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倡双心医学,呼吁建立双心团队!ESC心血管病和心理健康管理指南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09-14 01:02 1

摘要:2025年,欧洲心脏病学会(ESC)发布了《血管病和心理健康管理临床共识》。首次系统性构建心血管疾病与心理健康的双向关联框架,提出“双心同治”的诊疗理念,并呼吁建立双心团队(Psycho-Cardio Team),为全球心血管与精神卫生领域提供了跨学科指南。

2025年,欧洲心脏病学会(ESC)发布了《血管病和心理健康管理临床共识》。首次系统性构建心血管疾病与心理健康的双向关联框架,提出“双心同治”的诊疗理念,并呼吁建立双心团队(Psycho-Cardio Team),为全球心血管与精神卫生领域提供了跨学科指南。

抑郁危害,堪比高血压和糖尿病

研究发现,心理健康与心血管健康二者存在“双向影响”。一方面,抑郁、焦虑、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等精神健康问题会使心血管病风险升高1.14-1.55倍;抑郁对心血管预后的负面影响,堪比高血压、糖尿病等传统危险因素。

另一方面,急性心梗、心衰等患者的抑郁发生率达18%~40%,焦虑发生率超30%,且此类患者1年内再住院风险增加33%。

指南也量化“心理应激的心血管危害”,长期工作压力者冠心病风险升高23%,童年不良经历(如虐待、忽视)会使成年后心血管病风险翻倍,而孤独导致的心血管死亡风险堪比吸烟。

中国心血管健康与疾病报告中,一项研究评估了4 299例三甲医院心内科门诊患者及1 767名基层医院心内科门诊患者的抑郁、焦虑及躯体化症状的情况。发现三甲医院心内科门诊患者抑郁患病率为34.66%,焦虑患病率为41.13%,躯体化症状阳性率66.11%。基层医院心内科门诊患者抑郁患病率37.40%,焦虑患病率为44.50%,躯体化症状阳性率68.20%。

创新诊疗体系,构建“双心团队”

针对当前临床实践中心理健康筛查缺失、学科协作不足的问题,指南提出三大核心解决方案:

1. 建立多学科“双心团队(Psycho-Cardio Team),包含心血管专科医生、精神科医生、临床心理学家及社工,在心脏康复中心、心内科门诊等场景实现“一站式”双心评估与干预。

2. 推行“ACTIVE”实践原则,通过“认知关联(Acknowledge)-定期筛查(Check)-工具验证(Tools)-个性化干预(Implement)-体系改革(Venture)-效果评估(Evaluate)”六步流程,将心理健康管理融入心血管常规诊疗。

3. 制定阶梯式干预策略,对轻度心理困扰患者优先采用心理教育、正念减压等非药物干预;中度症状者联合认知行为治疗(CBT);重度患者在精神科指导下使用选择性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SSRI)等药物,同时严格监测QT间期延长等心血管副作用。

心理问题筛查需融入心血管病诊疗全周期

指南强调,心理问题筛查需融入心血管病诊疗全周期,重点覆盖以下关键节点,确保无遗漏、无延迟:

1. 新发心血管事件/诊断时:包括急性冠脉综合征、心梗、心衰确诊时,或接受冠脉搭桥、冠脉介入等手术/介入治疗期间,此时患者易产生急性心理应激。

2. 定期随访阶段:建议每年至少进行1次心理状态评估,尤其针对心衰、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ICD)术后等预后不确定性较高的患者,需加强监测频率。

3. 临床症状提示:当患者出现不明原因的胸闷、心悸加重,或对治疗依从性突然下降(如擅自停药、拒绝康复训练),以及主诉睡眠障碍、情绪低落持续2周以上时,需启动针对性心理评估。

破除三大壁垒,心理健康筛查纳入质量考核指标

文章指出,当前心血管患者心理健康服务存在三大壁垒:80%的基层医疗机构缺乏心理评估工具,62%的心血管医生未接受过精神卫生培训,且精神疾病 stigma(病耻感)导致患者主动求助率不足15%。对此,指南提出政策建议:

(1)将心理健康筛查纳入心血管疾病质量考核指标,如急性心梗患者出院前必须完成抑郁量表(PHQ-9)评估;

(2)推动数字医疗工具应用,如通过可穿戴设备监测心率变异性评估心理应激水平,利用远程CBT干预改善患者依从性;

(3)加强公众教育,消除“心脏病人不该有心理问题”的认知误区,同时培训心血管医护人员识别心理症状的能力。

心理问题识别“两步筛查法”

指南推荐采用“初筛-复筛”的阶梯式流程,平衡筛查效率与准确性,避免过度医疗或漏诊:

