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开学第一课,教科书里学不到的文化课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09-14 20:43 1

摘要:经常在网上看到关于文化和文明的争论,如果让我做个精炼的总结,那么所谓文化,简单说就是一个民族的生活方式。而文明,则是指这个民族的生活方式于人类历史长河中所处的段位。也就是说,文化决定了你的生活方式,而你们的生活水平,决定了你这个文明体的先进性。

原创 露洲 露洲宇宙 2025年09月10日 16:46

晨雾 / 转帖

经常在网上看到关于文化和文明的争论,如果让我做个精炼的总结,那么所谓文化,简单说就是一个民族的生活方式。而文明,则是指这个民族的生活方式于人类历史长河中所处的段位。也就是说,文化决定了你的生活方式,而你们的生活水平,决定了你这个文明体的先进性。

因此,文化课的意义就是带领小朋友去了解生活的本质,去理解这个世界,从而更好地适应生活,更丝滑地融入世界。但是呢,这个愿景大多时候都是事与愿违的,因为这世界尚未摆脱它的残酷本性。一个清洁工的儿子,跟一个市长的儿子,除非两者的地位无限接近,否则就没有一种文化课可以同时满足这两个家庭。

所以,现实中的文化课,往往沦为一种通识教育,并非为了让大家了解真实的世界,而仅仅是为培养统一的世界观。从而达成社会虚假和谐的目的。

而设定的世界观,宛如一张错误的指南,因此中国的学生毕业后大多会陷入一种短暂的迷失,往往需要在“社会大学”里继续摸爬滚打一段时间,差不多三十岁左右,才会逐渐成熟,了解到这世界真实的样子,以及自己真正需要什么。

因为中国的文化课里其实并没有文化,它只是一味灌输知识和技能,而无法让学生了解真实的世界。所以今天,我打算抽点时间,系统性地聊一聊,那些教科书里学不到的文化课。

先从咱们的传统文化开始吧,任何社会都是从传统演变而来的。然后中国的现代化又比较短促,从传统社会转型到现代社会,也就百余年的时间,而且过程一波三折。虽然目前物质层面已经焕然一新,但精神内核其实依然由传统文化支配着。也就是说,我们看似过着现代人的生活,但主流思想依然延续着古人的精神遗产。

而中国这传统文化,它的主体思想是儒家,也就是大家比较熟悉的三六九等。即人是有高低贵贱之分的,不同层次的人享受不同的生命待遇。

客观来说,古典时代大多数的民族都处于等级秩序之中,但儒学的微妙之处在于,它能让金字塔底端的人也发自内心地捍卫金字塔,这就是儒学独到的地方。

然后宗教方面,古中国抛弃了本土的道教,转而选择了印度的佛教。按胡适的说法,佛教东渡的这个过程,可以称为中国文化的印度化。我觉得蛮有道理,也够简洁明了。而且佛教东渡的意义,我认为是被严重低估的。

看过《权游》的人应该都熟悉里头的一句名言:信仰与王冠是支撑这个世界的两大支柱,一方倒塌,另一方也将随之崩塌。在第四季中,龙之母解放弥林的时候,她的本意是要打破奴隶枷锁的。但是很快她就发现,解放后的弥林完全处于失序和混乱之中,于是她又不得已恢复了奴隶制。

也就是说,建立一个新的秩序框架,它是需要一种精神支柱的。在先秦时代,中国跟欧洲类似,是由若干个小国组成的,这也是社会自然演变的结果。然后秦通过暴力统一了中国,却又缺乏一个强有力的精神支柱去支撑他的庞大帝国,于是最终二世而亡。

接着两汉时期佛教东渡,恰好为这种金字塔式的社会提供了系统性的精神支撑。于是中国逐渐由若干个小国,演变为一个庞大的帝国。而道教是以《道德经》为理论依据,思想内核是向上驯化,而佛教则是向下驯化,所以就出局了。

