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9 月 10 日晚,光迅科技一口气抛出 35 亿元定增预案——创下公司 20 年上市史之最。
“光通信第一股”又放大招了。
9 月 10 日晚,光迅科技一口气抛出 35 亿元定增预案——创下公司 20 年上市史之最。
钱怎么花?20.83 亿扩产算力光连接、6.17 亿砸向硅光/LPO 等前沿技术、8 亿补血现金流。
消息一出,股吧瞬间分裂:
一边高喊“All in AI 赛道,下一个 10 倍股”;
一边冷嘲“四年三次定增,每次都说高端,每次都不及预期”。
这笔 35 亿的算盘,到底能不能拨响?
35 亿定增“全景图”:钱去哪?何时回?
1. 算力光连接项目(20.83 亿)
• 建设期 4 年,2028 年底前形成 1.6T/3.2T 光模块 180 万只/年产能;
• 内部收益率(IRR)14.7%,静态回收期 6.2 年;
• 下游锁定三大 CSP:字节跳动、腾讯云、移动云,已签 62 亿元意向框架。
2. 前沿光电子技术(6.17 亿)
• 硅光芯片、LPO(Linear Pluggable Optics)、OCS 全光交换三大方向;
• 目标 2026 年完成 51 Tb/s 单片硅光开关流片,技术对标 Intel、Cisco;
• 项目不直接产生收入,但将为后续 3.2T/6.4T 产品筑基。
3. 流动资金(8 亿)
• 2024 年经营现金流 -6.41 亿,应收账款 68 亿,存货 42 亿,资金链肉眼可见紧绷;
• 公司测算:8 亿补流可节省财务费用 3200 万/年,净利率抬升 0.6 pct。
需求端:1.6T 只是“门票”,3.2T 才是决赛
LightCounting 最新报告:
• 2023 全球数通光模块 62.5 亿美元,2029 年冲至 258 亿,CAGR 27%;
• 2025 年起 1.6T 开始规模出货,2027 年 3.2T 接过增长接力棒;
• 单通道 200G 方案成为“入场券”,LPO、CPO 决定“能否上桌”。
实地走访阿里云张北机房:
“800G 已经批量,1.6T 小批量测试,3.2T 在做联调。谁能在 2026 年前拿出低功耗 3.2T,谁就能锁定下一轮换机周期。”——阿里云光互连架构师
光迅的进度:
• 1.6T OSFP-XD 模块 2024 Q4 已给北美云巨头送样,功耗 18 W,低于 Marvell 方案 1.8 W;
• 3.2T 硅光方案 2025 Q1 流片,采用 8×200G LPO 引擎,Eye Height > 180 mV,满足 IEEE P802.3ck 标准。
技术卡位及格,但窗口期只有 18 个月。
供给端:产能“军备赛”,钱不够就掉队
国内四大光模块厂 2025 年资本开支预算:
中际旭创 55 亿 → 800G/1.6T 扩产+泰国厂;
新易盛 38 亿 → LPO 专线+硅光封测;
天孚通信 22 亿 → 无源器件+CPO 透镜;
光迅科技 35 亿 → 全产业链+芯片自产。
行业共识:2026 年前若产能跟不上,直接丢掉云厂 Vendor List。
光迅此次 180 万只/年 1.6T 产能落地,全球市占率有望从 2024 年的 9% 提升至 14%,重回前三。
“黑历史”:前三次定增,为什么两次翻车?
1. 2014 年 6.1 亿“宽带芯片产业化”
设计指标 10 G DFB 芯片,结果 2016 年市场主流跳到 25 G,产线重建,项目延期 2 年,收益仅 38%。
2. 2019 年 10.2 亿“高速模块扩产”
恰逢 5G 招标推迟+价格战,800G 需求未起,4.13 亿资金永久补流。
3. 2022 年 12.8 亿“高端器件扩产”
唯一达标项目,2025 上半年累计效益 4.62 亿,预计 2026 满产,IRR 12.3%。
复盘结论:技术迭代踩空、需求节奏误判、建设期过长是三大坑。
这一次,光迅把建设期压到 4 年,并引入“云厂联合验证”机制——每季度下游客户进厂审核工艺,减少“建成即落后”风险。
现金流:真的缺钱的,不是利润表,是资产负债表
2020–2023 经营现金流 5–10 亿波动,2024 突然 -6.41 亿,为什么?
1. 应收账款激增:云厂账期 90→180 天,2025 上半年应收 68 亿,同比 +47%;
2. 存货堆高:为抢 800G 芯片 wafer,提前锁货 42 亿;
3. 预付工程款:泰国基地土地+设备首付 8.7 亿。
对照同行:
中际旭创 2025 上半年经营现金流 15.2 亿,净现比 1.3;
光迅净现比 -0.7,资金链肉眼可见紧张。
8 亿补流,只能让资产负债表“止血”,想要回血还得看 2026 年产能释放后的应收周转。
护城河:全产业链不是口号,是“救命索”
光模块成本结构:光芯片 50%、封装 30%、人工+测试 20%。
• 芯片端:光迅 10G/25G DFB、CWDM 光源已自给,50G EML 2025 Q2 量产;
• 封装端:拥有国内唯一垂直一体化产线,从 TO-CAN 到 COB、CPO 全栈覆盖;
• 测试端:自研 800G BERT 系统,单台节省 200 万元进口成本。
对比“封装三兄弟”:中际、新易盛、天孚均需外购高端芯片,2024 年毛利率分别 34%、37%、43%,光迅仅 22%,但芯片自给率提升后,2026 年目标毛利率 30%+,净利率修复至 12%。
风险暗礁:价格战、技术路线、地缘政治
1. 价格战:800G 通用型号 2024 年初 1800 美元/只,2025 Q3 已跌至 950 美元,降幅 47%;
2. 技术路线:CPO vs LPO 尚未统一,若客户 2026 年全面转向 CPO,光迅 LPO 产能有减值风险;
3. 出口管制:美国 2025 年 6 月新规,将 3.2T 以上光模块纳入“先进计算”清单,泰国厂能否豁免仍不确定。
光迅科技这次 35 亿定增,既是 AI 算力红利下的“加速器”,也是一场输不起的“技术赛跑”。
短期看,现金流止血、毛利率修复、价格战触底;
长期看,1.6T/3.2T 产能落地、芯片自给率提升、CPO/LPO 双路线卡位。
若能 2026 年前拿下全球前三市占率,市值剑指 500 亿;若再次踩空技术节点,前车之鉴犹在眼前。
来源:睿智的鄭蜀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