1、初筛——快速识别高风险人群

初筛阶段采用2项简易问卷,可在心血管门诊问诊中快速完成(耗时<3分钟),适用于所有心血管病患者,具体工具包括:

(1)Whooley问题:通过“过去2周内,你是否大部分时间感到情绪低落、兴趣减退?”“是否有过伤害自己的想法?”两个问题,初步判断抑郁倾向,其灵敏度达95%,能有效识别潜在抑郁人群。

(2)PHQ-2(患者健康问卷-2项):聚焦“过去2周内,做事缺乏兴趣或乐趣的频率”“情绪低落、绝望的频率”,采用0-3分计分(0=无,3=几乎每天),总分≥3分提示需进一步评估,该工具在心血管患者中验证的灵敏度为97%。

(3)GAD-2(广泛性焦虑障碍量表-2项):针对焦虑症状,询问“过去2周内,感到紧张、焦虑或烦躁的频率”“无法控制担忧的频率”,同样采用0-3分计分,总分≥3分提示存在焦虑风险,灵敏度达91%。

初筛结果为阳性(任一工具达标),需进入第二步复筛;若初筛阴性,可按常规随访频率再次评估。

2、复筛——明确症状严重程度与诊断方向

复筛需采用多维度、经验证工具,由经过培训的心血管医护人员或心理专员完成,用于明确心理问题类型(抑郁、焦虑、创伤后应激障碍等)及严重程度,为干预方案制定提供依据,核心工具包括:

(1)针对抑郁的工具

PHQ-9(患者健康问卷-9项):在PHQ-2基础上扩展,涵盖睡眠障碍、精力下降、自我否定等9项抑郁核心症状,采用0-3分计分,总分0-4分为无抑郁,5-9分为轻度,10-14分为中度,15-27分为重度。

指南推荐其作为心血管患者抑郁评估的“金标准”工具,尤其适用于心肌梗死后、心力衰竭患者,可同时预测抑郁对心血管预后的影响。

贝克抑郁量表(BDI):包含21项条目,聚焦抑郁情绪、躯体症状(如食欲下降、疲劳)及认知症状(如注意力不集中),总分0-13分为无抑郁,14-19分为轻度,20-28分为中度,29-63分为重度,在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ICD)患者中应用广泛,可评估抑郁与器械相关恐惧的关联。

(2)针对焦虑的工具

GAD-7(广泛性焦虑障碍量表-7项):在GAD-2基础上,增加“难以放松”“对未来过度担忧”等7项条目,0-3分计分,总分0-4分为无焦虑,5-9分为轻度,10-14分为中度,15-21分为重度。该工具可有效区分广泛性焦虑与心血管疾病相关的“情境性焦虑”(如对手术的短期担忧),在冠心病、肺动脉高压患者中验证效果良好。

医院焦虑抑郁量表(HADS):包含焦虑(HADS-A)和抑郁(HADS-D)两个亚量表,各7项条目,采用0-3分计分,亚量表总分≥8分提示存在对应心理问题。其优势在于不含躯体症状条目(如心悸、疲劳),可避免与心血管疾病症状重叠导致的误判,尤其适用于心力衰竭、肺高压等躯体症状明显的患者。

(3)针对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的工具

事件影响量表(IES)聚焦心血管事件(如急性心梗、心脏骤停)后的创伤应激症状,包括闯入性想法、回避行为、高警觉性3个维度,共22项条目,总分≥33分提示可能存在PTSD,其中“闯入症状”维度得分>11分可预测42个月内的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风险升高3倍,适用于心脏骤停幸存者、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

PTSD症状量表(PSS)包含17项条目,对应PTSD的DSM-5诊断标准,可评估症状严重程度及对日常生活的影响,在心脏手术术后患者中应用,可识别因手术创伤引发的PTSD。

(4)针对主观幸福感与生活质量的工具

WHO-5幸福感量表包含5项条目(如“过去2周内,我感到精力充沛”“我对生活感到满意”),采用0-5分计分,总分<13分(或百分比得分<50%)提示心理幸福感低下,需进一步排查抑郁等潜在问题。该工具无需专业培训即可使用,且无版权费用,适用于基层医疗机构常规筛查,同时可用于评估干预效果。

3、特殊心血管人群的识别工具选择

指南针对不同心血管疾病类型的特点,推荐差异化工具组合,确保评估精准性:

(1)心衰患者优先选择HADS(避免躯体症状干扰)+ WHO-5,同时结合“心脏 distress量表(CDI-SF)”评估疾病相关心理困扰,该量表聚焦患者对心衰症状、治疗负担的心理反应,可预测再住院风险。

