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最近,关于娃哈哈创始人宗庆后的家族纠纷闹得沸沸扬扬,三个自称是他孩子的人突然现身,要和宗馥莉争夺21亿美元的遗产。而这一切的源头,要从一张90年代的合影说起。
来源《家史计划》
一张泛黄的90年代合影,竟成了撕开娃哈哈家族秘密的导火索。
最近,关于娃哈哈创始人宗庆后的家族纠纷闹得沸沸扬扬,三个自称是他孩子的人突然现身,要和宗馥莉争夺21亿美元的遗产。而这一切的源头,要从一张90年代的合影说起。
唯一的合影
说起这张合影,很多人可能觉得就是普通的工作照。照片里是一群人在办公室研究娃哈哈饮品,那是90年代娃哈哈刚刚起步的时候。但仔细看,你会发现一个关键人物——杜建英。
杜建英这个名字,对很多人来说可能陌生,但在娃哈哈的发展史上,她可是个重要角色。
1991年,25岁的杜建英从浙江大学毕业后,直接放弃了国企干部的身份,加入了娃哈哈。要知道,那个年代能从浙大毕业的,绝对是学霸中的学霸。更厉害的是,杜建英还是光学系的技术员出身,对产品研发很有一套。
在娃哈哈的创新研究和扩张过程中,她起了很大作用。说白了,没有她的技术支持,娃哈哈未必能有后来这么牛。但这张合影的真正价值,不在于记录了娃哈哈的创业历史,而在于它见证了一段复杂的关系。
从工作搭档到……
宗庆后和杜建英的关系,最开始就是纯粹的工作关系。一个是雄心勃勃的创业者,一个是技术过硬的高材生,两人在事业上配合得很好。
杜建英英语特别棒,从1991到2008年间,娃哈哈在全球各地的合作业务和离岸公司,都是她在负责。她当过娃哈哈集团党委书记,还拿过杭州市"十大杰出青年"、浙江省劳动模范等好多荣誉。可以说,在娃哈哈的黄金发展期,杜建英就是宗庆后最信任的"二把手"。
但是,工作上的默契慢慢变成了更深的感情。
据最新曝光的法庭文件显示,1996年,杜建英以"看护人"身份陪14岁的宗馥莉去美国留学。就在这期间,她在洛杉矶生下了一个儿子。
这个时间点挺微妙的——宗馥莉1982年出生,1996年正好14岁,确实到了出国留学的年龄。
关键是,这段关系发生的时候,宗庆后和原配施幼珍还是夫妻。
默默承受一切的女人
说到施幼珍,很多人对她了解不多。她比宗庆后小几岁,1949年出生在杭州,曾经当过知青,在黑龙江雁窝岛小兵团待过。1980年5月1日,两人经人介绍结婚,1982年生下了宗馥莉。
施幼珍是典型的贤内助,低调到网上连一张靠谱的照片都很难找到。她不像其他豪门太太那样爱出风头、爱享受,而是把心思都放在家庭和企业上。
宗庆后去世的时候,施幼珍没有出现在追思会上,很多人各种猜测。但据了解,这是因为当地的习俗——有些地方,夫妻一方先走了,另一方是不能靠近的。这样做是为了避免活着的人太伤心,影响身体。
而宗庆后的墓碑上也刻着施幼珍的名字,给她留了合葬的位置。墓前还摆着一双布鞋和娃哈哈的饮料,这些细节都说明这对夫妻44年来感情很深。
突如其来的遗产大战
2024年2月25日10点半,宗庆后因病去世,享年79岁。谁也没想到,这位"布鞋首富"的离开,会引发这么轰动的遗产争夺战。
2025年7月,三个自称是宗庆后私生子女的人冒出来了。他们向香港高等法院和杭州中级人民法院提起诉讼。这三人分别叫宗继昌(Jacky Zong)、宗婕莉(Jessie Zong)、宗继盛(Jerry Zong),都是美国国籍。他们说,宗庆后早在2003年就让财务团队在香港汇丰银行设立信托,答应给他们每人7亿美元。钱的来源是娃哈哈集团以后的分红,现在这个信托账户里大概有18亿美元。
最关键的是,这三个孩子的妈妈就是杜建英!
宗继昌1989年出生,宗婕莉1998年出生,宗继盛2017年出生。而最小的孩子出生时,宗庆后已经72岁了
这场内斗没有赢家
这场遗产争夺战背后,其实是很复杂的商业利益关系。
杜建英虽然2019年从娃哈哈集团董事位置退下来了,但她在娃哈哈体系内很多子公司还是董事。更有意思的是,最近娃哈哈关停的18家分厂中,大部分都有杜建英的影子。
这些被关停的工厂大多不属于宗馥莉主导的"宏胜系",反而和杜建英的资本网络关系很密切。
比如陕西娃哈哈乳品有限公司,杜建英是董事;深圳娃哈哈荣泰实业有限公司的大股东"广元金信投资有限公司",宗馥莉持股60%,杜建英持股40%。这种股权结构说明,杜建英在娃哈哈的商业版图中还是很重要的。
宗庆后作为企业家,在商业上肯定是成功的,但在家庭关系处理上,确实留下了不少麻烦。
杜建英作为一个聪明的女人,在娃哈哈的发展过程中功不可没,但她和宗庆后的关系,也让这场纠纷变得很复杂。
而宗馥莉,作为宗庆后唯一公开的继承人,现在突然要面对这些冒出来的"兄弟姐妹",这处境确实挺难的。
据统计,中国60岁以上企业家超过70%都没搞定交接班的事。家族企业的传承从来不只是财富的转移,更是价值观和责任的传递。
宗庆后的故事提醒我们,再成功的企业家也是普通人,都有自己的困惑和遗憾。真正的传承,应该让下一代既能接财富,也能担责任,为社会做更多贡献!
来源:近现代史论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