鸟类持续锐减,草原还能守住吗?新研究揭示欧洲草原保护优先级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04-08 16:06 1

摘要:在全球范围内,生物多样性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丧失。而作为欧洲自然景观中极具代表性的生态系统之一,草原生态系统亦未能幸免,其所承载的生态功能和物种多样性正在迅速退化。在众多受影响的生物类群中,草原鸟类无疑是最为脆弱和引人关注的一类。近年来的监测数据显示,自20世纪

本文来源:“海洋与湿地”(OceanWetlands)

在全球范围内,生物多样性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丧失。而作为欧洲自然景观中极具代表性的生态系统之一,草原生态系统亦未能幸免,其所承载的生态功能和物种多样性正在迅速退化。在众多受影响的生物类群中,草原鸟类无疑是最为脆弱和引人关注的一类。近年来的监测数据显示,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欧洲草原鸟类的数量显著下降,部分物种已濒临灭绝边缘,这一趋势令人警醒(Pérez-Granados et al., 2025)。

草原景观。摄影:Daisy©绿会融媒·海洋与湿地(图文无关)

在此背景下,Pérez-Granados等研究者于2025年在《Sustainability Science》期刊发表了一项重要研究,题为《在“2020年后全球生物多样性框架”背景下的欧洲草原关键保护行动》(Key conservation actions for European steppes in the context of the Post-2020 Global Biodiversity Framework),旨在识别出最具优先性的保护行动,以支持《昆明-蒙特利尔全球生物多样性框架》(简称“昆蒙框架”,KM-GBF)中设定的目标。该研究以草原鸟类为模型类群,通过探寻专家共识的方法,从众多潜在保护措施中筛选了出十项关键行动。

高原上的猛禽。摄影:熊昱彤

01

Delphi方法:以共识为基础的优先行动探寻

Delphi方法是一种常用于政策研究与复杂问题判断的迭代性方法,强调匿名、独立、多轮反馈和跨学科整合。在该研究中,共有来自11个欧洲国家的57位专家参与了整个过程,其中包括生态学研究者、保护实践者、政策制定者以及NGO代表。该方法流程共分为三轮(见图1):

1Delphi方法在识别与优先排序保护行动中的应用流程图(Pérez-Granados et al., 2025)

第一轮中,专家们基于自身经验和相关文献,围绕KM-GBF前八项目标,提出了初步的保护行动建议。经过在线协作与讨论,最终汇总形成了49项潜在保护行动。

第二轮通过在线匿名问卷的方式,对上述49项行动进行了去重与归类,整理出36项候选方案,并邀请专家们从中票选出他们认为最关键的15项。采用66%的共识阈值,最终确定了10项优先保护行动(见表1)。

1基于专家共识筛选出的欧洲草原优先保护行动(Pérez-Granados et al., 2025)

第三轮则进一步分析这些优先行动与KM-GBF目标之间的对应关系。不难发现,其中Action 4、Action 2、Action 8三项关键行动可共同覆盖全部八个目标,表现出极高的战略综合性。

值得注意的是,尽管该研究聚焦于欧洲草原鸟类,但其所采用的Delphi方法本身具备较强的适应性与推广潜力。这一方法通过结构化、多轮次、匿名化的专家咨询过程,能够在复杂情境中达成跨学科共识,应尤其适用于相对缺乏定量数据支持、需要在政策与生态之间寻找平衡的生态系统治理场景。例如,在干旱区草原、湿地或山地等同样面临生物多样性威胁的地区,可考虑使用该方法依据当地情况调整保护目标和筛选逻辑,从而开展本土化的保护策略识别。

然而,该方法的推广也面临一些潜在挑战。首先,专家的地理与学科代表性对结果有重要影响,若缺乏广泛参与,可能导致结论偏向特定地区或利益群体。其次,Delphi过程需投入较多时间、人力和协调资源,较难在资源紧张的区域快速实施。最后,不同社会文化背景下,专家间的共识构建机制也可能受到信任结构和知识体系的制约。

02

十项优先行动如何回应草原危机与全球目标?

