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老话常说“白露种葱葱不空”,前几天收拾阳台的小菜盆,我还想起小时候看奶奶蹲在院子里种葱的模样——她总攥着一把葱籽,边撒边念叨“节气不等人,该种就得赶早”。可去年跟楼下种菜的张大爷唠嗑,老爷子却笑着摆手:“丫头,这老话得活学,种小葱的最佳时候,还真不是白露当天!
老话常说“白露种葱葱不空”,前几天收拾阳台的小菜盆,我还想起小时候看奶奶蹲在院子里种葱的模样——她总攥着一把葱籽,边撒边念叨“节气不等人,该种就得赶早”。可去年跟楼下种菜的张大爷唠嗑,老爷子却笑着摆手:“丫头,这老话得活学,种小葱的最佳时候,还真不是白露当天!”这话一下勾住我的好奇心,后来跟着他试种了一茬,才算摸清了小葱的“小脾气”。
咱们种庄稼,就跟照顾自家孩子似的,得先摸透它喜欢啥、怕啥。小葱这东西,看着不起眼,其实“挑温度”得很。它最舒坦的生长温度是15℃到25℃,就像咱们秋天穿薄卫衣的舒服劲儿,不冷不热,它才肯使劲往高长、往壮实长。
要是白露刚过就急着种,麻烦就来了——有时候白天还带着夏末的“余劲儿”,太阳一晒,刚冒头的葱苗就蔫头耷脑,跟晒蔫的菠菜似的;可要是等得太晚,霜降一近,夜里温度跌破10℃,葱根又会冻得发僵,跟人冻得缩手缩脚似的,根本长不动。所以啊,不是白露种葱不对,是得看“时机对不对味”。
张大爷去年跟我说,真正种小葱的“黄金期”,是秋分过后的10天左右。当时我还纳闷:“差这十几天,能有啥不一样?”结果去年秋天我分了两拨种——白露当天种了一盆,秋分后第9天又种了一盆,差别立马就显出来了。
白露种的那盆,没出一个月,葱芯里就冒出了“小包子”(也就是抽薹了),吃着又老又硬,嚼着跟咬草根似的;反观秋分后种的那盆,出苗又齐又快,后来一茬茬割着吃,直到腊月里,葱叶还是翠绿的,拌豆腐、炒鸡蛋,撒上一把就喷香。张大爷说,这就是因为秋分后温度刚好卡在15-25℃,小葱不用“着急开花结籽”,一门心思长叶子,自然就“不长包子”,鲜嫩又好吃。
其实种小葱除了掐准时间,还有俩小细节得注意,不然就算时机对了,也难长好。
一是选种别瞎挑。尽量选本地的小香葱品种,比那些进口的“娇贵品种”皮实多了——就像咱们本地菜比大棚菜耐冻似的,就算夜里温度稍低,也不容易出问题。二是播种别太密。老话讲“苗欺苗,长不好”,葱苗之间得留够两三厘米的空,不然长得跟挤公交似的,谁都长不高,最后全成了“细弱苗”,想吃都没的吃。
现在离秋分也没几天了,要是家里有阳台、小菜园,想种小葱的老乡可得记准日子。老话是老祖宗的经验,但种地从来不是“照搬照抄”,得摸准作物的性子,找对最佳时间,才能种出好东西。
想想冬天炖白菜、拌凉菜的时候,随手从盆里掐一把鲜嫩的小葱,撒在菜里,那股子清香劲儿,比超市买的干葱强十倍!咱们跟着节气走,顺着作物长,保准今年的小葱能丰收,吃着舒心,看着也高兴——这才是种地最实在的乐子,你说对不?
来源:生活故事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