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年来,社交媒体和某些自媒体平台上流传着这样一种说法:"心脏支架在国外早已被淘汰多年,但在中国却被过度使用"。这一言论引起了许多心血管病患者及其家属的恐慌和疑虑。
近年来,社交媒体和某些自媒体平台上流传着这样一种说法:"心脏支架在国外早已被淘汰多年,但在中国却被过度使用"。这一言论引起了许多心血管病患者及其家属的恐慌和疑虑。
作为从事心血管疾病研究和临床工作多年的专业人士,有必要通过科学数据和临床实践为大家揭示心脏支架使用的真相。
心脏支架,医学上称为"冠状动脉支架",是一种金属网状小管,主要用于治疗冠心病中的冠状动脉狭窄或堵塞。
支架植入是通过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实现的,这一微创手术能够恢复血管通畅,改善心肌供血,降低心肌梗死风险。
支架治疗并非简单的"装管子",而是一项需要精准评估、个体化决策的治疗方案。就像给房屋加固支柱一样,支架帮助"撑开"已经狭窄的冠状动脉,保证血液畅通无阻地流向心肌。
事实上,心脏支架不仅没有在国外被淘汰,反而仍是冠心病治疗的重要手段。根据美国心脏协会(AHA)2023年发布的数据,美国每年约有100万例PCI手术,支架植入率保持稳定增长。
欧洲心脏病学会(ESC)2022年冠心病指南明确指出,对于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及时的支架植入仍是首选的挽救生命的治疗方式。
日本厚生劳动省统计显示,2022年日本PCI手术量约25万例,同比增长3.2%。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心内科主任医师张教授解释:"国外不仅没有淘汰支架治疗,相反正在不断改进支架材料和设计。
从最初的裸金属支架到第一代药物洗脱支架,再到目前第三代可降解支架,技术一直在进步。"
中国冠心病发病率持续增长,据《中国心血管病报告2022》显示,我国冠心病患者已超过1100万人。2022年,中国约完成近100万例PCI手术,这一数据确实高于部分发达国家。
但数量多不等于滥用。
中国心血管病患者基数大,加之我国冠心病患者平均发病年龄比西方国家提前5-10年,致使支架需求量较大。
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郭教授在《中华心血管病杂志》发表的研究指出,中国PCI手术适应证总体符合国际标准,但不同医院间存在一定差异。
支架植入决策应基于严格的临床评估,而非盲目跟风。根据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2023年发布的《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指南》,支架治疗的适应症主要包括:
1.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时间就是心肌,及时的支架植入能挽救濒死心肌
2. 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支架可显著降低心肌梗死风险
3. 药物治疗效果不佳的稳定型心绞痛:改善生活质量
4. 左主干或多支病变:经过心脏团队(Heart Team)评估后选择
复旦大学中山医院冯医师强调:"支架植入不是唯一选择,对于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现代研究显示,在最佳药物治疗基础上,PCI并不一定优于单纯药物治疗。
关键是每位患者都应获得个体化的治疗方案。"
造成"支架滥用"印象的原因可能有以下几点:
1. 临床决策与经济因素的复杂关系
某些医疗机构确实存在过度医疗现象,但这不代表支架技术本身有问题。随着医疗改革深入和控费政策实施,不合理PCI手术在逐年减少。支架价格大幅下降,经济动机已大大减弱。"
2. 中西方诊疗理念差异
中国医生更倾向于解决所有可见的狭窄,而美国医生更强调功能性评估。这是诊疗理念差异,而非简单的过度治疗。
3. 公众对疾病认知的偏差
很多患者希望"一劳永逸"解决问题,认为装了支架就万事大吉。实际上,支架治疗只是冠心病综合管理的一部分,生活方式调整和药物治疗同样重要。
1. 寻求权威医院和专科医生意见
冠心病治疗应在三级甲等医院或心血管专科医院进行评估。复杂病例建议寻求多学科会诊意见。
1. 理性看待冠脉造影结果
冠脉狭窄程度不是决定是否放支架的唯一标准。除了解剖学狭窄外,还需考虑功能学评估,如FFR(冠脉血流储备分数)、OCT(光学相干断层成像)等辅助决策。"
1. 支架治疗后的全面管理
支架植入不是终点,而是起点。术后需坚持双联抗血小板治疗,控制血脂、血压、血糖,戒烟限酒,规律运动,定期随访。
1. 特殊人群谨慎决策
高龄、多合并症、出血风险高的患者,需更谨慎权衡支架获益与风险。中南大学湘雅医院心内科陈教授建议:"80岁以上高龄冠心病患者,如症状稳定,可优先考虑保守治疗。"
未来支架治疗将更加精准个体化。通过心脏CT、血管内超声、光学相干断层成像等多模态影像技术,结合人工智能辅助,可实现更精准的支架植入决策。
每位患者的情况各不相同,对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及时的支架植入无疑是挽救生命的关键;而对于症状稳定的轻度狭窄患者,药物治疗可能是更优选择。
心脏支架既没有在国外被淘汰,也不存在国内普遍滥用的情况。随着医学的发展和政策的完善,支架治疗正变得更加规范和精准。
健康的心脏需要全面管理,支架只是治疗手段之一,而非唯一选择。希望每位患者都能获得最适合自己的治疗方案,拥有健康的心脏和美好的生活。
参考文献:
1. 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指南(2023)》.中华心血管病杂志
2. 中国心血管健康联盟.《中国心血管病报告2022》.
3. 美国心脏协会(AHA).《2023心血管疾病统计更新》.
4. 欧洲心脏病学会(ESC).《2022慢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管理指南》
5. 郭教授,阜外医院.《中国冠状动脉介入治疗适应证现状与分析》.中华心血管病杂志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意在科普健康知识请知悉;如有身体不适请咨询专业医生,喜欢的朋友可以关注一下,每天分享健康小知识,做您的线上专属医师。
来源:经纬健康科普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