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800元胎菊后续:女生念稿式回应像王星,商家退款,文旅账号沦陷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04-08 16:42 2

摘要:想象一下这样的场景,有游客逛着街,瞧见那胎菊,想着买几个回去泡茶喝,便随手挑了些。

文|木木

“镶金的干果”

说起那些让人咋舌的高价商品,天价龙虾、天价切糕早有耳闻。

可谁能想到,如今竟还有天价胎菊、天价干果横空出世。

想象一下这样的场景,有游客逛着街,瞧见那胎菊,想着买几个回去泡茶喝,便随手挑了些。

等去结账,价格一算,竟高达几千块,这可把游客惊得不轻。

还有那干果,也是平常之物,游客按需称了些,哪知结账时,金额竟是9800元。

这价格,比当初让人闻风丧胆的切糕还让人难以防范。

曾几何时,“新疆切糕”的种种传说在江湖上流传,让不少人对切糕敬而远之。

可如今,乌鲁木齐的干果店却更胜一筹。

4月7日,新闻爆出,有外地游客到新疆游玩,本是满心欢喜,想着带点特产回去。

进干果店时一切正常,选完东西准备付钱,老板娘却突然变脸。

游客女子称完东西,老板娘说9800元。

女子当场愣住,这点干果和菊花要这么多钱,这不是“黑店”是什么。

女子觉得被骗,老板娘却说店里明码标价,是她自己没看清,东西按克收费。

女子觉得明码标价不该有模糊收费,要是早看清也不会陷入困境。

女子气不过,和老板娘吵起来。

之后,从警方和网友处得知事情并非表面这般简单。

原来这事发生在4月6号,一对情侣游客趁着假期去新疆乌鲁木齐玩。

他们在网上看了好多新疆的美景,这次能亲眼见到,别提多高兴了。

两人正陶醉在美景里,走到大巴扎,看到好多干果店,跟家乡的比起来,那叫一个新鲜。

他们就想买点回去当特产,路上还能当零食吃,给家人尝尝鲜。

一开始价格看着还行,两人就挑了起来。

结账的时候说要9800块钱,两人都惊呆了。

原来店里的黑枸杞、胎菊、肉苁蓉、玫瑰花茶都是按克算的。

游客觉得不对劲,想退货,老板娘死活不同意。

游客没办法,拿起手机说:

“买菊花花几千块,这合理吗?”

虽然心里气得不行,但毕竟在新疆人生地不熟,也不想惹麻烦。

他们想着来都来了,不能空手回去,就商量着把干果买了。

花1000块钱算了,胎菊就不要了,这样大家面子上都过得去。

可老板娘不依不饶,还提出给他们打五折。

两人在店里吵得不可开交,围观的人越来越多。

游客的男朋友一看这情况,直接报了警。

帽子叔叔很快就到了店里,一个穿黑衣的男子说:

“都是按克算的,没骗你们,价格和秤都没问题”。

意思是老板娘明码标价,胎菊8块钱一克,4000块钱一斤。

加上黑枸杞和干果,一共9800块钱。

游客见帽子叔叔来了也没办法退款,只好付了钱,气呼呼地走了。

游客把这事拍成视频发到网上。

一是想吐槽自己被坑的经历,二是想让大家看看这种宰客的行为。

视频一发到网上,立马引起了大家的热议。

首先被大家议论的就是新疆文旅。

为了吸引游客,新疆文旅做了好多宣传。

结果一个9800块钱的干果,让这些宣传都白费了。

好多新疆的网友也提醒大家,来新疆旅游千万别在景区买特产。

想买就去市区的干果批发市场,那里比较靠谱。

其实这种情况不只是新疆有,国内好多旅游景点都有。

收费贵点没关系,但得明码标价,不能这么模棱两可或者标出离谱的价格。

大家出去旅游都是图个开心,结果因为购物闹得不愉快,对游客和旅游景点都不好。

至于这事最后怎么处理的,游客也在网上发了后续。

事情有了新进展,当事女子在网上发声,评论区炸开了锅。

有人说她回应这事,有点“王星回国”那味儿。

咋回事?昨天,女子在网上公布了这事的后续处理结果。

商家同意退款了。

退款几小时后,老板发消息说:

“朋友,我是干果店老板,这事咱们可以商量。货款我都退了,钱也发给你了,你收一下。我是个实在人,欢迎你来新疆玩,到我家做客,我给你做顿地道的新疆抓饭尝尝。”

女孩收到退款,也不想多计较了,就原谅了老板,还发文说:

“你家货确实不错,当时不是不想要,就是太贵了,只想要称好的坚果。我会在网上澄清这事。”

4月7号晚上,女孩在网上发文,把和老板的聊天记录、退款记录都晒了出来,这事就算和解了。

女孩还说,新疆风景确实美,这只是个别现象,新疆还是有很多热情善良的人。

希望大家别因为这事,就对新疆有偏见。

不过女孩说话时老低头看,像是在念稿子。

事情虽然解决了,老板态度大变,网友可不买账。

很多人跑到文旅账号下留言调侃。

网友说得也有道理,这种“宰客”的事,可不是头一回了。

以前大街上卖“驴打滚”的,看着软糯可口,男女老少都爱吃。

可很多人买的时候,看着就切了一点点。

结果纱布里还藏着不少,就是为了上秤时多加点,多赚点钱。

先是新疆切糕交易出现“先切后算、离手不退”的潜规则。

紧接着乌鲁木齐干果店又上演“过秤即售、概不退换”的戏码。

让消费者不禁忧虑:难道以后看一眼都得买?

购物本是消费者自主选择,商品能试能摸能瞧,不影响二次销售为啥“选了必买”?

明码标价本是保障权益,如今倒成了宰客幌子。

网购七天无理由退换,直播间激情退款,实体店却钱未付人未走就“钱货两清”,这让人如何能接受?

看过相关视频的人,都明白消费者其实挺克制。

发现按克计价后,游客没吵没闹,只是想少花点钱。

买走自己挑的干果,大概值一千元,更贵的胎菊则放弃。

店家逻辑清晰,像是有备而来,先说明码标价怪你没仔细看,再强调过秤就得买,知道你耗不起。

视频里有人问店家能否拍视频,店家自信满满说随便拍。

人们常向往诗和远方,但远方并非都是美好。

当“明码标价”成宰客工具,“诚信经营”成空话,“游客至上”变宰客暗号。

乌鲁木齐干果本该是丝路甜蜜,别让它成了“宰客苦果”。

商家若继续把心思用在算计上,迟早会自食恶果。

毕竟,热点问题不只关乎一个商家,而是整个行业信誉的缩影。

人们会自行脑补八元是“八元一斤”,也会自行脑补外地人在当地处处是坑。

来源:法老再发文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