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当我们穿行于菜市场,浏览菜单时,很少会思考这些食材名称背后的故事。有些食物名称看似直白,实则暗藏玄机;有些名字与实物南辕北辙,却沿用数百年。今天,让我们揭开这些餐桌上的“名不副实”之谜,探究那些被名字“骗”了多年的食材真相。
当我们穿行于菜市场,浏览菜单时,很少会思考这些食材名称背后的故事。有些食物名称看似直白,实则暗藏玄机;有些名字与实物南辕北辙,却沿用数百年。今天,让我们揭开这些餐桌上的“名不副实”之谜,探究那些被名字“骗”了多年的食材真相。
误解点:许多人以为“口蘑”因其形状似口或味道鲜美如口中之物而得名。
真相揭秘:口蘑的“口”实际上指的是河北省张家口市。这种白色圆润的蘑菇产于内蒙古草原,经由张家口这个重要集散地输往全国各地,故得名“口蘑”。它的蒙古语原名是“查干波日”(白蘑菇),与“口”毫无关系。
误解点:望文生义者可能以为与佛教建筑有关。
真相揭秘:这道福建名菜原名“福寿全”,因福州话中“福寿全”与“佛跳墙”音似而演变。传说和尚闻其香味,竟破戒跳墙品尝,故有“坛启荤香飘四邻,佛闻弃禅跳墙来”的诗句。菜名既与佛教戒律形成反差,又极言其美味。
误解点:听起来像是源自荷兰的豆类。
真相揭秘:荷兰豆原产于中南亚地区,由荷兰人带入中国并推广种植,故中国人称之为“荷兰豆”。有趣的是,在荷兰,这种豆子被称为“中国豆”(Chinese erwtjes),形成了双向误解的奇妙现象。
误解点:初闻者或许会好奇饼中是否有“老婆”。
真相揭秘:这款广东点心源自一个恩爱故事:妻子制作美味酥饼为家翁治病,丈夫称之为“老婆饼”。另一种说法是饼店师傅称赞妻子制作的饼美味,故得此名。无论如何,饼中只有冬瓜蓉、糖和芝麻,绝无“老婆”。
误解点:名字似乎暗示使用松鼠肉或与松鼠有关。
真相揭秘:这道苏帮名菜因鱼肉切花刀炸制后形似松鼠尾巴,且上桌时浇热卤汁发出“吱吱”声,类似松鼠叫声而得名。整个烹饪过程与真实的松鼠毫无关联,是纯然的形象比喻。
误解点:听起来像是来自马来西亚的某种特殊植物。
真相揭秘:“马来头”其实是吴语地区对马兰嫩芽的称呼,标准汉语应为“马兰头”。这是一种春季野菜,与马来西亚毫无关系。名称中的“头”指的是嫩芽部分,而非“头发”。
误解点:顾名思义,应是由麻脸老婆婆制作的豆腐。
真相揭秘:这道川菜确实源于成都一位陈姓麻脸妇女所创,但现代“麻婆”已不再特指某个人,而是成为一种烹饪风格的代称。有趣的是,日本人为适应本土市场,曾将其改名为“麻味肉酱豆腐”。
误解点:听起来像是左宗棠发明或喜爱的鸡肉做法。
真相揭秘:这道美式中餐的发明者彭长贵坦言,左宗棠鸡与历史人物左宗棠毫无关系。1970年代,他为招待美国客人急中生智创出此菜,因自己是湖南人,便借用同乡名人左宗棠之名增加知名度。
误解点:菜名暗示有鱼或鱼香味。
真相揭秘:川菜中的“鱼香”指的是一种调味方式,用泡辣椒、葱姜蒜、糖醋等调出类似烹鱼的味道,常用于肉丝、茄子等食材中。这种味型源于四川民间烹鱼的调味方法,后被广泛应用于非鱼类菜肴。
误解点:听起来像是用蚂蚁制作的菜肴。
真相揭秘:这道菜因肉末粘在粉丝上,形似蚂蚁爬树而得名。名称充满形象趣味,但实际食材只有粉丝、肉末和酱料,与昆虫毫无关系。
透过这些名不副实的食材名称,我们看到了语言演变的痕迹、文化交流的印记和民间智慧的闪光。这些名称背后是历史的故事、地域的特色和人类的创造力。下回品尝这些美食时,您不仅能享受味觉盛宴,还能领略隐藏在名称中的文化盛宴。餐桌上的每一个名字,都可能是一个等待被发掘的精彩故事。
来源:茅塞盾开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