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杜官本,中国工程院院士,西南林业大学教授,云南省科学技术协会主席,民革云南省委会副主委。长期致力于人造板工业前沿技术创新,主持完成国家级重要科研项目10余项,发表学术论文500余篇,授权发明专利90余件,先后两次荣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获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
人物名片
杜官本,中国工程院院士,西南林业大学教授,云南省科学技术协会主席,民革云南省委会副主委。长期致力于人造板工业前沿技术创新,主持完成国家级重要科研项目10余项,发表学术论文500余篇,授权发明专利90余件,先后两次荣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获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创新奖、云南省科学技术杰出贡献奖和全国创新争先奖等。
在中国西南边陲的云岭深处,一位学者用一生的执着和汗水,将科研的种子播撒在山川大地。他以木为笔,以心为墨,书写出中国人造板工业从小到大、从弱到强、从追赶到领跑的恢弘篇章。他是科学家,脚踏实地,用技术创新为环保产业开辟新路;他是教育家,春风化雨,为行业未来培养栋梁之才;他是民革党员,将目光投向乡村振兴与绿色发展大局,用智慧和责任为地方经济腾飞贡献力量。
他就是扎根边疆近四十载的中国工程院院士杜官本。
从条件简陋的实验室到灯火通明的车间,从提高产品质量到提升生产效率,杜官本以无数个日夜攻克技术难题,将科研真正镌刻在生产线上。四十年坚守,他将一块块板材的改良化作百姓家居的福音,也让中国人造板行业走上环保、高效、智能的道路。他说得最多的一句话就是:“把论文写在车间里,把科研做在生产线上。”
杜官本指导研究生实验。
扎根边疆
用青春践行时代担当
为什么会选择研究人造板这个领域?杜官本的回答真挚而坚定:“当时刨花板这个行业正处在最艰难的时期,诸多生产技术难题亟待解决。作为本领域的科技工作者,我们的责任就是让科研服务国家需要,把技术创新放在解决实际问题的第一线。”
而谈及为何坚持在这一领域深耕至今,杜官本沉思片刻,微笑着说:“可能是一种从小养成的习惯吧,不愿意轻易放弃,问题不解决,我就停不下来。”
1985年,杜官本从南京林业大学人造板专业毕业。面对人生的十字路口,他可以选择去条件优渥的东部发达地区,但最终他毅然决定前往云南——一个林业资源丰富却科研条件相对落后的地区,成为西南林业大学的一名年轻教师。
“西部的教育和科研需要人,我就去。”这短短一句话的背后,是一份沉甸甸的责任感。这一次选择,不仅让他与人造板领域结下了一生之缘,也让他成为中国人造板行业技术进步的重要推动者。
初到西南林业大学,杜官本面对的几乎是一片“荒地”:实验室设备短缺,科研团队几乎没有,经费更是无从谈起。没有条件怎么办?他决定自己创造条件。
“那时候,我们做实验的设备几乎都是自制的,很多装置都是靠自己拼凑出来的。”杜官本回忆道。没有现成的仪器,他就和学生们一起动手设计;没有现成的数据模型,他就用最原始的手工记录,一点点摸索前进。
从木材基本性能测定到板材工艺改进,每一个环节都需要无数次尝试。实验室里常常灯火通明,杜官本和他的学生们经常忙到深夜。他亲力亲为,从最基础的工作做起,每一个细节都不放过。时间久了,学生们说:“杜老师有一种魔力,让你愿意陪他一起攻坚克难。”
科研从来不是杜官本的唯一目标。他深知,人才是行业发展的根基,既要解决当下的技术问题,也要培养推动行业未来发展的中坚力量。“你们强了,行业才会强。行业强了,国家才有依靠。”杜官本常常对学生这样说。
在教学中,杜官本主持开设了《胶黏剂与涂料》等国家精品课程,带领团队建成了“林业工程”博士点学科和“木材科学与工程”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他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树木树人”的深意:既是育“木”者,也是育人者。
在近40年的教学生涯中,杜官本培养了82名博士后、博士和硕士研究生,其中23人成为国家级或省部级科研骨干。这些人才不仅为西南地区的林业科技注入了新活力,也在全国范围内推动了人造板行业技术的飞跃发展。
技术攻坚
人造板行业的革新之路
“当年的刨花板车间,甲醛气味刺鼻,板材堆积如山,企业生产线时停时开。”杜官本回忆,20世纪80年代末,中国的人造板行业正处于起步阶段,不少技术照搬照抄,缺乏自己的核心技术,一些企业亏损、停产,发展举步维艰。
当时外界普遍认为人造板行业已无出路,然而在杜官本看来,这正是需要突破的时候。他坚信,随着木材资源的减少,科技创新和突破越显得至关重要。“没人做,咱们就来做;没人敢做,咱们也一定要试试。”杜官本用这句话激励着自己和团队,也点燃了中国人造板行业的希望。