(2)ICD患者:采用PHQ-9 + IES,重点评估抑郁与器械相关创伤应激(如对电击的恐惧),同时通过“ICD特异性焦虑量表(ICD-AS)”评估患者对器械功能、日常活动限制的焦虑程度。

(3)肺动脉高压(PH)/肺高压(PAH)患者:推荐HADS + WHO-5,HADS的阴性预测值达90%,可有效排除焦虑/抑郁,减少不必要的精神科转诊;若HADS提示阳性,进一步采用PHQ-9/GAD-7明确严重程度。

(4)老年心血管患者(≥65岁):优先选择简化工具,如PHQ-2 + GAD-2初筛,复筛采用PHQ-9(简化版,仅评估核心症状),避免复杂量表导致的应答偏倚,同时结合“简易精神状态检查表(MMSE)”排除认知障碍对心理评估结果的干扰。

工具的实施与质量控制

指南强调,心理问题识别需配套以下保障措施,避免形式化筛查:

1. 人员培训:心血管医护人员需接受至少4小时的专项培训,掌握工具的评分标准、结果解读及转诊流程,尤其需区分“正常情绪反应”(如术后短期焦虑)与“病理性心理问题”(如持续2周以上的抑郁)。

2. 信息化整合:建议将心理评估工具纳入电子病历系统,设置“自动提醒”功能(如急性心梗患者出院前72小时触发PHQ-9评估),同时实现评估结果与心血管诊疗数据的联动分析。

3. 结果反馈与转诊:初筛阳性者需在1周内完成复筛;复筛提示中度及以上心理问题(如PHQ-9≥10分、GAD-7≥10分),需在48小时内转诊至“双心团队(Psycho-Cardio Team)”,由精神科医生或临床心理学家进一步诊断并制定干预方案。

聚焦特殊人群,提供精准诊疗方案

指南针对不同患者群体建议制定差异化管理策略:

1、老年患者:建议将抑郁筛查纳入心衰、房颤等疾病的年度评估,优先选择非苯二氮䓬类药物改善焦虑,避免多重用药相互作用。

2、严重精神疾病患者:此类人群心血管病死亡率是普通人群的2.5倍,指南推荐使用“代谢友好型”抗精神病药物,每3个月监测血糖、血脂等代谢指标。

3、女性与孕产妇:特别关注围产期心肌病患者的产后抑郁,建议孕期心血管门诊常规开展抑郁筛查,Takotsubo综合征(心碎综合征)患者需联合心理干预预防复发。

4、癌症患者(心脏肿瘤学):化疗相关心血管毒性会使焦虑发生率升高49%,指南建议建立“肿瘤-心脏-精神”多学科协作机制,在抗肿瘤治疗全程同步管理心理应激。

心理相关药物使用需满足两个前提

指南指出,心血管医生使用心理相关药物需满足两大核心前提,避免盲目用药:

1. 明确的用药指征:仅用于心血管患者合并中度及以上精神心理问题,且该问题已影响心血管治疗依从性(如因抑郁拒绝服药、因焦虑回避心脏康复)或预后(如抑郁导致心衰再住院风险升高);若为轻度心理困扰,优先采用心理干预(如认知行为治疗、正念减压),不建议首选药物。

2. 多学科协作:用药前需与精神科医生/临床药师沟通,尤其对于合并严重心血管疾病(如重度心衰、恶性心律失常)、多重用药(≥5种药物)或肝肾功能不全的患者,需共同评估药物相互作用与心血管安全性。若患者存在复杂精神心理问题(如双相情感障碍、精神分裂症),需由精神科医生主导用药,心血管医生仅协助监测心血管副作用。

心理相关药物注意事项

指南根据心理问题类型(抑郁、焦虑、创伤后应激障碍等)及心血管疾病特殊性,推荐以下药物类别,明确“优先选择”与“谨慎/避免使用”清单:

1. 抗抑郁药:用于合并抑郁/焦虑的心血管患者

抗抑郁药是心血管医生最常涉及的心理药物,指南优先推荐安全性高、心血管副作用少的类别,具体如下:

(1)选择性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SSRI)

SSRI为首选抗抑郁药,适用于合并抑郁、广泛性焦虑障碍的心血管患者,尤其推荐用于心梗、心衰和冠心病患者。 此类药物对心血管系统影响小,无明显体位性低血压、心律失常风险,仅需常规监测QT间期(少数药物如西酞普兰/艾司西酞普兰剂量>20mg/d时需警惕QT间期延长)。

代表药物:舍曲林、西酞普兰、艾司西酞普兰、氟西汀;

(2)5-羟色胺和去甲肾上腺素再摄取抑制剂(SNRI)

