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初中,正比例、反比例、一次、二次函数,对思维要求较单薄,课程较稀松。
在初中,正比例、反比例、一次、二次函数,对思维要求较单薄,课程较稀松。
高中课程知识明显增多。幂函数、指数函数、对数函数、三角函数,基本一个学期学完。而且,对于全面分析、思考方法、发散思维要求较高。
下面结合3道例题详细探究。
【例1】已知集合A={x|-2≤x≤5},集合B={x|m+1≤x≤2m-1},若B⊆A,求实数m的取值范围。
这类题,在高考试卷中,撑死不过是一道小选择题。
从已知“B⊆A”入手。粗略理解为集合A的范围较大。
错解:由题意得:m+1≥-2且2m-1≤5,故-3≤m≤3。解完了。
以上,错在哪了?
他错在了初中式单线条考虑问题。
有两个环节没考虑到。
失误一:错解是把B当作非空集合的前提下,遗漏了集合B(m+1≤x≤2m-1)本身最起码的要求m+1≤2m-1。
由m+1≤2m-1得m≥2。
失误二:遗漏了集合B是空集的情形。
当集合B(m+1≤x≤2m-1)是空集时,由2m-1<m+1得m<2。
正解:
情形一:当B≠Φ时,解不等式组m+1≥-2、2m-1≤5、2m-1<m+1,得2≤m≤3。
情形二:当B=Φ时,由2m-1<m+1得m<2。
两种情形是“或”的关系。
情形一要求的m≥2,与情形二要求的m<2,是“或”的关系。
意思是无论m大于等于2,还是m小于2,都满足题意。那就不用纠结这个2了。
综合情形一和情形二,得m≤3,故实数m的取值范围是(-∞,3]。
不能再像本题的错解,单线条考虑问题。
不能像初中,直筒子一条路走下去、直达目标。
到了高中,注意发散思维、分类讨论、全面考虑。
前行的路上,岔道口很多,多种情形要分类对比讨论,要学会周密思考。
【例2】已知集合A={x|x>15或x<0},集合B={x|2m+1≤x≤3m-5},若B⊆(A∩B),求实数m的取值范围。
凡是求解含参数的题集合题目,①注意空集情形;②注意子交并补以及逻辑关系的变换;③一元二次方程根的判别式、根与系数关系、回头验证;④注意结合数轴或图像分类讨论。
先弄明白“B⊆(A∩B)”的意思:
“A∩B”表示:同时属于A和B的所有元素组成的集合。
故,(A∩B)⊆A,且(A∩B)⊆B。
由已知B⊆(A∩B),结合(A∩B)⊆B,可得B=A∩B。
由B=A∩B可知,集合B中的所有元素都同时属于集合A。
故,B⊆A。
本题情形一:当集合B={x|2m+1≤x≤3m-5}为空集时,需要3m-5<2m+1。
即当m<6时,B=Φ。满足B⊆A。
情形二:当B≠Φ时,为满足B⊆A,集合B位于下图中的两个位置中任一位置均满足题意。
①当集合B位于0的左侧时:
解2m+1≤3m-5和3m-5<0组成的不等式组,得m≥6且m<,这显然无解。
注:2m+1≤3m-5,是B≠Φ的最起码的必须;3m-5<0,这里不能3m-5≤0,因为集合A中不含0这个元素,而B⊆A,故集合B中也不能含0,故只能3m-5<0,而不能3m-5≤0。
②当集合B位于15的右侧时:
解2m+1≤3m-5和2m+1>15组成的不等式组,得m≥6且m>7,大于7的数移动满足m≥6,故取m>7。也可以背口诀“同大取大、同小取小、大小取中间”。
情形二当中的①和②,是“或”的关系。要么你、要么我,都行。①不行时,②行。即情形二的结果是m>7。
情形二和情形一,也是“或”的关系。你也行,我也行,咱俩都满足题意。
情形二的m>7满足题意,情形一的m<6也满足题意。
故实数m的取值范围是{m|m>7或m<6},即(7,+∞)∪(-∞,6)。
【例3】已知集合A={x|2≤x≤5},集合B={x|2m≤x≤m+3},若B⫋A,求实数m的取值范围。
符号“⫋”表示B⊆A但B≠A,即B是A的真子集。建议熟悉掌握课本,不过分热衷于刷难题。
首先注意B=Φ的情形!
情形一:对于集合B={x|2m≤x≤m+3},当m+3<2m,即m>3时,B=Φ。满足B⫋A。
情形二:当B≠Φ时,首要条件是满足集合B自身特征2m≤x≤m+3。
由题意,B真包含于A,下图中的两种情况均满足题意。
上图中的两种情况,是“或”的关系,并,∪。
{m|1≤m<2}与{m|1<m≤2},并,得{m|1≤m≤2}。此为情形二的结果。
情形一、情形二再并!
综上,实数m的取值范围是{m|1≤m≤2}或{m|m>3}。
即[1,2]∪(3,+∞)。
单从最终结果看,按“B⫋A”计算与按“B⊆A”计算,结果相同。
注意仔细审题,注意过程书写。
文末寄语
高中,进度较快,知识较多,对分析能力、理解能力要求较高。
所以,在思维拓展、思考方法、全面分析、参数的分情形考虑、结合函数图形判断等方面,注意多加锻炼。
初中所学的,几乎都用不上。而且,跟初中没啥牵连。
所以,必须尽快入乡随俗。让自己尽快进入高中角色;千万别厌烦新知识、新思考方法。
高中就是这个味,不管你是否厌烦,必须更新全新的考虑方法。
每个题,蕴藏的暗礁较多。每个题,基本要分很多情形。
抛弃以前的,彻底进入新场景!
领悟高中知识特点和规律,熟悉之后,你会发现,高中并不难学!
树立信心,跨过这个坎,必定一片光明!
作者简介
中共党员,高中教务主任,常年兼任高中数学、物理、化学等科目。中考数学命题组成员。
专注教育领域,持续发布小升初、中考、高考压轴大题的多角度原创详细权威解析,力求篇篇经典。不卖课、不带货、不卖资料,干干净净免费传播知识。
发文涉及科目主要有中考、高考数学,物理,也有英语,化学,作文。
整个高中,俺依然是您的良师益友。
期待您的评论、点赞、收藏、分享。
期待您的持续关注。
来源:春蕾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