。
那你看这个过程,我们有否定孩子的行为吗?最终孩子的行为问题是不是也照样解决了?这就实现了在接纳孩子行为的同时又纠正了孩子的行为。
现在理解什么是真正的无条件接纳了吧?
当然,如果还不够理解,想要深入学习,可以学习我的无条件接纳专栏,在专栏中有更加详细的讲解。
我就可以这么说,全网就没有比我认识无条件接纳更深刻的,对于无条件接纳的新解释都是我独立创建的。
最后还是那句话,你父母要想帮助孩子走出抑郁,就必须要做到无条件接纳,这是父母能否有效帮助孩子走出抑郁的基础,也是前提。
来源:肯定式教养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