适用于合并抑郁伴躯体症状(如慢性疼痛、疲劳)的心血管患者(如冠心病、肺动脉高压),但需严格控制剂量并监测血压。如文拉法辛、度洛西汀。文拉法辛可能引起血压轻度升高,需定期监测血压;度洛西汀对肝肾功能要求较高,心衰(NYHA Ⅲ-Ⅳ级)患者慎用。

2、抗焦虑药/镇静催眠药:短期用于急性焦虑或睡眠障碍

指南对该类药物的使用“严格限制疗程与剂量”,避免依赖与心血管风险:

(1)苯二氮䓬类药物(短期应急使用)仅用于心血管患者合并急性焦虑发作(如PCI术后器械相关恐惧、急性心梗后惊恐发作)或短期睡眠障碍,疗程≤2周,且需排除呼吸功能不全(如慢阻肺合并心衰)。 推荐药物为劳拉西泮、阿普唑仑(小剂量,如劳拉西泮0.5-1mg/次,每日≤3次);禁忌证包括严重心衰(NYHA Ⅲ-Ⅳ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患者,因可加重呼吸抑制与低血压。

(2)非苯二氮䓬类镇静催眠药(用于睡眠障碍)

适用于因焦虑/抑郁导致的失眠,尤其推荐用于老年心血管患者,安全性优于苯二氮䓬类。推荐药物为唑吡坦、佐匹克隆,需监测夜间血压与心率,避免夜间低血压诱发心肌缺血。

3、其他心理相关药物:特定场景的辅助用药

用于创伤后应激障碍的药物,心血管患者(如心脏骤停幸存者、急性心梗后PTSD)合并PTSD时,可使用SSRIs(如舍曲林、帕罗西汀),指南推荐作为一线药物,需在精神科医生指导下起始剂量,心血管医生监测用药期间的心率与血压;若患者存在PTSD相关噩梦,可小剂量使用曲唑酮(兼具抗抑郁与改善睡眠作用),但需警惕其对QT间期的轻微影响,定期复查ECG。

4、戒烟药物

针对心血管患者(如冠心病、外周血管病)的烟草依赖,指南推荐心血管医生使用尼古丁替代疗法(如尼古丁贴片、口香糖)、安非他酮或伐尼克兰,需排除禁忌症:

安非他酮禁用于有癫痫病史的心血管患者(如脑梗后); 伐尼克兰需监测用药初期的情绪变化(如焦虑加重),避免诱发心血管患者的心理应激。

用药需规避心血管风险

指南强调,心血管医生使用心理相关药物需严格遵循以下安全原则,降低不良事件风险:

1. 优先选择“心血管友好型”药物:优先使用经循证验证对心血管影响小的药物(如SSRI中的舍曲林、西酞普兰),避免使用明确增加心血管风险的药物(如TCA、高剂量苯二氮䓬类)。

2. 起始剂量低、缓慢加量:所有心理药物均需从最低有效剂量起始(如舍曲林起始25mg/d,常规抗抑郁剂量的1/2),根据患者耐受情况(如无头晕、心悸)每1-2周缓慢加量,避免剂量骤增诱发血压波动或心律失常。

3. 严密监测心血管副作用:

- 心电图:使用可能延长QT间期的药物(如西酞普兰、曲唑酮)时,用药前、用药1周及剂量调整后需复查ECG,确保QTc间期<470ms(男性)/<480ms(女性);

- 血压/心率:使用SNRI(如文拉法辛)、苯二氮䓬类时,每周监测2-3次血压/心率,避免体位性低血压(站立位收缩压下降>20mmHg);

- 药物相互作用:排查与心血管药物的相互作用,如SSRIs抑制CYP2D6酶,可能增加β受体阻滞剂(如美托洛尔)的血药浓度,需适当降低β受体阻滞剂剂量。

4. 避免突然停药:抗抑郁药(如SSRI、SNRI)需逐渐减量(如每周减少当前剂量的1/4),突然停药可能引发“撤药综合征”(如头晕、心悸、焦虑反弹),甚至诱发心肌缺血,尤其需注意冠心病患者的停药方案。

来源:

[1] 2025 ESC Clinical Consensus Statement on mental health and cardiovascular disease: developed under the auspices of the ESC Clinical Practice Guidelines Committee

[2] 国家心血管病中心, 中国心血管健康与疾病报告编写组. 中国心血管健康与疾病报告2024概要[J]. 中国循环杂志, 2025, 40(6): 521-559. DOI: 10.3969/j.issn.1000-3614.2025.06.001【长按或扫描二维码可见原文】

关于非法网站冒用我刊名义进行征稿的特别提醒

近期我们发现一些网站冒用“中国循环杂志”名义征稿,并承诺“职称论文权威快速发表”。

来源:中国循环杂志一点号

相关推荐