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心学之父威廉·詹姆斯研究发现:人每天会产生6000多个念头,80%属于无意义的内耗。
心学之父威廉·詹姆斯研究发现:人每天会产生6000多个念头,80%属于无意义的内耗。
而90%的痛苦,都来自于我们总在用“应该怎样”去勉强“本来如此”,用“理想”去否定“现实”。
大多数的心累,不是事情本身多复杂,而是我们对人性的规律知之甚少,甚至一直在对抗它。
就像作家王心傲说的:“活得痛苦的人,往往是对人性认知太浅薄。”
01 人性本私:别轻易拿真心去赌人性
古代有位书生,家境贫寒,赶考途中被一富商相助,供他吃住,还资助他银两读书。书生感激涕零,说日后高中必当报答。
后来他真中了进士,做了官,富商却家道中落,前来求助。
这位官员闭门不见,只让下人拿了点碎银打发他走。
《红与黑》里说:“在人生的自私沙漠里,人各为己。”
利益面前,每个人最先考虑的往往是自己。这不是冷漠,而是人性常态。
你看透这一点,就不会再那么容易失望。
就像张艺谋曾经那么信任合作伙伴张伟平,十六年交情,称兄道弟,掏心掏肺。
结果对方瞒着他转卖版权、虚报票房,甚至爆料隐私换钱。
事后老谋子苦笑说:“我把心都掏出来了,结果人家在算账。”
生活中多少人也这样:你帮过的人最后坑了你,你真诚相待的人反而利用你。
你以为是对方变了,其实是你一开始就把人想得太好。
李诞有句话话糙理不糙:“接受了人性本就自私,你就不会再演那么多内心戏。不是你的问题,是人就这个德行。”
02 人性慕强:你弱的时候,坏人最多
你软,别人就觉得你好捏;你强,别人反而敬你三分。这不是社会残酷,是人性慕强。
战国时的苏秦,早年一事无成回家,连亲嫂子都懒得理他,饭都不给留一口。
后来他苦读成才,佩六国相印衣锦还乡,全家人跪地相迎,嫂子像蛇一样匍匐在地头都不敢抬。
同一个人,为什么待遇天差地别?不是他们变善良了,而是你变强了。
有个读者曾跟我讲她妹的故事:刚进公司时特别乖,谁找帮忙都答应。
结果杂活全归她,功劳还被抢。领导夸她,她连忙说“没有没有,大家功劳”,结果升职加薪永远没她份。
她委屈,但不敢说,总以为忍让能换来将心比心。
后来她彻底想通,不再做“软柿子”,该拒绝就拒绝,该争取就争取,反而同事都开始尊重她。
尼采说得好:“人类慕强,如同植物向阳。”
你想减少被欺负,先得让自己“不好惹”。
03 人性善妒:有时候,身边人并不希望你过得太好
人不怕陌生人成功,却怕熟人发达,你说怪不怪?
心理学家Festinger早就指出:人是通过比较来确认自我价值的。
你身边的人好了,他并不会为你高兴,反而会觉得:“凭什么你行我不行?”
《平凡的荣耀》里的吴恪之,能力突出却处处被排挤:
他拿到好项目,上司故意截胡;他分享经验,同事觉得他在炫耀;他主动解决难题,有人背后说他逞能。
一开始他怎么都想不通,直到朋友点醒他:“不是你做错了什么,而是你太强,反衬出他们的平庸。”
自古以来皆如此。
孙膑与庞涓二人曾是同窗学艺,情同手足。然而,当孙膑展现出超越庞涓的卓越才能时,庞涓心中的嫉妒之火便熊熊燃烧起来。
他设计陷害孙膑,甚至不惜让其遭受膑刑之苦。曾经的深厚情谊,在嫉妒的冲击下显得如此脆弱。
庞涓想方设法打压孙膑,彻底暴露了人性中阴暗的一面:在他人获得幸福与成功时,选择嫉妒与破坏。
所以,如果你比别人过得好一点,低调一点不是坏事。
不是我们虚伪,是我们要懂得保护自己。
04 人性善变:承诺只是当下真心,不代表永恒不变
张爱玲在《倾城之恋》里写范柳原与白流苏:开始爱得死去活来,山盟海誓说尽。
可真正在一起后,他很快就冷淡下来,后来甚至盘算抛下她去英国。
结婚后更直接把热情转移到了别人身上。
张爱玲在日记里写:“我曾以为感情如瓷器般坚固,后来才发现不过是块玻璃。”
她一度因此写不出小说,半年都在痛苦地问:
“难道永恒只是骗人的话?”
但后来她明白了:人心本来就是会变的——这不是例外,而是常态。
小时候我们都以为好朋友会一辈子在一起,喜欢一个人就会永远喜欢。
长大后才发现,当初说永不分开的人,如今连微信都没留。
当初说非你不娶的人,早已和别人成了家。
涂磊说过一句话特别清醒:“别人变心不可怕,可怕的是你因此耗尽信任能力,再也不敢相信任何人。”
看透人性善变,不是要你变得冷漠,而是要你学会“轻装上阵”:珍惜当下的真心,不执着于永恒。
查理·芒格曾说:“人性充满缺陷,你若满怀怨气,不过是在惩罚自己。”
这世上没有人完美无缺,有点自私、有点善妒、有时软弱、偶尔变心……都是再正常不过的事。
你若是紧盯着别人的缺陷不放,就像自己伸手进淤泥里搅和,越搅越浑。
真正活得通透的人,不是没见过人性的暗面,而是见过了之后,依旧能稳住自己:
知人性有瑕而不苛责,见世事变迁而不惶恐。
愿你我都能停止无谓的内耗,把心力留给值得的事,把自己活顺畅了。
作者:陌上花开
以文字滋养灵魂,以通透照亮人生。
来源:陌上花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