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肿瘤患者支持治疗临床管理需求与现状白皮书》成功发布,推动肿瘤治疗迈向“全周期健康管理”新时代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09-14 20:02 1

摘要:在肿瘤诊疗迈向生存期延长、质量提升的新时代,为破解我国肿瘤支持治疗基层重视不足、医患认知初级、重治疗轻支持的现状,2025年9月11日,由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主办、医脉通协办的《中国肿瘤患者支持治疗临床管理需求与现状白皮书》发布会在第28届CSCO学术

前言

在肿瘤诊疗迈向生存期延长、质量提升的新时代,为破解我国肿瘤支持治疗基层重视不足、医患认知初级、重治疗轻支持的现状,2025年9月11日,由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主办、医脉通协办的《中国肿瘤患者支持治疗临床管理需求与现状白皮书》发布会在第28届CSCO学术年会期间圆满召开。

大会汇聚领域权威:主席马军(哈尔滨血液病肿瘤研究所)、江泽飞(解放军总医院)、梁军(北京大学国际医院)、吴令英(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韩宝惠(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胸科医院);特邀嘉宾徐润红(复星医药首席发展官兼国内营销平台联席董事长);主持耿翠芝(河北医科大学第四医院)、王慧娟(河南省肿瘤医院)、王风华(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讲者赵东陆(哈尔滨血液病肿瘤研究所)、郝春芳(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讨论嘉宾樊晓妹(河北医科大学第四医院)、邹兵兵(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生金(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鲁运新(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共同见证我国首部聚焦肿瘤支持治疗医患真实需求的全景报告发布,为肿瘤治疗从疾病控制向全周期健康管理注入动力。

会场专家云集

华章初启,扬帆起航

作为在肿瘤领域深耕多年的医药领军企业,复星医药聚焦未被满足的临床需求,加强创新研发,努力为肿瘤患者全程管理提供支撑,实现高质量生存。会议伊始,作为活动支持方,徐润红代表复星医药致辞,对与会专家表达感谢,并倡议与临床专家持续携手,加速创新研发与临床落地,造福更多患者。她表示,复星医药的抗肿瘤产品已覆盖化疗、靶向、细胞治疗及肿瘤支持等多个维度,包括阿伐曲泊帕(升板)、奈妥匹坦帕洛诺司琼(止吐)、拓培非格司亭(升白)多款支持治疗产品,未来将持续创新,助力患者“从生存走向生活”。

马军教授回顾支持治疗发展:25年前癌痛患者仅0.1%能获止痛药物,如今已100%覆盖;他指出肿瘤治疗应向慢性病管理转变,白皮书的发布填补了领域标准空白,并呼吁医生坚守一切为了病人的初心。

梁军教授肯定支持治疗与肿瘤治疗的并行重要性,提及奈妥匹坦帕洛诺司琼在全国止吐药物销售占比超50%,期待完善止痛药物布局,推动支持治疗进入临床核心。

伴随激昂音乐,马军、梁军、吴令英等专家与企业领导共同启动白皮书发布。此次发布标志着我国首部覆盖“25省686名医生+30省2008例患者”双视角的支持治疗报告落地,打破领域无统一标准现状,从空白探索迈向有据可依,为临床规范与患者获益筑牢基础,也标志中国肿瘤治疗进入新时代——构建“政策-技术-人才”三位一体实施框架,助力支持治疗规范化率从30%向70%迈进,为全球肿瘤治理贡献“中国智慧”。

《中国肿瘤患者支持治疗临床管理需求与现状白皮书》项目正式启动

百家争鸣,大咖论道

1.《中国肿瘤患者支持治疗临床管理需求与现状白皮书》解读

在耿翠芝教授的主持下,哈尔滨血液病肿瘤研究所赵东陆教授系统解读白皮书核心:

现状痛点:仅30%患者接受规范化支持治疗,中高危化疗方案中性粒细胞减少一级预防率仅21.7%;支持治疗费用占总治疗费用34.1%,仅30.8% 患者完全理解其重要性。