胶黏剂是人造板工业的“心脏”,也是污染问题的源头。但在20世纪80年代,中国的胶黏剂技术基本照搬国外标准,甲醛含量高、环保性能差的胶黏剂成为困扰整个行业的痛点。杜官本意识到,如果不能解决胶黏剂问题,就无法推动刨花板产业的发展。于是,他带领团队从合成反应机理入手,深入剖析脲醛树脂的化学特性。
“每一次实验都像在找钥匙。”杜官本回忆,团队通过基础研究,找到了甲醛释放的主要原因和控制机理,并首次提出了共缩聚方法,用技术手段破解了胶黏剂高污染的问题。这不仅降低了甲醛的释放量,还为整个行业提供了新的技术方向。
一个看似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就这样一点点被啃下来了。从2000年的20毫克/100克,到2010年的9毫克/100克,再到如今的3毫克/100克,中国人造板的环保标准逐步接轨世界先进水平,并且在部分领域实现了超越。
“以前走进车间,眼睛被熏得睁不开,现在基本感受不到任何异味。”杜官本说,环保型胶黏剂的推广为消费者提供了更安全的家居产品。
环保问题解决了,接踵而来的却是另一个难题——产能不足。“我们传统的生产线效率太低,年产量只有5000立方米,远远跟不上市场需求。而国外一条连续平压生产线年产量能达到20万立方米,差距实在太大了。”杜官本回忆道。
带着这个新课题,杜官本再一次踏上技术攻关的征程。他提出了一个大胆的想法:在中国推广连续平压生产线。这是一项当时只有国外掌握的技术,可以将生产效率提升数倍,但由于成本高、技术门槛高,国内企业望而却步。
“既然没人愿意做,我们就自己干。”杜官本带领团队,与云南新泽兴人造板有限公司和上海人造板机械厂有限公司合作,创新推出了一套完整的连续平压生产线配置方案。通过优化设备配置和工艺流程,他们将生产线的成本降低了50%,同时围绕生产线的20个关键环节进行技术升级,大幅提高了产能和效率。特别是研发出的蒸汽预热技术及配套装置,使生产效率提升了15%以上。
“从刚开始没人敢装,到后来企业争着装,现在连续平压生产线已成为行业的标配。”杜官本笑着说。如今,这项技术占据了全国新增产能的80%以上,为中国人造板工业的崛起奠定了基础。
40年的坚守,杜官本亲历了中国人造板行业从小到大、从弱到强、从追赶到引领的全过程。“我刚读大学时,中国的人造板年产量仅占全球的0.5%;如今,这一比例已经超过了60%。”杜官本感慨地说,这不仅是数字的变化,更是中国制造从“量变”到“质变”的历史性跨越。
而最让杜官本感到骄傲的,不只是行业规模的扩大,更是行业理念的升级。从最初降低甲醛释放,到推广环保胶黏剂,再到连续平压生产线的普及,杜官本用自己的技术和行动,推动中国的人造板行业走上了一条绿色发展的道路。
履职尽责
助力林业产业高质量发展
在科研一线埋头攻坚,也在国家发展的大局中仰望星空,或许是对杜官本最真实的写照。四十年来,他用无数科研成果和建言献策,照亮了中国人造板工业从“追赶者”到“领跑者”的前行之路,也用一名科技工作者的实际行动践行着“国家发展我有责”的初心。
杜官本的履历表,是一张密密麻麻的科技成果清单:500余篇高水平学术论文,200余篇被SCI收录;14本学术专著;90余件发明专利……但这些数字背后,更多的,是实实在在改变行业格局的技术突破。
如果说科研是杜官本的工作,那么建言献策则是他肩上的责任。作为一名民革党员、云南省人大代表、云南省政协委员,杜官本的身份不仅是一位科学家,更是一位为民谋发展的建言者。他时刻关注着国家和地方发展的脉动,用自己的专业知识为政策制定贡献力量。
如何将云南的林业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为此,杜官本撰写了打造云南省千亿木竹产业的建议;如何让产业发展与生态保护并行?他提出了发展木竹材产业助推乡村振兴的提案。他的每一次发声,都是一次次深入基层、精准调研后的真知灼见。
这些建议源于一线、符合实际,扎扎实实发挥着推动地方经济发展“催化剂”的作用。在杜官本的主张下,云南竹木产业开始了从资源种植到品牌推广的全产业链建设,形成了“绿色、高效、可持续”的经济增长模式。这不仅让边疆地区的经济焕发新机,更实现了生态保护与民生改善的双赢。“科研的价值不仅在于实验室的成果,还在于这些成果如何转化为推动发展的实际力量。”杜官本始终这样认为,也始终这样做着。
除了政策建言,杜官本还将科技的种子撒播在云南这片热土。他深知,要让边疆的经济腾飞,必须依靠科技创新。为此,他推动科技与产业的协同创新,组建了云南省研发创新团队和教学团队,为技术转化提供了强大的智力支持。他倡导“产学研”一体化模式,促成了云南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的深度合作,用技术为企业解难题,为产业升级添动能。
扎根边疆,创新不止,是杜官本四十年如一日的信念,也是他对未来的承诺。杜官本说:“科学的道路没有终点,还有许多痛点和难题需要攻克。我希望能继续用自己的光阴,为国家点亮更多希望。”
如今,61岁的杜官本仍旧坚守在科研一线,探索着、耕耘着、收获着。他用自己的一生践行着“科学无止境,责任永不息”的信条。对于未来,他依旧充满信心:“只有不懈努力,才能让科技的光芒照亮更多角落。”
(闻超 段春艳)
来源:团结报团结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