如果说现代文化的内核是解放人性,那么传统文化的内核应该就是驯化人性,这一点古中国算是佼佼者。比如说这交通工具,古今中外都是从畜力马车开始,但是西方社会后来发明了汽车,而中国却出现了轿子。以人力替代畜力,这就是驯化的表现。

然后在女性文化方面,西方传统的特点是束腰,中东地区是裹头巾,而中国却流行裹脚,是唯一致残的一种文化。堪比非洲一些地方的割礼。

所以,从人性的角度出发,传统文化大多都是令人畏惧的,容易产生抵触心理的。但是人性又往往是复杂的,比如很多人穿着现代的婚纱,但依然热爱传统的彩礼。三妻四妾的旧俗虽然取缔了,但中国男人依然热衷于包养情妇。传统文化之所以能延续千年,是因为它能够迎合人性中的阴暗面。假设你或你的父母退休金是别人的几十倍,那么你还会追求平等吗?

当然,传统文化是多样性的,几乎每个地区每个民族,都有他独到的文化特色。在古典时代,通常以东西方文明为分野,划为两大版块。希腊以东为东方,希腊(包括)以西为西方,不太科学,倒挺方便的一种懒人式划分。

其中东方文明的文化特征都是相似的,等级森严,极端男权,驯化人性。西方文明的传统文化,其实也具备以上元素,只是程度要轻微一些,方向也有些不同,如此,便为日后的现代化打开了空间。

具体来说,西方传统文化的主体是基督文化。我们现在执行的一夫一妻制,就源自基督教。当然,一夫一妻制具体由谁提出已经很难考证了,但是人文领域的关键不是想象力,而是执行力。比如,要是某个天赋异禀的中国人告诉皇帝,你娶一个皇后就该够了,那他肯定是要掉脑袋的。

但基督教不同,他可以约束国王的裤腰带。在罗马帝国的后期,以及被基督化之后的欧洲,几乎每一个国王都只能娶一个妻子。就连最离经叛道的英王亨利八世,也并没有例外。

亨利继承王位的时候一同继承了他哥哥的妻子。然后他又比较迷信,认为娶嫂子的人是命中无子的。恰好王后凯瑟琳连生几个婴儿都夭折,于是他就向罗马教廷申请跟凯瑟琳离婚,说要娶她的女侍官安妮为后。

没错,亨利不是要纳妾,而是解除夫妻关系之后再娶,依然忠于一夫一妻制。但结果还是遭到了拒绝,最后他只能与罗马教廷决裂,让自己成为英国的宗教领袖,才实现了心愿。

安妮很卖力,但很遗憾不是女婴就是流产,依然没能奉献一个子嗣。最终亨利八世找借口残忍地处死了安妮,又娶了她的女侍官……这才如愿生下男继承人爱德华。可见,即便是暴君,依然能够遵守戒律,只是在规则的范围内去寻找对策。

后来一夫一妻制又从教义上升到法律的高度,随着西方文明的输出,成为影响世界最广的婚姻制,自然也包括中国。除此之外,基督文化对人类的另一重大影响,就是提出了平等的理念——上帝面前人人平等。

这一理念对传统文化的等级秩序造成了颠覆性的重构,是人类迈入现代文明不可或缺的元素。跟一夫一妻制一样,平等未必是基督教的专利,但是它具有较强的约束力跟执行力。佛教也提倡众生平等,但是它连和尚包养情妇都约束不了,又怎么能影响世俗社会?

