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莱芜”之名何来?隐藏着鲜为人知的历史……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04-08 14:09 1

摘要:一个古老的地名背后,往往镌刻着深刻的历史印记。古代莱芜,南北牵齐鲁,东西连海岱,重要的地理位置,留下了丰厚的历史文化元素。古往今来,诸多史家对于“莱芜”之名的由来,进行了诸多探讨。然诸说或猜测臆想,或望文生义,都没有给出令人信服的答案,本文试就此做一探讨。

一个古老的地名背后,往往镌刻着深刻的历史印记。古代莱芜,南北牵齐鲁,东西连海岱,重要的地理位置,留下了丰厚的历史文化元素。古往今来,诸多史家对于“莱芜”之名的由来,进行了诸多探讨。然诸说或猜测臆想,或望文生义,都没有给出令人信服的答案,本文试就此做一探讨。

▲赢城遗址 || 图源:新莱芜

“莱芜”由来诸说辨

对于“莱芜”之由来,大体有以下几种说法。

一是“山名取目”说。郦道元《水经注》曰:“余按泰无,莱柞,并山名也,郡县取目焉,汉高祖置。《左传》曰:与之无山及莱柞,是也。应劭《十三州记》曰:太山莱芜县,鲁之莱柞邑。”郦氏引言有误,《左传》原文为“辞以无山,与之莱柞”,非“与之无山及莱柞”。这句话的背景是,鲁昭公七年(前535年),因晋国为杞国索要成邑,鲁国执政的季孙不敢得罪晋国,欲将成邑还给杞国。据有成邑的孟孙氏不愿让出,季孙答应给孟孙以桃邑换成邑,成邑宰谢息又言桃邑无山,季孙又“与之莱、柞”方才让出成邑。《水经注》又云,“汉末,有范史云为莱芜令,言莱芜在齐,非鲁所得。”清代地理学家叶圭绶认为,“汉莱芜县去临淄百数十里,在长城岭北,乃齐地,非鲁地。”“鲁之莱柞邑”之说自然不确。

二是“莱民播流”说。“齐景公灭莱,莱人播北谷,邑落荒芜,故云莱芜。”此说出自何处,无考。这是历史上流传最广、影响最大的一种说法,诸多史家援引此说,诸如北宋乐史的《太平寰宇记》等。此说显然有望文生义之嫌,从而引起更多人的质疑,如清代顾炎武《日知录》云,“(莱芜为)《禹贡》所谓莱夷也。夹谷之会,齐侯使莱人以兵劫鲁侯,宣尼称‘夷不乱华’是也。是则会于此地,故得有莱人,非召之东莱千里之外也。”是说莱芜是《禹贡》所说的莱夷之地,参与齐鲁夹谷会盟的莱人是当地土著居民,并非从千里之外的东莱地区招来的莱人。经考证,莱芜及周边地区确为莱人世居之地,非东莱遗民播流之所。下文详述。

三是荒芜说。“莱芜”二字是荒芜的代名词,如南宋薛季宣诗云“暑雨沾我衣,莱芜绊我辕”,南宋韩淲“下视城郭居,莱芜欠耘锄”,明代江源“豪门书劄从今绝,原野莱芜趁雨耕”等等,“莱芜”表达的均为荒芜之意。由此,有人将此引申为莱芜地名由来,未免太过牵强。用不太友好的两个字作为地名,几乎是不太可能的事。

四是牟芜音转说。王献唐先生《山东古国考》云:“莱芜是因莱族与牟族杂居得名,古读牟为重唇音,声与芜相似,转写为芜。”然而,“牟”与“芜”除音韵上相近之外,再未发现两者有何关联。如原莱芜境内的牟国,自西周建国到唐代撤销牟县,一直称“牟”,从未因“声与芜相似,转写为芜”而有“芜国”“芜县”之说。再者,古人若将笔画简单的“牟”字改为繁杂的“蕪(芜之繁体)”字,舍简从繁,颇为匪夷所思。莱芜籍人士李鸿杰先生曾得临淄出土西汉早期封泥“莱芜丞印”及“牟丞之印”数枚(《济南时报》2024年7月8日),泥印“牟”“无(芜)”泾渭分明,毫无瓜葛。

对于“莱芜”由来,古代诸说难以成立,今人之论也难周全,探知“莱”由,须另辟他径。

莱芜及周边地区,曾为莱夷居地

现代著名学者、教授李白凤先生认为,“薄丘应该和莱芜、商丘、殷墟一样,由古老氏族之居地而得名。”(《东夷杂考》,河南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74页)薄丘因东夷薄姑氏居地得名,商丘是因商族始祖契佐禹治水有功,受封于商,后人便称商族人居住过的废墟之地为商丘;而殷墟因此地为商朝后期都城的遗址而得名。关于“莱芜”的得名,与此地为古莱夷居地相关。