核心方向:推动支持治疗从“辅助”转“核心”,构建“筛查-评估-干预-随访”全程管理体系,强化营养、心理、疼痛多学科协作(MDT),推广EORTC QLQ-C30量表及AI智能监测工具。

行动倡议:临床需将支持治疗纳入诊疗流程,严格执行指南;加强继续教育,关注新兴疗法不良反应;推动MDT落地,联动营养、心理等科室;引导患者学习相关知识,记录症状、参与决策,善用医保与公益项目减轻负担。

2.中性粒细胞减少症的预防及管理

在王慧娟教授的主持下,郝春芳教授进行了题为“中性粒细胞减少症的预防及管理”的学术汇报。郝春芳教授详解中性粒细胞减少症管理,重点聚焦长效升白药物(拓培非格司亭)的2mg预充式注射笔临床价值——该注射笔采用预充式设计,无需额外配药,操作便捷性大幅提升,患者可直接居家自行注射,彻底摆脱传统治疗需频繁往返医院的不便,尤其适配门诊放化疗患者的治疗场景;更关键的是,其临床数据显示骨痛发生率仅3.2%,远低于传统药物,极大减轻患者治疗期间的躯体负担;而从治疗连续性来看,凭借长效作用机制与良好的安全性,该注射笔能有效降低因中性粒细胞减少导致的化疗延迟或剂量下调风险,为保障化疗方案完整落地、提升治疗效果提供了重要支撑。

郝春芳教授强调:中高风险患者需按指南做一级/二级预防,选择疗效稳定、患者体验佳的药物是关键。

3.高屋建瓴

随后,在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王风华教授的主持下,樊晓妹教授、邹兵兵教授、生金教授、鲁运新教授分别分享其在肿瘤支持治疗过程中的管理策略。樊晓妹教授(妇科放疗)指出:放疗患者多为门诊治疗,传统短效升白药需多次往返医院,增加成本且易漏注;预充式注射笔居家即可使用,契合便捷治疗需求;邹兵兵教授(胃肠外科)提及新辅助治疗中骨髓保护对手术时机的重要性;生金教授、鲁运新教授则关注ADC药物时代骨髓抑制新挑战,呼吁加强早期干预。

高屋建瓴环节专家展开深入探讨

会议尾声,韩宝惠教授与江泽飞教授作总结致辞。首先,韩宝惠教授指出:《健康中国 2030》提出“2030年恶性肿瘤五年生存期率提高至46.6%”的目标,核心是让患者“活得长、有质量、有尊严”。白皮书的发布,为骨髓抑制、恶心呕吐等不良反应管理提供策略,需推动基层落地,实现从“重短期疗效”到“重全程质量”的转变。

最后,江泽飞教授指出:肿瘤治疗需兼顾新靶点研发与安全管理——不少患者因新辅助阶段血象问题退出治疗,遗憾错失规范疗程。无论内科还是外科,均需重视骨髓安全管理,实现“活得长” 与“活得好”的统一。

本次《中国肿瘤患者支持治疗临床管理需求与现状白皮书》发布会,不仅清晰呈现了我国肿瘤支持治疗的医患需求缺口与规范路径,更凝聚了“企业-专家-临床”多方共识:未来将通过建设“十无病房”(无痛、无呕吐等)、启动支持治疗专科医师认证、探索“支持治疗包”医保付费模式,推动支持治疗从标准走向实践。这一成果将直接助力提升患者生活质量,为我国肿瘤治疗“活得长、活得好”的目标奠定坚实基础。最后预祝《中国肿瘤患者支持治疗临床管理需求与现状白皮书》项目切实造福中国肿瘤患者、提升其治疗安全性与生活质量,同时为全球肿瘤支持治疗发展提供中国经验、贡献积极力量。

审校:Squid

排版:Sophia

执行:Aurora

本平台旨在为医疗卫生专业人士传递更多医学信息。本平台发布的内容,不能以任何方式取代专业的医疗指导,也不应被视为诊疗建议。如该等信息被用于了解医学信息以外的目的,本平台不承担相关责任。本平台对发布的内容,并不代表同意其描述和观点。若涉及版权问题,烦请权利人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尽快处理。

来源:医脉通肿瘤科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