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博主@小陈的加班日记里,凌晨两点,写字楼的格子间依然亮着几盏孤灯。惨白的灯光打在空荡的工位上,空气里只有键盘敲击声和一声微不可闻的叹息。
01
你见过深夜最真实的办公室吗?
在博主@小陈的加班日记里,凌晨两点,写字楼的格子间依然亮着几盏孤灯。惨白的灯光打在空荡的工位上,空气里只有键盘敲击声和一声微不可闻的叹息。
一个年轻的程序员,盯着屏幕上密密麻麻的代码,手指悬在键盘上,迟迟没有落下。这已经是他本周第三次加班到凌晨,但那个技术难题依然像一座大山,横亘在他面前。
他不知道的是,就在同一栋楼的顶层办公室里,他的老板正站在落地窗前,俯瞰城市的夜景。对方思考的不是如何解决一个代码bug,而是明年公司的战略方向应该转向何方。
02
为什么同样一天24小时,有人疲于奔命,有人从容不迫?
网友@逆袭的人生分享过自己的经历。
他曾经在一家小公司做行政,每天的工作就是打印、复印、端茶送水。最让他痛苦的是,每个月都要做报表,这总要占用他整个周末的时间。
直到有一天,公司来了个新同事。看他做报表做得痛苦,随口说了一句:“你怎么不用Python写个脚本自动处理?最多半天就能搞定。”
那一刻他愣住了。他不是不知道编程,但他从未想过这项技能可以用在自己的工作上。在他的认知里,程序员是写软件的,行政是做杂事的,这是两个世界。
那位新同事只用了一个下午就帮他写好了脚本,原本需要两天的工作,现在只需要点击一下运行,十分钟就能完成。
他第一次意识到:困住他的不是工作,而是他的思维认知。他认为行政就是打杂的,所以永远都在打杂;而新同事认为所有重复劳动都可以自动化,所以他能从另一个维度解决问题。
03
哈佛商学院教授克里斯坦森讲过这样一个故事。
他在一次课堂上问学生:为什么那些成绩优秀的学生,毕业后反而不如一些成绩平平的同学成功?
学生们给出了各种答案:运气、家世、人脉...
教授摇了摇头,说:是因为他们使用的思维模式不同。
优秀的学生习惯于“积累模式”:如何取得好成绩,如何找到好工作,如何获得晋升。他们在一个既定框架内做到最好。
而真正成功的人用的是“突破模式”:他们思考的是如何创造新的框架,如何重新定义游戏规则。
04
思维层次的不同,决定了人与人之间的根本差异。
第一层:执行思维
关注的是“如何完成”。就像那个加班到凌晨的程序员,思考的是如何写出这段代码。处在这一层的人,往往疲于奔命,被各种任务推着走。
第二层:方法思维
开始思考“如何更好地完成”。就像学会用脚本做报表的行政,找到了更高效的工作方法。处在这一层的人,会成为团队里的高效能人士。
第三层:战略思维
思考的是“应该做什么”。就像那个思考公司战略的老板,关注的是方向而不是具体的执行。处在这一层的人,往往是一个组织的领导者。
第五层:创新思维
思考的是“是否可以重新定义”。就像颠覆行业的创新者,他们不满足于在现有框架内做得更好,而是要创造新的框架。处在这一层的人,往往是行业的颠覆者和引领者。
05
如何提升自己的思维层次?
第一:拥抱跨界学习
很多时候,突破性的解决方案来自其他领域的思维模型。学习编程不只是为了成为程序员,而是获得一种自动化思维;学习心理学不只是为了当咨询师,而是理解人性底层逻辑。
第二:多问“为什么”
遇到问题时,不要急于问“怎么做”,先问“为什么要做这件事”、“为什么会出现这个问题”。连续问五个为什么,往往能触及问题的本质。
第三:与不同思维层次的人交流
如果你总是和同一层次的人交流,很难突破认知局限。主动去和比你思维层次高的人交流,哪怕只是倾听他们的谈话,都能获得启发。
第四:给自己留出思考的时间
不要用战术上的勤奋掩盖战略上的懒惰。每天留出半小时不处理具体事务,只是思考:我现在的工作方式是最优的吗?有没有更好的方法?现在的方向是正确的吗?
▽
乔布斯曾说:“每个人都应该学习编程,因为它教你如何思考。”
其实他说的不是编程本身,而是一种思维层次的重塑。当你能够跳出眼前的代码,看到整个系统的架构;当你能够跳出当下的工作,看到人生的战略布局,你的命运就已经开始改变。
思维层次的不同,决定了你是在山脚下艰难攀登,还是在山顶上俯瞰全局。这不仅仅是命运的差异,更是整个人生轨迹的根本不同。#夏日生活打卡季#
来源:月影说职场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