事实上,从文献记载、青铜器铭文、出土器物等多方面考证,莱芜及周边地区,确为莱人世居之地。

《尚书·禹贡》有这样一段话:“莱夷作牧。厥篚檿丝。浮于汶,达于济。”意思是说,莱夷一带可以进行畜牧养殖,进贡的物品是成筐装的柞蚕丝,进贡的船只行于汶水达到济水。虽鲁中地区有多条河流名汶,但与古济水相连者,惟源于莱芜的大汶河。从中可知,有着先进畜牧业的莱夷先民曾居住于莱芜一带。另外,莱芜附近有徂徕山、徂徕山莱门、沂源浮来山、新泰石莱、古代鲁国莱山(原山以西)等诸多“莱”音地名可以看出,莱夷在这里留下了深刻的历史印记,并非东莱之民流播于此。明嘉靖《山东通志》载,“泰安之莱芜为莱夷所有”。

▲大汶河|| 摄影:李庆林

北宋宣和五年(1123年)出土于临淄齐国故城的叔夷钟,是春秋晚期齐灵公为封赏大臣叔夷灭莱有功而铸造的器物,铭文叙及先祖商汤在伊尹的辅佐下,受天命而翦灭夏人,因而统治九州。铭文中有赏之莱邑“县三百”,莱之“造铁徒四千”。山东大学任相宏教授认为,“莱芜古代就以矿冶而有名,境内矿冶遗址众多。这与叔夷钟铭记载相一致。由此可见,灵公灭莱之前,莱人一直居住于现今莱芜、博山、沂源一带的崇山峻岭之间,且矿冶具有一定规模。”“(莱芜东部沂源县境内的)姑子坪遗址就位于齐长城之南鲁山之阳,正是莱夷之地。”(《山东沂源县姑子坪周代遗存相关问题探讨》,《考古》2003年第1期)

李白凤先生的朋友圈中,不仅有佟培基、唐兰等顶级历史学家,也有陈师曾、武慕姚等收藏家、鉴赏家,因而,他对诸多青铜器的来龙去脉知之甚多。他在《奄族考》一文中写道,莱夷“‘亚□’之器多出于益都、莱芜一带”;在《古铜韵语》文中又言,莱夷“㠱族青铜器多见于山东省黄县、益都、莱芜一带”,(《东夷杂考》第57页、第100页)诸多莱夷青铜器出土于莱芜,也是莱芜为古莱夷居地的有力证明。

一般认为,莱夷活动中心大体在潍淄流域。但是,古代部族为拓宽发展空间,离开中心区域居于他地的“飞地”现象屡见不鲜,莱芜及周边一带的莱族居地即为其例,这就是史学界所谓的古代部族“插花地式分布”。

“莱芜”之名,源于夹谷会盟这一著名历史事件

《大明一统名胜志》载,莱芜县,“春秋夹谷地”,是说莱芜春秋时期在夹谷之地。明代太常寺少卿、章丘人李开先在嘉靖《莱芜县志》序文中说,“参以《齐乘》《寰宇记》《一统志》《舆地》《三齐》等纪,乃知县名莱芜,汉所置也,国朝因之,周为夹谷。”说明莱芜为汉代所置县,明朝沿用此县名,汉前莱芜未有建制,上溯到周代,莱芜城所在的地方是夹谷。那时今莱芜境内为嬴、牟二国(邑)。清代著名古文学家牟愿相曾随其父牟绥寓居莱芜六年之久,临别之时赠莱芜好友张墨宾系列诗作,他在《留别张墨宾诗序》中有“余从大人宦游夹谷于兹六载”之句,牟愿相精通古文,自然知道莱芜的来龙去脉,莱芜来源于夹谷,古代夹谷成为莱芜的别名。

夹谷为何变成莱芜?这当与莱人参与的齐鲁夹谷会盟这一著名历史事件有关。

▲夹谷会盟遗址 || 图源:新莱芜

《史记·齐太公世家》:“四十八年,与鲁定公好会夹谷。犁鉏曰:‘孔丘知礼而怯,请令莱人为乐,因执鲁君,可得志。’景公害孔丘相鲁,惧其霸,故从犁鉏之计。方会,进莱乐,孔子历阶上,使有司执莱人斩之,以礼让景公。景公惭,乃归鲁侵地以谢,而罢去。”是说齐景公四十八年(前500年),齐景公和鲁定公在夹谷进行“友好”的会晤。齐臣犁鉏说:“孔丘懂得礼制却胆小,请让莱人进行乐舞表演,我们趁此机会挟持鲁君,以达到我们的目的。”景公担心鲁国称霸,就听从了犁鉏的计谋。

会晤刚开始,齐景公便让莱人表演乐舞,孔子看出了其中“项庄舞剑意在沛公”阴谋,便登上会晤台,命令本国武士抓住莱人并斩首,随后又引用周礼说教于景公。景公很惭愧,便归还所侵占的鲁国土地以谢罪,然后就离开了。