然后关键之处在于,无论是平等还是一妻制,它们最大的特征都是约束强者,是向上驯化的精神内核,而不是向下驯化的人性泯灭。因为对强者来说,平等就是压迫。像国王这种掌握无上权力的人物,却只能拥有一个妻子,那他可能真不如有些地方寺庙里的和尚过得快活。

除了向上之外,西方文化还有一个向外的特性。基督教的传播能力已经毋庸置疑了,英法的军舰没来之前,基督教就已经在中国传开了。然后除去宗教方面,西方的另外两大文化内核,分别为帝国主义和资本主义,同样都是外向型文化。

西方帝国主义的起源应该是从亚历山大东征开始,最远到达印度。如果不是亚帝英年早逝,印度的西方化很可能会提前一千多年。后来罗马继承了亚历山大的帝国主义,建立起了横跨亚非欧三大板块的超级帝国。

这里的帝国主义,通俗的说法就是征服世界。然后在征服的过程中,通常会实现对被征服地区的文明同化。西欧当年就是被罗马征服,实现了对地中海文明的快速吸收,少走了几百年的弯路。但是罗马盛极而衰,最后分裂为东西罗马,这是西方文明的一个重要分水岭。此后东罗马继承了帝国主义,而西罗马则演变为资本主义。

大家所熟知的俄罗斯,就是西方帝国主义最终继承人,至今仍念念不忘征服世界的春秋大梦。而欧洲则因为宗教改革和宪政法治,走向了资本主义。

资本主义也用一个通俗的说法,就是商业文明,由企业和贸易的价值交换,替代了过去战争掠夺的强盗逻辑。人类文明由此迎来了一次重大飞跃,而商品和技术的迭代,则推动了物质世界的更新换代。比如马车变成汽车,蜡烛变电灯,茅草屋变成摩天大厦等等。

如此,贫瘠落后的人类文明逐渐出现了现代化的特征,并开始洋洋自得。

进入现代社会之后,人类文明就随着商品的交流,进入了一种文化大整合的阶段。中国开始逐渐摒弃儒家和佛教这类传统文化,取而代之的是西方的民族主义,也就是咱们常说的爱国主义。作为系统的精神支柱。

同时又引进西方的商业文明,以及治理模型,如共和与法治等,以确保公民财产安全。因为财产的可积累性是商业文明的核心,这一点一旦动摇,人们就将丧失创造财富的动力。

然后西方文明这个时候也出现了一种有趣的转变,文化开始一分为二,陷入左右之争。左右文化的具体内涵很难一言蔽之,但其核心分歧主要在于,左派坚持走全球化路线,认为文化应该多元共存,即卸除西方的文化壁垒,引进其它民族的生活方式。而右派则捍卫西方源发的文化生态,认为文化多样性将导致西方被反向殖民,从而衰落。

至于孰是孰非,不在本文讨论范围。因为我觉得既然是授课,就不能灌输内容,而是要引导思考。文化课的目的,重点还是培养学生一种判断文化质量的能力,自己思考的结果才是最靠谱的。就如前文说的,没有一种文化可以同时满足所有人,当你在反对一种文化时,你所感受到的阻力,恰恰就是别人根深蒂固的利益。文化之争,本质上就是利益之争,却往往以价值观的名义出现。

价值观就是你对文化的一种反馈,没有价值观诉求的人,通常就是所谓的文盲。这里的文并非文字,而是指文化,即无法辨别文化质量的人。

但是你又不能歧视文盲,像朱元璋和刘邦都是文盲出身,最后都做了皇帝,成了文化的筛选者。像中国的诸子百家和佛道之争,这些文化竞争的选择权都在皇帝手里。包括明朝的海禁和清朝的锁国国策,都是皇帝筛选的结果。

因为政治决定文化,文化则决定价值观。如果你具备了辨别一种文化质量的能力,那么本质上就是表达一种政治诉求。在古代,这种诉求是尴尬的,所以需要大量的文盲。这样就没有人质疑裹脚,质疑锁国,更别说是佛教和儒家了。

后来大清国门被轰开,文化的筛选权才逐渐从皇帝的手中解放出来,中国人自发地剪掉辫子,扔掉裹脚布,从农耕文明走向工业文明,走向男女平等,公平自由和法治等等。不过传统和现代的文化冲突,依然是中国价值观的核心矛盾。国际上的文化冲突则聚焦于西方的左右之争。

一个人只要能理顺这两大主线文化,基本就能看清这个世界了,从而找到属于自己的坐标。

来源:晨雾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