在Delphi方法的筛选下,研究团队最终确定了十项最具战略意义的保护行动。接下来将围绕这十项行动,结合其在KM-GBF框架中的目标对接情况(见图2),简要分析各项行动所回应的生态威胁、支持的政策目标,以及在实际推广中可能遇到的现实挑战。

2桑基图(Sankey)展示十项优先保护行动与KM-GBF前八项目标之间的关联路径(Pérez-Granados et al., 2025)

减少基础设施建设带来的生态影响:主要回应了与空间规划等相关的目标,直接应对道路、风电场等设施对鸟类繁殖地的干扰。但其实施可能面临政策妥协和土地规划权冲突,限制保护空间的划定效率。

优先保护关键生态区域:几乎覆盖了全部KM-GBF目标,是所有优先行动中战略整合度最高的一项。通过划定核心栖息地并纳入保护网络,可有效减缓草原鸟类数量下降趋势。然而,区域界定标准模糊、生态连通性不足,以及与农业用地重叠等问题,可能使执行过程复杂化。

为生态管理行动提供资金支持:回应了空间规划、区域保护相关目标,是实现其他保护措施的基础。然而公共财政和补贴机制一旦不稳定,将会导致有效管理行动难以持续推进。

实施栖息地管理与干预措施:也同样几乎覆盖了全部KM-GBF目标,通过修复草原结构与控制捕食者来提升鸟类生存率。但执行中面临技术复杂性高、生态响应滞后等挑战,管理效果难以即时评估。

推动地方社区的广泛参与:同样回应了空间规划、区域保护相关目标,有助于增强本地支持与措施适应性。草原鸟类保护若脱离地方参与者,将难以建立稳定的合作机制。然而,公众参与度受限于政策沟通障碍与短期经济利益吸引。

推广土地共管和生态友好的土地使用方式:可有效缓解土地利用冲突,也回应了空间规划、区域保护相关目标。但实际推行常受限于土地权属复杂与政策激励不足。

减少农业化学品的使用(如农药与化肥):直接应对了农业对草原鸟类食物链的负面影响,回应目标涉及污染控制与空间规划。然而,农业依赖性高的地区推行此项措施面临农民抵触,且需平衡作物产量与生态代价,落实难度较大。

完善生态监测系统的质量与覆盖范围:支撑目标监测与科学评估,是政策调整与适应管理的基础,几乎覆盖了全部KM-GBF目标。但现有监测网络覆盖不足、数据共享机制不健全,则可能成为制约因素。

恢复退化的草原生态区域:回应了生态恢复与物种入侵相关的目标,旨在修复被农业、开发或弃耕影响的土地。尽管具有长期生态收益,但恢复过程缓慢、成本高昂,常缺乏明确成效指标,易被边缘化于政策优先序列之外。

提升无脊椎动物的资源可获得性:服务于草原鸟类食物供给系统的稳定性,支持了生态恢复目标。在集约农业影响下,无脊椎类群数量锐减,造成食物短缺。但此类隐性目标常被忽视,管理与评估体系亦不完善。

高原上的猛禽。摄影:熊昱彤

03

在草原上守住生态,也守住生计,可能吗?

尽管研究提出的十项保护行动具备高度共识与可操作性,但正如前文所述,在实际推进中,“生态优先”往往无法脱离“生计压力”的现实背景。在欧洲草原地区,农业、牧业与土地开发长期塑造着人类与自然的关系,许多鸟类关键栖息地正位于农田与基础设施交错的空间中。要在这样的环境中落实生态目标,必须建立起生态补偿机制、土地共管制度及基于社区利益的参与模式,从而在保护与发展之间找到动态平衡。研究中也明确指出,资金支持、政策协同和公众参与是实现长期成效的关键条件。生态与生计并非天然对立,关键在于机制设计是否足够灵活,目标设定是否真正纳入在地现实与文化多样性。

总的来看,这项研究不仅为欧洲草原生态系统提出了有针对性的保护路径,也展示了一种可被借鉴的方法论框架。在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进入关键十年的当下,如何将共识转化为行动,如何让目标落地于具体地域与社区,仍是未来政策与实践持续面临的挑战。

内蒙古草原上很多鸟儿们 摄影:Daisy©绿会融媒·海洋与湿地 (图文无关)

【思考题·拓展思维】

1)欧洲草原地区的保护措施,必然涉及到土地利用和经济活动。那么,如何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同时,兼顾当地居民的生计和经济发展?是否存在能够实现生态保护和经济发展双赢的模式?在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之间,如何权衡、取舍?

2)“昆明-蒙特利尔全球生物多样性框架”(KM-GBF)的目标,是否过于理想化? 尽管该框架提出了雄心勃勃的目标,但全球生物多样性仍在加速丧失。那么,我们是否应该反思当前的保护策略,并探索更具创新性和可行性的解决方案?

(注:文章仅供资讯参考,不代表平台观点。欢迎留言区探讨交流。)

来源:晴晴说科学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