▲孔子像 || 图源:新莱芜

至于夹谷会盟的所在地,诸多史料意见不一,长期以来在史学界仍争论不休,迄无定论。考虑到春秋战国中前期的齐国,与鲁国实力差距不大,在军事力量上鲁国反要胜出一筹。比如公元前684年的长勺之战,鲁国以少胜多大败齐军,成为军事史上的经典战例;再如夹谷会盟十六年之后的艾陵之战,鲁吴联军成功运用预备队作战,杀得齐军丢盔卸甲。夹谷会盟,齐国居心叵测,但又忌惮鲁国的军事实力,会盟地址选择在本国境内当然是上等方案,但这种方案鲁国显然不会答应。因此,在两国交界处会晤是两国都可以接受的。《管子》云:“长城之阳,鲁也;长城之阴,齐也。”据文史专家张华松先生研究,“齐长城是在春秋后期的姜齐灵公(?—前554年)至战国中期的田齐宣王(约前350年—前301年)的长达数百年的时间里分期逐段完成的。”夹谷会盟之时,齐鲁两国正以齐长城为边界线。《水经注》云:“《从征记》曰:(莱芜)城在莱芜谷,当路阻绝,两山间道,由南北门……夹谷之会,齐侯使莱人以兵劫鲁侯,宣尼称夷不乱华是(此地)也。”明末清初顾炎武《日知录》、清代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以及《大清一统志》等权威史书皆从此说。可见,所谓夹谷,在莱芜故城所在的莱芜谷一带。而莱芜故城,正是齐长城的一个重要关隘。


▲齐长城锦阳关 || 图源:海报新闻

在夹谷会盟的过程中,有一个重要环节,那就是“莱人进乐”。齐灵公灭莱后,将独具特色的莱乐纳入齐乐,成为齐乐的四大板块之一(宫廷雅乐、万舞、韶乐、莱乐)。乐,并非现在意义上的音乐。《说文》:“舞,乐也。”古代舞、乐互通。“莱乐”的表演形式有手执方令、旌、羽、剑、戟等舞具的“四方之乐”,还有倡优、侏儒之类的乐舞。齐景公之所以在会盟中使用莱乐,正是因为表演道具有剑、戟等实用兵器,用莱人劫持鲁侯。

可以想见,齐国蓄谋已久、别有用心的夹谷之会,在会盟之前就做足了准备。莱人乐舞表演也在夹谷一带排练了很久。会盟过程中的正式“演出”,更是将“莱乐”表演到了极致。当地居民因处于齐鲁边境,厌恶了刀光剑影的寒气、金戈铁马的扬尘,在那个精神食粮极度匮乏的年代,看到了美轮美奂的莱乐表演,自然津津乐道,久久难忘。久而久之,夹谷就变成了“莱舞谷”(莱人表演乐舞的谷地)。

“舞”的初字为“無(无)”,如《周礼·地官·乡大夫》:“五日兴舞。”《钦定周官义疏》注:“故书‘舞’为‘無(无之繁体)’,杜子春‘無’读为‘舞’。”是说以前书写这个“舞”为“無”字。后来,为了明确“無”的“舞蹈”意义,就在“無”的基础上加上表示左右两只脚的部件“舛”,就成了“舞”字。换言之,“無”字的本义是“舞蹈”。“無”在甲骨文中已经出现,西周金文基本继承了甲骨文字形,从字形上看,甲骨文、金文中的“無”字像一人双手持羽毛或牛尾起舞的样子。“莱舞谷”也就是“莱無谷”,后来将“無”字加上“艹”,或受古代常用代表荒芜之词“莱芜”影响之故,将“莱无”变成了“莱芜”。汉武帝时期,在莱芜谷建莱芜城,城因谷名,莱芜作为一个城市名称正式登上历史舞台。

汉末,范丹为莱芜令,作为古代廉吏的典范,使得“莱芜”又成了廉吏的代名词。历代文人雅士挥毫赞叹,如汉末乐府谣:“甑中生尘范史云,釜中生鱼范莱芜”;唐卢照邻《失群雁》:“金龟全写中牟印,玉鹄当变莱芜釜”;唐杜甫《赠裴南部》:“尘满莱芜甑,堂横单父琴”;南宋范成大《次韵施进之惠紫芝术》:“摩挲莱芜甑,尘生不须拂”;明丁鹤年《送奉祠王良佐奔讣还兖城》:“门外犹维桓典马,釜中屡出莱芜鱼”,等等。

自西汉元狩元年(前122年)首设莱芜县,至唐长安四年(704年),莱芜县城一直在淄川城子村。长安四年,莱芜县城迁往废嬴县旧址(莱芜区苗山镇南文字村,北魏时期嬴县城由羊里街道城子县村迁此),莱芜县城进入今莱芜境内。金大定十二年(1172年),莱芜县城再次迁移,迁移地就是现在的莱芜城。

▲南文字村 || 图源:新莱芜

来源:掌上莱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